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M5出土1件形制奇特的青铜兵器(图1),因其器身有“吴王夫差自乍用铍”八字错金铭文而引起轰动。张舜徽先生释“铍”为“(矛昔)”之异文,读若“笮”、训作矛,故该器被定名为“夫差矛”。其实早在1977年就在安徽贵池的春秋晚期窖藏坑中出土过一体形制、大小、花纹与夫差矛几乎相同的铜兵器(图2),只是没有铭文,此器也被定名为矛。但是这两件兵器与常见的矛不同,一是长度比普通的矛长一倍左右,二是形状更象剑而不象矛。这种形制似剑、装法如矛、功能介于剑与矛之间的武器,应命名为铍。文献中关于铍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十七年和昭公二十七年。《说文》释铍为“剑如刀装者”,意甚不明。汉晋以后文献中几乎不见“铍”字,因此铍一直未被辨认出来。1979年至1981年秦俑1号坑出土了  相似文献   

2.
柞伯簋铭考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河南平顶山薛庄乡应国墓地出土的柞伯簋,是近年新发现最重要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之一,最近已经发表。该器出土后,在郑州曾蒙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请先生惠示铭文摹本,得以试作释文。1994年,“纪念容庚先生百年诞辰暨中国古文字学学术研讨会”上,徐锡台先生论文《应、申、邓、柞等国铜器铭文考释》论及此器。1997年秋,柞伯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陈出,我有机会仔细观察。现对簋铭扼要考释,同大家商榷。柞伯簋铭共8行,74字,依原行款隶写为:  相似文献   

3.
《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发表了刘卫鹏先生的《咸阳西魏谢婆仁墓清理简报》。其中,出土一墓砖,报告为:长32.6、宽16、厚6.5厘米,棱角残缺,磨蚀较甚,青灰色,正面刻有“大统十六年七月九日,谢婆仁铭,住在谢菅中”3行18字,楷书,魏碑体。并且附有墓砖拓片,其上第十七字字形为“番”,经过仔细研究,认为隶定“营”更妥。  相似文献   

4.
1978年2月,陕西省宝鸡县建河秦墓出土有铭铜戈一件,《文物》1980年9期已作过报导并附有戈铭摹本。因摹本部分字摹写不清,释文亦有可商,故研究者来信索要拓本者已有几人。但此戈铭刻写本就细浅,又因锈蚀,几个字残损殆尽,所以无法拓印。为满足研究者的需要,现照原铭再次摹写,公之于众。并借此机会略作考释,以就教于方家。戈内两面均有刻铭。正面铭两行十五  相似文献   

5.
2003年元月19日,陕西省眉县杨家村西周晚期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皆有铭文。其中盘铭21行,行16—19字,共372字(其中重文12,合文1),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极其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驹父盨盖1974年出土于武功县一西周遗址,铸铭文82字.这篇铭文为淮夷文化的探讨,提供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线索,是淮夷文化研究资料的重要发现.1976年吴大焱、罗英杰发表了初步的释文和铭文拓片.1982年王辉同志发表了《驹父盨盖铭试释》一文,对铭文作了进一步的考证由于两文对铭文的考释尚未尽善,加之该铭文对淮夷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故再申浅见.驹父盨盖铭文分书九行,行九字,合文一,个别字有所残损,现录全铭释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与发展,特别是50年代以后,科学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有铭铜器,其中绝大部分出于河南,尤以安阳为最,其次陕西、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亦有大宗出土(参拙文《全国出土商代有铭铜器概述》,《殷都学刊》2009年第3期)。这些有铭铜器出土情况明确,器物组合清楚,学术价值较高,为进一步拓展商代铜器铭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葆勤 《文物》2020,(4):92-96
赫连山、赫连简墓志2014年出土于山西太原,于《文物》2019年第5期刊布发掘简报[1]。据《简报》介绍,两方墓志皆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赫连山墓志盖顶有3行阳刻篆书"唐故赫连君墓志之铭",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2竖行,行22字,计471字(图一)。赫连简墓志盖顶同样有3行阳刻篆书,文作"大唐故赫连君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54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3竖行,行23字,计482字(图二)。《简报》对两方墓志的释录及断句有可商处,今据拓片予以校补。  相似文献   

9.
1977年,山东历城县西郊公社后周大队在施工时,于距地表6米深处发现盝顶式石室墓葬,出土《北齐宜阳国太妃傅华墓志铭》一方,失志盖;同墓出土《齐故使持节都督齐衮南青诸军事齐州刺史尚书左仆射司空赵公墓志铭》盖石一方,失志铭。傅氏志铭(图一),石高、宽各78、厚15厘米。碑文29行,行32字,个别字损泐不清,大体完好,行间有细线界格,每格纵横各2.7厘米,阴刻八分书。赵公墓志铭盖(图二),石高、宽各78、厚14厘米,呈盝顶式,四角有铁环,阳刻篆书5行,行6字,行间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81年第4期刊载的《河北省发现西汉金饼和元代银锭》一文,关于银锭自铭重量单位,有几处误释,这里简述我们的看法。一、平泉县颜杖子出土的1547号银锭,正面右边錾刻的第一行铭文,原释作"杨琮伍拾两三分",其中"分"字应为"钱"字,该锭的自铭重量,应是"伍拾两三钱",若折合今重计算,三钱与三分之间误差13.5克。二、怀来县小南门姑子坟出土的1380号  相似文献   

11.
皇”。1987年在广丰征集1件卣①9,器底部有“公作宗宝尊彝”2行6字。四川出土的带铭青铜礼器有3件。广汉1960年彭县竹瓦街出土一批铜器,其中有2件觯②1,1件器内有“牧正父己”4字;另1件器内底有“覃父癸”3字。在长江下游出土的西周铜器中,较...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元月19日,陕西省眉县杨家村西周晚期窖藏出土青铜器27件,皆有铭文。其中盘铭21行,行16—19字,共372字(其中重文12,合文1),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极其重要的资料。今据目验作此笺释(铭文拓片参看本期简报)),...  相似文献   

13.
隋《马稚墓志铭》的长宽均为五十二厘米,呈正方形,通篇隶书,二十五行,行二十五字,右侧隶刻“天帝告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子都等马老生善人”二十字,为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oo年)所立。该墓志铭由河南洛阳出土,出土的具体时间诸情况不祥,一九四○年经于右任先生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其右侧隶刻“天帝告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子都等马老生善人”二十字。根据我国一九七五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出土的一枚告地下丞的竹牍,该牍首句写“(西汉文帝)十三年五月庚辰,江陵丞敢告地下丞。”凤凰山十号墓出土的一枚“敢告地下主”的木牍。云梦秦简爱书中“敢告某县主”等等。故认为此墓记铭右侧所隶刻的二十字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80年第7期发表的用契丹和汉两种文字合刻的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耶律延宁墓志》,是迄今发现的有确切年代的契丹文墓志中最早的一件。该墓志所刻文字共二十四行,前十八行上半部为契丹大字,下半部分及最后六行均为汉字。与它同类型的墓志和碑刻,还有辽兴宗重熙十年(1041年)《北大王墓志》、重熙二十五年(1056年)《故太师铭石记》、辽道宗大安五年(1089年)《萧孝忠墓志》,以及《应历碑》、《静安寺碑》、辽太祖墓残碑等。这些现存的契丹大字碑刻,都是在失传六百多年后于本世纪陆续出土的。  相似文献   

15.
1979年四月江西省靖安县永口公社出土三件青铜器,其中两具有铭,《(?)命尹炉》即两具有铭铜器中之一.兹揭举其铭如次:'感未乏拣介命,省局型行淇' 至白伴皮篮  相似文献   

16.
蓝田县出土唐故忠武将军右卫率邓温墓志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7月,陕西省蓝田县孟村乡田禾村,出土《大唐故忠武将军右卫率邓府君墓志之铭并序》一盒(封二:下),田禾村位于白鹿塬,唐代为著名寺院清凉寺所在地。墓葬情况不详,墓志出土於墓室前门内。志呈方形,边74、高73、厚17厘米,志盖为盝顶式,四杀各阴刻斜列式如意云头四朵,四灵及蔓草花纹等。盖上部楷书“大唐故邓府君墓志之铭并序”。志文楷书,每字以方格相间,方格高2.5、宽2.5厘米,共29行,行满28字,文末两格刻四字,全文共800字,无撰写与书丹人,书法秀丽,师承魏体。志文录下  相似文献   

17.
史惠鼎与史学渊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惠鼎一九八○年春出土于陕西长安新旺村,有铭五行二十七字。字虽不多,却很特殊。最近本刊已将有关材料发表,现在简报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鼎铭隶写如下: “史惠作宝鼎。惠其日  相似文献   

18.
简讯六则     
《收藏家》2006,(6):94-94
碑林国宝级文物唐回元观钟楼铭碑首次亮相5月16日上午,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柳公权书法名碑《回元观钟楼铭》,在出土20多年后首次向公众展出。这是该馆藏品中唯一一件没有向公众展示过的国宝级文物。唐《回元观钟楼铭》碑是1986年西安市太乙路某单位在基建施工中发现,碑为横式,长124、宽60、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碑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唐开成元年(836年)四月二十日立。《回元观钟楼铭》碑是迄今为止现存柳碑中最完整的。碑面和个别字稍有残损,但文可通读,是柳公权58岁…  相似文献   

19.
赵力光 《文博》2003,(3):65-67,72
《柳愔愔墓志》,友人相赠拓本,私人收藏,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志盖为覆斗形,顶部24×24厘米,上篆书“柳氏淑女墓铭”六个字。四刹饰有花草纹。志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志文正书17行,行17字。柳公权撰,柳知微书。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发掘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乐器祭坑出土编镩3件、编钟8件。其中最大的1件青铜镩高度为65厘米,透雕扁形龙纹纽,体腔及舞部主题纹饰为龙纹,附铸四条龙纹脊。镩鼓部有竖向排列的铭文26字,铭首为“秦子”二字,故曰:“秦子”镩。这种形制的编镩承袭了西周晚期的“克铸”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