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新著录的两件扫父养朝簋及与旧录的昶鼎、昶盘、昶等相关铭文中以往缺释或误释的文字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这几件器物的器主皆系扫父养朝,其时代系春秋早期后段,其与《贞松》所载同出的一些养国铜器,皆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自河南桐柏县平氏乡张相公庄(今平氏镇新庄)的养国家族墓地,从而复原了相关铜器群的出土背景,纠正了过去的一些误解。通过对昶伯夏父簋和昶伯夏父罍铭文中"夏"字的讨论,对古文字中相关"夏"字的构形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对传世的昶伯匜铭文中的"夏"字等文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南阳夏饷铺村鄂侯家族墓地M1所出昶伯壶的器主昶伯可能系养国公族,其时代为春秋早期,该器可能系养国贵族助鄂侯之丧的赗器。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4,(8)
<正>2007年6月,谷城县公安局向文物部门移交了一批春秋铜器,包括鼎、簠、壶各2件,其中鼎内壁铸有铭文。经调查,确认这批铜器出自谷城县城关镇邱家楼春秋早期墓地。现将这批铜器介绍如下。鼎2件。微敛口,平折沿,方唇,立耳,鼓腹内收,圜底近平,三粗蹄足直立。耳壁饰重环纹。许子鼎,腹上部饰双凸目龙纹组合的"8"形窃曲纹,下部饰S形凸目窃曲纹,其间饰凸弦纹一周。内壁铭文残蚀严重,可辨为"许子□  相似文献   

3.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0,(9)
从日本追索回归的曾伯克父青铜器,计有鼎1、甗1、簋1、■2、壶2、■1,共8件。这批青铜器形制、铭文和铸造工艺的年代特征一致,综合来看,与京山苏家垄曾仲斿父铜器群年代相当,应该处于两周之际。多方面的细节特征还表明,这些青铜器都可确认为非近现代模仿产品。从当时周人的铭文称谓结合曾国的情况可知,"曾伯""曾仲"等都是表达行辈的曾国公族的称谓,"曾伯"的称谓居长,其地位较高,并且日后可能成为曾侯。在具体实施的礼制中,曾伯克父青铜礼器拥有簋、■等三套食器,所体现的等级大体与曾伯文、曾伯■相当,略低于曾国国君,在曾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大革命”中,郑州市博物馆收藏一批尉氏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计有鼎、簠、簋、盘、匜、甑、舟、壶、戈苚车軎、马衔等二十余件,其器表保留有明显的合范缝和焊接及铸接的痕迹。它对于研究这批铜器的铸造工艺和焊接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现将这批铜器的合范缝、套范痕及其焊接技术等简述于后,并略抒管见,以就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6.
本文之所以谈关于“南申”立国时的问题,是因为在我国的西周、春秋时期曾同时存在着几个申国,本文仅就“南申”即周宣王所封王舅申伯“于邑于谢”之申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一、为什么称“南申”?1982年,在今南阳市北郊出土了一批申国铜器,引起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这批铜器中有一鼎二簋,刻有铭文,铭文的意思大致相同,反映出这批铜器是申国的大宰仲父为祭其先祖先考所作。其中一簋的铭文是这样的:“南(申)白(伯)大宰仲父厥,(作)其皇祖考(夷)王、监白(伯),用享用孝,用易(锡)眉寿,屯(纯)右(佑)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  相似文献   

7.
《文物》2016,(12)
正羊子山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20公里处的安居镇。自1975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过三座西周墓葬,出土有多件"噩侯"铭文铜器。1975年,安居羊子山出土鼎、簋、尊、爵4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单鋬尊铸有铭文"噩侯弟■季"~([1]);1980年,这里的一座墓葬出土鼎、簋、卣、尊、爵等18件西周早期铜器~([2]);2007年,羊子山M4又出土27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有8件"噩侯"器和2件"噩仲"器~([3]),M4的墓主应为一  相似文献   

8.
龙纹方鼎     
通高20、口16、口宽13厘米。1956年上蔡县田庄西周墓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馆。鼎为长方体,立耳,直口折唇,平底微凹,腹角起棱,下有四个圆柱形足。鼎腹饰一首二身的龙纹与排成凹字形的乳钉纹,足上部饰饕餮纹。此鼎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同墓出土的还有“父辛觚”、提梁卣及觯、爵、簋、尊、甗等铜器,表明这是西  相似文献   

9.
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8,(11)
一、云塘出土铜器 1976年1月,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生产队挖土积肥时发现西周窖藏一处,出土西周铜器九件,计:勺两件,壶盖一件,盨五件,盨盖一件。伯公父勺二件(76FYH1:8、9)。形制、大小、纹饰均相同(图版叁,1)。通柄长19.1、口径9.1厘米。勺身椭圆,颈饰变形蝉纹和云纹(图四),圈足饰重环纹。柄部呈圭形,后端饰夔龙纹(图五),前端连接勺部处下折呈弧形,背面镂孔,正面有铭文,  相似文献   

10.
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甘肃省礼县大堡于山秦公墓地,近年出土“秦公”铭文铜器甚多,已知者有:1.纽约拉利行秦公壶一对;2.礼县所出而由上海博物馆修复的壶一件;3.礼县公安局缴获器十余件,我曾得见其中二鼎一;4.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回收四鼎二;5.据闻香港坊肆尚有秦公器约百件。对这批铜器及  相似文献   

11.
1978年9月,陕西省岐山县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发现了一批西周铜器(简报见本刊11期),这批铜器共五件,出土于一个西周窖藏中,计:鼎一、段一、甗一、盨二。两件盨的大小、形制及纹饰均相同。五件铜器中,只甗和盨有铭文,而以盨的铭文最为重要。两件盨的铭文是相同的,每一件盨的器、盖铭文又相同,只是行款略有差异,铭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北师大文博馆收藏的两件青铜器:一件青铜簋与罗振玉旧藏德克簋的铭文内容相同,形制相仿,纹饰相似,可能为同一组礼器;一件铜匜与传世的匽公匜铭文内容相同,但在形制、纹饰等方面则有所殊异。  相似文献   

13.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簋介绍如下,并对铭文予以初步考释,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器物介绍柞伯簋为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且向下倾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垂珥,浅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8个以细雷纹作  相似文献   

14.
一、淅川楚墓的发现和研究1、下寺楚墓下寺楚墓位于淅川县东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库西岸的“龙山”山脊上。1978至1979年,在此发掘楚墓25座,其中大型墓9座,小型墓16座,另有大型墓的陪葬车马坑5座。这批墓葬共出土7000余件随葬品,主要是大型青铜器,其中铜礼器160余件,有鼎、鬲、簋、簋、敦、壶、缶、盘、匜、鉴、洗、盏、舟、瓢、勺、匕和铲、俎、禁等。铜乐器有甬钟一套、钮  相似文献   

15.
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1年尉氏县河东周村农民在村北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计有:鼎2簠2、簋4、盘2、匜4、舟3、甑3、戈3、壶1车?2、马衔2共28件。已全部送到郑州市博物馆保存。据调查铜器出土地点原是一个小土冢,当土冢被削平后,下部露出整齐的边沿,它当是一座古墓葬。由于现场已经被破坏,所以关于墓葬的情况无法了解,现仅把这批铜器按器形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麻赛萍 《文物》2022,(10):85-90
<正>2011年,上海盛大网络集团向复旦大学博物馆捐赠了11件铜器,包括鼎3件、簠4件、缶2件、盘1件、匜1件[1]。其中一件铜簠带有铭文,系蔡侯为嫁到楚国的女儿所作的媵器[2]。现将这11件铜器介绍如下,并对其年代及相关问题略作探讨。蔡侯簠1件(总登记号001125)。器盖、器身形制相同。器身呈长方形,直口,斜腹,平底,底部有四个矩尺形足,足间有扁桃状缺口。器盖和器身左右两侧各有一兽形半环耳,盖边前后两侧各有两个兽首形边卡。器身、  相似文献   

17.
伯歼父簋铭文记载伯歼父跟随西周某王从成周出发南征,有所俘获,因作宝簋祭祀文祖考事。伯歼父簋的制作时代,说者或以为属于西周厉王时期。本文结合宗周钟等铭文研究认为应该属于西周昭王时。  相似文献   

18.
中爯父簋:两件,形制相同。南阳市北郊砖瓦场出土口径21.5、高24厘米,敛口,体宽,鼓腹。双耳作龙首形,有垂珥。圈足上有三虎头,下为短状虎爪。盖上中部有圆形握手。器、盖饰窃曲纹和瓦纹(图一)。器、盖皆有铭文。盖上铭文为:“南申白(伯)大宰中爯父厥(奚司)乍(作)其皇且(祖)考(彳屖)(夷)王监白(伯)蹲(?)用享用孝用易眉寿屯右康和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享。”(图二)。器内铭文为:“中爯父大宰南申厥(奚司)乍(作)其皇且(祖)考  相似文献   

19.
刘慧 《文物》1990,(11)
1973年12月,莱芜市西上崮村农民在村西南120米处的南寨顶取土时,发现一批青铜器。当时的莱芜县文化馆闻讯派员赶到时,现场已被破坏。经了解,铜器出自几座墓葬。现将收集到的51件铜器及2件双凤牙梳介绍如下。鼎 3件。分2式。Ⅰ式1件。直口,折沿,方折形立耳微外撇,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饰窃曲纹一周,中部有凸弦纹一道,下部饰垂鳞纹二周。通高22.5、口径21.8、腹深10.5厘米(图一:1;二)。Ⅱ式2件。有盖,喇叭形捉手。鼎身子母口内敛,球腹,方折形附耳略向外曲侈,圜底,三蹄足。盖面饰蟠螭纹,捉手用密  相似文献   

20.
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滕县不断有地下文物出土。在中共滕县县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广大工农兵群众积极将出土文物送交给国家。现选择两批青铜器报导于下: 一、1966年秋,木石公社南台大队社员在取土中发现铜鼎一件(图一)。鼎通高26.5、径27厘米。侈口,直耳,圆腹,圜底,蹄足。腹饰二道阳弦纹。器内壁铸铭文四行二十一字,其中重文一(图二): 杞白(伯)每匕乍(作)(?)(邾) (?)(曹)宝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永宝用享相同铭文的铜器见于《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同志认为"每匕"即杞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