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路阳 《史学集刊》2021,(3):121-131
二战的爆发造成全球产生了大量的难民和流离失所者,国际社会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探索。国际难民组织作为联合国处理难民问题的专门机构应运而生,通过与各国政府、社团组织开展合作与互动,共同致力于战后国际难民问题的解决。该组织重点从难民的照护、失踪人员追踪、法律和政治保护等领域出发,参与到国际难民保护实践当中。同时,该组织通过遣返、重新安置以及本地安置等方式积极推动难民安置目标的达成。作为联合国对于战后难民问题的制度化回应,国际难民组织的实践本身体现了持不同立场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也逐渐显现出各国的合作意愿与冷战现实之间的矛盾。随着冷战在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开启,国际难民问题日趋复杂且出现新变化,联合国难民署的成立标志着全球难民治理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唐凌 《广西地方志》2005,7(6):19-24
抗战时期广西境内的难民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其数量应将战时广西增加的人口与死亡、失踪的人口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安置和救济难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稳定了大后方,支持了民族的抗日斗争.但是由于缺乏紧急救济的社会机制,难民的安置及救济工作主要由政府来承担,社会基层组织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另外,由于当时的工作立足点是救急而不是为了实现生产性安置,难民的处境始终非常艰难,政府和社会各界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难民,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产生难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战争因素,是导致难民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内因战争而形成的难民问题,成为当时中国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支援全国抗战的战略大后方,每日都有大量来自沦陷区的难民涌入。国民党政府因此不仅对难民救济机构进行了必要调整,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难民转移方案。在其难民转移方案中,贵州因其在祖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国民政府所器重。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亦响应国民党中央的号召,采取因应举措,积极从事难民救济活动,以缓解因难民增多而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期间,作为贵州官方赈务机构————贵州省赈济会,积极参与到难民救济的队伍之中,为推动抗战时期的难民救济工作作出历史性的贡献。本文以抗战时期贵州省赈济会及其赈务活动为中心,对贵州难民救济活动的特殊背景、贵州省政府的因应举措、难民救济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试做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王学礼 《史学集刊》2022,(3):119-130+144
受“焦土政策”和“间谍恐惧症”的影响,一战期间俄国疏散了大量难民。大规模疏散难民不仅使前线附近地区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流离失所,而且使本已严重赤字的战时俄国财政雪上加霜,造成了粮食、住房、交通、公共卫生等多重危机。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为疏散和救助难民采取了多项措施,在疏散途中为难民提供了基本的食品和医疗救治,多数难民在较短时间内被疏散到了后方。政府层面有关难民事务的最高领导机构是隶属于内务部的难民安置特别会议,负责难民疏散和救助的社会组织主要有塔季扬娜委员会、全俄地方自治联盟、全俄城市联盟以及民族救助组织等。然而,短时间内难民人数的激增给疏散和救助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难民疏散和救助常常处于无序和混乱状态。难民疏散和救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疏散难民的交通工具严重不足、缺少组织性和计划性以及疏散途中医疗卫生条件欠佳所导致的传染病泛滥。  相似文献   

5.
阿富汗难民主要由三股难民潮造成,当前仍有数量众多的阿富汗难民滞留在国外.自塔利班政权倒台后,阿富汗难民的遣返工作进展并不顺利,这体现出在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对阿富汗难民问题的冷漠.阿富汗难民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阿富汗的重建,还会影响到阿富汗的对外关系,且难民营有成为恐怖主义滋生地、输出地的趋势,这是国际社会必须要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抗战初期.部分战区人口因受战争影响,不得不从东部向西南、西北等战时大后方迁移的几个具体同题。这里所说的难民.是指除随政府机关、学校、厂矿等有组织地内迁的人口以外的所有战时迁移人口。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可以南京沦陷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难民内迁的路线表现出头绪繁多、缺乏较为清晰的主线的特点,近距离的迁徙比较普遍。到第二阶段,内迁难民群体在数量上大为扩大了,其迁移路径也逐渐从无序中凸现有序。西迁成为难民内迁的主流.武汉成为此期内迁难民的主要集中地,以它为中心,内迁的难民再往川陕云贵湘部赣及两广等后方地区疏散。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战争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广西社会产成了人数众多的难民。这一群体由外省内迁难民、难侨,广西本地难民、外侨难民等构成。本文试从人口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详细剖析,得出战时广西难民群体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1921年2—3月,库伦、恰克图相继失陷。1万多名中国难民流落到上乌丁斯克、赤塔等地。本文依据档案资料对北京政府与中国东北地方当局接运这批难民的经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难民收容所的设立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抗战时期的难民收容所,是专门收留救助战争灾民的慈善福利机构,由政府救济机关及中外慈善团体和社会组织协同开办,是中国战时社会救济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存在与抗战进程相始终,虽具临时性、被动性,但其形式简捷灵活、数多量广,较为有效地救济了上千万难民。本论述了战时难民收容所的建立、数量与规模,以及特点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斯皮尔曼致贝克函 1939年1月28日尊敬的贝克先生: 斯摩尔①先生认为我们的工作一团糟,对他的这个看法我一点也不惊讶。 虽然本会已要求金斯伯格②先生担负起组织华德路138号新难民之家的责任,但是,星期三下午我们的经费即将告罄这一事实极大地制约了他的行动。我们现在所希望的就是在把新的难民之家整理好后,我们能够给1000或1200名左右的难民一个住的地方。 从萨缪尔③爵士的电报中你会知道,我们现在是一切以资金为先。 现在,由我担任主席的这个委员会正在到处寻找资金援助。金斯伯格先生负责照看新的难民之…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沦陷 ,大批难民流离失所 ,涌入关内。难民的救济与安置成为国民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于是有东北难民移垦西北的计划与提议。本方案的筹划者柳国明是著名留美农学家 ,时任东北大学农学院院长。关于东北难民移至西北的方案 ,包括有组织调查、经营政策、屯垦地点、收益预算等长期计划 ,受到了农村复兴委员会的重视。这个计划最终虽未能实现 ,但对于我们今天的西北大开发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 陶希圣致汪精卫函( 1 93 3年 8月 )  精卫先生赐鉴 :柳国明为东北旧同志 ,彼留学美国 ,专攻农学 ,长于作物及畜牧 ,回国后任东…  相似文献   

12.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是南京大屠杀期间规模较大的收容所,其存在时间也较长。由于位于安全区边缘且缺乏西方人士驻守保护,这个收容所频繁遭受日军侵扰。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收容所所长姜正云带领管理人员与义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难民争取生存空间。他们为难民安排住宿、施放米粥、实施医疗救助,积极开展难民救...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问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史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对难民状况、难民遣返、难童教养及慈善组织等专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外文史料发掘较少。本文结合原始法文档案与中文资料,运用中外文献互证的"双重证据"方法,分析了1930年代法租界当局与天主教会在上海难民救助中的角色与立场,即二者的救援工作虽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但在国民政府无力施展有效救助的特殊时期,其行为客观上对难民起到相当程度的保护作用。本文将近代中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活动与天主教会策略、法国外交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紧密连接起来,以当代历史视角研究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宗教和国际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本立 《史学集刊》2014,(1):94-102
1938年11月至1939年9月,英国从纳粹德国专门营救并接纳了大约10 000名儿童难民。英国之所以决定营救这些儿童难民,一方面是由于产生了促使其考虑接收大量儿童难民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自身具备了对接收儿童难民的吁请做出积极回应的条件。儿童难民的营救工作,是一项由遴选和运输两个基本环节构成、历时漫长、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庞大工程。这场营救运动固然存在较大的缺憾和局限性,却不失为英国在纳粹德国难民营救史上做出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2月,南京沧陷之际,一些外籍人士组成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并会同南京国际红十字会设立了难民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保护了2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难民逃过侵华日军的屠刀,被难民们称为"活佛"。提起这些可敬的"中国之友"许多人都会想到拉贝、华群(女)诸人,其实还有一位费吴生,有关报道大多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6.
孙纯福 《文史精华》2013,(10):23-28
据我国民政部原部长李学举主编的《民政30年》一书介绍,目前在中国生活的印支难民达30万。这些难民以越南驱逐的为主,从1977年越南当局开始驱逐难民,受其影响也有从柬埔寨和老挝输入中国的难民。越南当局仅从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通过云南的河口、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兴及凭祥口岸拥入的越南难民即达26.5万多人,到1980年初,共有28万多人。  相似文献   

17.
孙艳魁 《民国档案》2012,(3):121-129
全面抗战时期数量众多的难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在逃亡和流徙中,难民遭受了人们无法想象的苦难,成千上万人死伤。难民人口的伤亡是我们民族抗战时期的重要损失之一,其伤亡的具体原因有日军的屠杀、饥饿、疾病等等,但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华战争。由于资料零散和重视不够,准确的难民人口伤亡统计还需要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难民问题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而抗日战争期间的难民问题尤为严重,更具有特殊性。本文主要考察抗战期间华北、华东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并分析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香港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肖英 《史学月刊》2006,36(8):55-58
越南难民和船民问题长期困扰香港之原因,可运用“推拉理论”做一解释。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及其后来的败退,越南新政府在对内和对外政策上的失误及越南当局为牟利而参与实质上的“难民贸易”活动等,成为难民流动的推力因素;而香港宽容的难民政策、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西方媒体的信息诱导等因素,成为吸引难民外流的拉力因素。  相似文献   

20.
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无数难民流离失所。上海各慈善团体、各旅沪同乡会及其他社会组织纷纷设立机构开展难民工作。它们开办收容所收容难民,并克服重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将难民分批遣送回原籍,力图给予妥善安置。这对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保存抗战力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