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研究》创刊20多年了,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编辑部工作。我觉得《民俗研究》创刊和中国民俗学的中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内一批老教授提出要恢复民俗学,首先是民间文学恢复了,后来逐渐扩充,民俗学也复兴起来。民俗学之所以兴起,固然与老教授们的提倡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各位民俗学同仁来说,《民俗研究》是大家共同的园地,《民俗研究》创刊30周年是值得纪念的特别日子。作为亲眼目睹它诞生、成长、壮大的一个读者加作者,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昔的一幕一幕——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与《民俗研究》的交集,我与刊物新老主编和编辑们的交往。《民俗研究》给予我的教益、扶持和帮助实在是太多太多!我当过农民、矿工、军人,后又从政38年,其中又穿插了治学的30余年,可谓苦辣酸甜五味俱全。42年前的一个春天,参军入伍两年刚出头的我,被调到团政治处报道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3.
简涛 《民俗研究》2016,(1):9-11
正《民俗研究》杂志从创刊至今已经三十年了。孔子说"三十而立",《民俗研究》三十年历经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壮大,也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回顾当年杂志创办之初,往事如昨,历历在目,简而言之是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是天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民俗学复兴和蓬勃发展的时期。1978年秋,钟敬文等七名老一辈民俗学家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呼吁恢复民俗学。1982年  相似文献   

4.
常翠音 《民俗研究》2006,(1):242-250
《民俗研究》是由山东大学主办的民俗学学术期刊。1985年10月创刊,季刊,16开本(2000年第1期起改为32开本),至2005年12月共出版76期。2005年创刊2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评价《民俗研究》的办刊质量和水平,笔者对2000-2004五年间出版的《民俗研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时光荏苒,创立于1985年的《民俗研究》杂志已走过30年光阴。30年前,与民俗学、《民俗研究》的不解之缘,初始时期刊物的举步维艰,心中愿望未能实现的惋惜之情,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当我翻看蒋维崧先生书写在杂志创刊号上的"民俗研究"这四个字时,心情澎湃,感觉千言万语也不能道出我与山大民俗学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将在这简单概述一下我与山大民俗学一起走过的历程。一、结缘民俗学与《民俗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俗学经历了10年的恢复和发展,目前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麓传来了《西藏民俗》创刊的消息。这信息是大家久已盼望的。因为它是帮助国内外读者了解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窗口,是收集、采录和保存藏族民俗文化的一块新的阵地。 藏族民俗文化,是藏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是形成藏族心  相似文献   

7.
《民俗研究》2021,(2):97-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杨华  胡楠 《民俗研究》2012,(6):30-3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的先驱,中国的日本民俗学研究的开创者。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在日期间,他广泛考察日本民间风土人情,积极开展日本民俗研究,先后撰写《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他在两本著作中,就民俗学理论提出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并将民俗研究付诸实践。黄遵宪的日本民俗研究,内容广泛,几乎涉及现代民俗学所包含的各个领域,在中日民俗学史上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07,(8):85-85
本刊讯 《神州民俗》前身《广东民俗》,创刊于1989年,为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办刊18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广受国内读者和海外炎黄子孙以及外国人士的欢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社会学创建时期,美国著名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孙末楠和他关于民俗的学说一同被介绍了进来。因为派克在始终重视民俗研究的燕大社会学系对孙末楠民俗学说的宣讲,孙末楠的民俗论对燕大的民俗学、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对于民俗的理解发生了从风俗到礼俗的整体转型。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孙末楠的社会学》中,基于对孙末楠关于民俗、德型阐释的译介和梳理,黄迪对民俗的定义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后中国民俗学界定民俗的创造、享用和传承等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张寿棋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z期233页民俗学与民族学的关系王文宝 (民族文化》1983年2期11页民俗学及其作用钟敬文 《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2期76页试论民俗的传承、传播与新民俗王汝澜 《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3期89页民俗·历史·生活王兵翔 《民族文化》1983年4期14页浅谈民俗学姜永兴 《民族文化》1953年5期31页民俗学的起源、发展和动态、杨成志 《民族研究》1983年s期55页民俗学和民族学杨望 《民族团结》1983年6期34页民俗和民俗学张紫晨 《百科知识》1983年9期8页我国民俗学发展李德芳 ‘百科知识》1983年9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民俗学概论的最初酝酿,是以1928年《民俗》周刊上有关民俗学性质等问题的讨论为起点,经过译介国外人类学派的著作到独立进行思考,当时的民俗学者形成了关于民俗学概论的一些深入认识。经过40年的停顿,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民俗学恢复建设之初,民俗学概论的书写在接续历史的基础上取得了收获。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具有建设和规范的意义,包括"生活文化"的民俗定义和民俗文化分类体系都影响了众多民俗学者的研究和社会对民俗学的认知。这种影响是积极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现有民俗学概论已滞后于民俗学研究的进展,所以需要及时吸纳在民俗学调查研究中形成的一些新思想和新经验,使民俗学概论的书写能够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顾颉刚(1893—198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创始人之一。江苏苏州人。“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曾积极参加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活动与《歌谣周刊》的编辑工作,并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与容肇祖、钟敬文等创立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及民俗学会丛书。30年代在北平发起成立风谣学会,主编《民俗》、《民风》、《谣俗》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之有民俗调查、记录、研究、出版,始于一九二二年在北京大学出《歌谣周刊》,一九二八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出《民俗周刊》,接下去就是在北京辅仁大学的一九四。年出版了《民俗学志》。  相似文献   

15.
杨哲 《民俗研究》2006,(2):268-269
20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调查、搜索及研究本国之各地方、各种族之民俗”,出版刊物和丛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民俗学的摇篮”。现在,中山大学校友、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先生,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叶春生教授亲自率中山大学民俗学专业师生对广东民俗进行考察、对文献资料进行搜索整理,编写了《广东民俗大典》,并于2005年9月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对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传统的极好继承,也是奉献给文化大省建设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民俗学研究肇始于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7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其后创刊的《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风俗研究文章,同时开辟了民俗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此后,北京大学成立了风俗调查会。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  相似文献   

17.
近祺!前所推荐张举文《世纪之交的美国民俗学》一文,承在《广东民俗》刊出,并可闻在国内民俗学界反响甚好,谨贺。愚见以为,时下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广泛了解、借鉴世界民俗学的前沿信息与学说,就是说,应当切实置身于世界民俗学的科学大背景、大环境之中构建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在科学面前,一切妄自菲薄和唯我独尊都是浅薄可笑的。  相似文献   

18.
李凡  王丕琢 《民俗研究》2011,(1):2-F0002
2011年1月11日,山东大学“民俗学:人文学抑或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暨《民俗研究》杂志创刊25周年纪念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召开。会议由文史哲研究院院长傅永军主持,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兼副主席刘德龙发表致辞,张士闪、刁统菊介绍了该刊历史与新近发展状况。会议特邀徐经泽、李万鹏、赵申、刘温成等创刊元老出席,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语     
作为世界民俗学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方法和视角,表演理论有着丰富的启示性,对其进行充分理解、本土化实践及反思,无疑对推动该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民俗学自身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国内的相关研究,受《民俗研究》杂志的委托,我组织了这组专栏文章。其中,拙文《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一文,  相似文献   

20.
正钟敬文先生(1903—2002)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民俗学之父。董晓萍在《跨文化民俗学: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和《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版)两书中集中呈现了钟敬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日本前后从事民俗学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为我们重温其民俗学时代的知识创造和影响力提供了难得的学术史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