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36年6月19日,英国政府派遣的财政顾问李滋罗斯(Frederick Leith—Ross)在离华之前向蒋介石呈交了《关于华北的备忘录》,其中对华北关税、冀察政务委员会及冀东伪政权处理问题等提出了他的建议,文中对日方关于华北问题的态度也有所介绍,可供研究中日关系之参考。此件译自英国外交档案。  相似文献   

2.
近日,中日关系因日方扣押中国渔船、触发有关钓鱼岛的主权纠纷而陷入紧张。为打破僵局,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曾努力游说中国,希望日本首相菅直人,能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亚欧首脑会议上会谈,而日本民主党前代理干事长细野豪志更为此秘密访华。  相似文献   

3.
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与日本在华北的利益、金融构想产生了直接冲突。军方和银行在日本政府默许和授意下,胁迫华北实力派干涉华北白银移交国民政府,支持河北省银行并发行货币、接收兑换华北地区外商银行存银。随着币制改革的推进,日方被迫不断修正华北币制自主方案。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实现了对华北金融系统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4.
经过对日本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局势的认真分析研究,中共中央认为有可能打破中日关系的僵局。应积极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对日工作,至少能改善中日关系的现状。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对日工作,并拟定了分四个阶段恢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初步设想:1、在日本国内大选和新内阁成立后,扩大中日经贸交流,通过与日方谈判协商。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在日本举行了“中日关系150年:相互依存、竞争、敌对”中日学术讨论会。此次会议由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地域研究中心、松阪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出席讨论会的中方学者8人,日方学者150多人。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西邻国,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威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英国对日经济政策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初期,英国主张对日本应该采取宽容的政策,既要翦除日本对外侵略的威胁,又要复兴日本经济。后期,由于亚洲冷战战略的需要,美国改变对日政策,开始全面扶植日本;而日本则在美国的帮助下在东南亚寻找经济出路,这与英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英国政府调整对日经济政策,强调限制日本的经济扩张以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虽然日本的经济实力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在重大国际政治问题上仍无足轻重,除美国外,还不得不借重英国等西欧强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问题上就是如此。由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所以它希望在联合国保留台湾的席位,并希望得到在西欧和亚太有重大影响力的英国的支持。但是,对于英国来说,与中国保...  相似文献   

9.
侵占东三省后,日军为吞并热河,先后三次与山海关的中国军队发生冲突,最终于1933年1月3日占领了山海关县城。得知此消息后,在华北拥有较大利益的英国积极主导调停。但在调停方案上,英国内部有极大分歧:英国驻华代办应歌兰希望仿照调停一二八事变的方式处理山海关事件,却遭到了英国政府的反对和美国政府的推诿;秦皇岛的英国海军向中日双方提出调停意愿,而国民政府一直怀有疑虑。最终,英国的两套调停方案均未实现。占领山海关后,日本政府还企图利用《交还天津来往照会》,迫使北平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中国军队撤退2英里。国民政府随即向《辛丑条约》签字国指控日本非法利用条约。英国向美国建议,联合《辛丑条约》各签字国一起向日本发表口头抗议,遭到美国拒绝。  相似文献   

10.
针对近年来的“外交新思考”的讨论,作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0年,是1871年中日直接交涉以来最好的30年,在当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提出联合日本对抗美国是无的放矢,因此“撇开历史”或“搁置历史”不是解决当前中日关系的良策。近几年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如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都是日方引起的,不是中方引起的,为了进一步密切中日关系,推进亚洲和平,首先要解决日本政治领导人的历史认识问题.改变“脱亚入欧”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1.
《李顿报告书》发表后,国际联盟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第十五条第三项,希望中日两国达成和解.十九国委员会制定了一份决议草案,规定和解工作以《李顿报告书》为基础,邀请美国和苏联成立委员会,与中日两国一起进行谈判,并明确指出不承认伪满洲国.中国愿意接受决议草案,要求和解谈判不损害中国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并希望国联从速解决争端.日本拒绝接受该草案,排斥第三国尤其是美、苏两国介入和解谈判,且不接受《李顿报告书》,要求修改草案中与维持并承认伪满相违背的内容.国联内部,以英法为首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企图以绥靖政策安抚日本,促使其接受国联的调解;一些小国则希望国联将日本作为侵略国进行判决与处置.起初,在大国的主导下,国联对日本一再让步.但日本政府采用"焦土外交"策略,坚持要求国联完全采纳其对决议草案的修改意见.国联判断日本无意和解,态度转向强硬,询问日本是否会坚持伪满独立.日方作出肯定回答,最终使国联放弃和解工作.国联主导下的中日和解,是在最低限度维持自身权威的前提下,寻求对日本妥协方案的过程.日本坚持既定侵华政策,破坏集体安全机制的根本原则,导致和解工作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2.
1934年6月8日,日本驻南京领馆副领事藏本英明莫名失踪,中日关系更趋紧张。为防止日军借口发动军事进攻,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内外展开密集搜索的同时,采取外交手段与日方积极沟通与联系,此次外交危机随着藏本的被寻获而化解。下文所选一组史料包括时任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的贺耀组向蒋介石报告有关事态发展的密电,反映了事件过程中军方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崔巍 《民国档案》2011,(3):52-57
1936年前后,在日本暗中支持之下,华北地区走私活动泛滥,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致使中国的关税收入锐减,也严重侵害了英国在华经济利益.在中国政府的要求下,英国与日本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涉.以下一组外交函电①反映了英日之间就此问题进行交涉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对华政策及英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  相似文献   

14.
对1850年代美国打开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市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已有的成果只限于一个原因,即美国因素本身。史实表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和英国由于中国市场的吸引而妨碍了它们对日本的门户封闭首先成功地采取行动;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经济利益使它打开日本市场的精神执著,而打开日本市场与它在中国的殖民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时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国际因素。因此,是美国而不是俄国或英国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历史,将幕府统治的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中日两国存在着更直接的共同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和经济大国日本共为利益相关的东西邻国,这就是思考未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出发点,无论从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威胁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在东亚一体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责任重大,理应做出贡献,中日关系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济案”前夕日本出兵山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修磊 《民国档案》2004,(2):114-119
“济案”前夕,以北伐为中心的南京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中日关系。日本出兵山东前,南京政府采取以护侨为中心的一系列措施,力避日本方面抓住出兵山东的任何口实。针对日本出兵山东的事实,南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同时寻求和平解决办法,极力避免军事冲突,并向世界各国发出求援呼声,国内民众的活动也基本上被纳入其轨道之下。最终,日方的步步紧逼及中方的退让预示着一场大灾难的来临。  相似文献   

17.
臧运祜 《近代史研究》2005,9(5):149-168
中国学者关于现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不但受制于本国的资料,也受制于日本的资料,而后者的制约可能会更大。1945年8月15日投降前后,日本政府与军部为了销毁战争罪证、逃避战争责任,分别命令下属烧毁了大量的文书,主要是最为重要的机密文书“外务省记录”和“陆海军文书”,由此造成了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战后美国接收了一些免遭烧毁的资料,部分地制作成缩微胶卷,使得战前日本的机密文书,得以公开于世。美国后来将大部分资料归还了日本,但现存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与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的主要资料,数量与质量均已非常有限。日方史料的这种状况,值得提请所有研究现代中日关系的学者们,必须注意自身成果的局限性,并努力在“日本之外”发掘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日军侵占海南岛后,国民政府向法英两国提出了远东军事合作计划,希望能组建类似军事同盟性质的组织,共同应对日本的侵略。英国无意参与此类计划;法国虽然原则上赞同中国的提议,但无力单独付诸行动。法国不希望因拒绝国民政府的军事合作计划而导致中国倒向日本,故曾希望获得美国的支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为防范德国、苏联之间可能成立军事同盟,法国方面曾积极提议调解中日战争。德国突袭波兰后,国民政府再次向英法提议发表一个军事合作宣言,但此时英法仍未能意识到联合中国结盟抗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略者强掳虐待中国劳工的真相──驳斥日本某些人为强掳中国战俘劳工辩解的言论何天义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曾从华北强掳800多万中国人到"满蒙"和日本当劳工,为其侵略战争服苦役。据日方的资料,从中国强掳到日本的战俘劳工达4万人。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战...  相似文献   

20.
该广播稿系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中统有关“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延安支部的情报及其它日人反战材料拟成,内有许多源于日方的事实与统计资料,揭露了日本军阀的侵略暴行、欺骗宣传与实质,反映了日本国内及在华士兵中日益高涨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