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兴商业公司是贸易委员会属下规模最大后来也是唯一的一家国营贸易公司,是负责执行战时统购统销、易货偿债政策的重要机构。本文充分利用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源文件,深入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公司的经营活动,包括对外贸易政策上的应变、人事上的调整、国营公司的改组与合并、资金的运营以及易货偿债的执行等具体内容,并以复兴商业公司为例,对于战时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政策的得失以及国营公司所承担的作用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中国急需大量军火,因外汇紧缺,只得用传统出口物资作价偿还各国援华贷款,史称“易货偿债”。抗战中,中国从国外得到的第一笔信用贷款是苏联于1938年3月1日提供的,金额为5,000万美元。1938年7月1日和1939年6月30日苏联又提供了两笔数目更大的贷款。苏联对华贷款总共达2.5亿美元,订明以中国的战略矿产及农产品抵偿,本组史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各部会办理对苏易货贸易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3.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为坚持抗战,急需从国外进口大量武器装备。1938年3月至1939年6月,中苏签订了三次易货借款协定,中国以农矿产品作价抵偿,用易货方式,从苏联进口军火器材。其中农产品部分包括生丝、茶叶、猪鬃、牛皮、羔皮、羊皮、驼毛、桐油等,由行政院对外易货委员会分别饬令富华贸易公司、复兴商业公司等筹办。本组史料选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经济部档案,反映了这两家公司在抗战中期承办易货所需要之农产品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竭力完成任务的经过。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矿业实施了统制政策,借、贷、垫款政策,合办政策以及易货偿债政策。对这些政策的评价,过去存在一些偏见,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福建史志》2020,(4):23-26+48+71-72
抗战爆发后,福建省政府对外销茶的资金、产制、收购、运销等方面加以扶持,以满足国民政府易货偿债、获取外汇的需要。战时茶业扶持政策增强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实力,提高了茶农、茶商生产、交易的积极性,并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茶叶对外贸易主权缺失的历史。不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亦存在许多弊端,未能根本上扭转闽茶衰落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自1936年起,资源委员会相继成立钨业管理处、锑业管理处等机构,开始对钨、锑、锡、汞等特种矿品实行统制,主要运销国外。1938年后,资源委员会所管理的各特种矿品被指定为对苏对美易货偿债之用,美苏两国成为我国特种矿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本组史料反映了资源委员会1941年度管理特种矿品事业的概况,涉及组织、生产、收购、运输、销售等各方面,囊括诸多统计数据,对了解战时特种矿产的产销乃至中国的工矿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后,中国为抵抗日本侵略,采取易货贸易的形式,以钨、锡、锑等矿产品和猪鬃、羊毛等农产品作为偿债物资,从苏联进口大批军火武器.然而,随着战事扩大,中国东南沿海出口及西南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相继被日军封锁,我国的对外交通几乎完全断绝.国民政府为了保障中苏易货贸易的进行,又开辟了一条西北陆路运输路线,即利用苏联的回空车辆运输矿产品和农产品.该运输路线的开辟尽管困难万端,但国民政府仍然坚持,维持了西北路线的运输,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贷款与军火物资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中苏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先后向中国提供三笔从苏联购买飞机、火炮等军火物资的易货援助贷款,并派遣三千多名军事顾问、军事技术专家以及数百名空军志愿飞行员来中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9.
吴景平 《民国档案》2006,1(4):94-10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奉行反苏、亲日、疏华的政策,在远东视日本为其最主要的盟国。国民政府低调处理与德国政府之间接连出现的重大政治分歧,力图维系原先十分密切的军事经贸关系,虽然未能挽回在华德国军事顾问的召回,却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着对德易货购料往来,一直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最后中止,有助于在外交、军事和经贸等领域,支持艰苦卓绝的抗战事业。另一方面,中德军事经贸合作关系的倒退,也促使国民政府把寻求国际援助的重点转向苏联和英美等大国,从而打开了战时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徐则浩 《安徽史学》2007,(6):113-113
某些重要出版物上,对王稼样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前后若干历史情节的记述有误,现匡正如下: 一、毛泽东同米高扬谈话的具体日期.《新中国外交50年》一书说:"早在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同斯大林派去的代表米高扬会晤时,毛泽东就对米高扬说,新中国成立后准备派王稼祥同志为第一任驻苏大使"①.  相似文献   

11.
赵晓红 《民国档案》2017,(1):111-121
皇道派和统制派在内政与外交等方面的矛盾,导致日本1936年二二六事变。该事变不仅导致日本国内的惶恐,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格外关注,因为它不仅关乎本国内政,且影响远东局势与世界和平秩序。事变发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视其为危机与机遇并存,不断研究如何利用日本内部及日、苏间的矛盾为中国争得有利形势等问题。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对日、对苏的态度,未取得任何一方之信任;另一方面,由于苏、日各自基于对国际形势及国家利益之考量,致使蒋介石对日苏战争的空前期待成为泡影,其"联苏制日"、与日结盟抑或中立的企图均告落空。  相似文献   

12.
曷苏馆女真是辽金时期政治舞台上较为重要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正史当中语焉不详,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误解.在此笔者通过史料和语言学的分析,对"曷苏馆"的本意、辽代该族名的所指,以及辽金时期其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希望对恢复其本来面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1939年下半年,苏联与日本在"满蒙"边界诺门坎的冲突结束,苏日妥协,国民政府处境危急。蒋介石根据驻苏大使杨杰的建议,积极开展对苏外交,并派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贺耀组访苏,争取促成苏联与英、美合作,甚至提出了用东北部分主权换取苏联与中国签订互助条约,以促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计划。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拒绝了这一提议,但这次中国的外交努力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934年8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孔祥熙与德国商人汉斯·克兰秘密签订《中德易货协定》。两年后,中德两国政府以补充信贷合同的形式正式确认了易货贸易的原则。中国以战略资源换取德国的军火,德国军火成为30年代中国国防建设的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于印度史学界的"底层研究",在80年代末发生了后现代转向。作为"底层研究"团体早期重要成员的苏米特萨卡尔对这种转向提出了批评,并退出了该团体。萨卡尔之所以积极参与前期"底层研究",是因为这种研究与他自己注重"自下而上"来看历史、重视不脱离语境的历史细节研究、强调具体的研究对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诠释的社会史观相契合。相应地,萨卡尔对后期底层研究的批评,主要是由于这种研究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影响下,抛弃了对具体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必要寻求,未能将研究对象与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在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过程中走向了纯粹的文化主义,忽略了对底层反抗运动的研究。此外,萨卡尔还对后期"底层研究"因受后殖民主义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殖民主义话语"进行了批评。这些批评将后现代主义与启蒙理性对立起来,坚守启蒙理性立场,反对后现代主义对"底层研究"的侵蚀。虽然萨卡尔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并不彻底,但是他的社会史观对当下中国的社会史研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遗址旧名南山湾古城遗址,因出土"曷苏昆山谋克之印"铜官印而确定其为曷苏昆山谋克故城遗址。笔者比较倾向于曷苏昆山谋克与曷苏馆路并无太多关联,"曷苏"也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或是曷苏馆简称。  相似文献   

17.
比苏,汉旧县,因史料对其称名和地理位置缺著,后世学者对其研究众说纷纭,至今没有达成统一认识。有些学者认为比苏与盐有关,比苏就是今云龙。有些学者认为今云龙县澜沧江以东不属比苏县辖境。文章通过对史料和各家之言进行考证,认为"比苏位于云龙县澜沧江以西,其名称与盐无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1945年10月,新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研究中国与联合国创建之关系,弄清中国为创建联合国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局限,对于我们认识抗战后期中国真实的国际地位,以及美、英、苏等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1949年,中央信托局与法国远东经济代表团签订中法易货合约,此组史料为输出入管理委员会与行政院、经济部、工商部之间的来往函。  相似文献   

20.
1935年初国民政府的对日对苏政策具有多重性质.对处于复杂的互动作用中的中日苏三角关系及蒋介石的战略作出片面的理解,是日本发动华北事变的重大原因.蒋介石在对事变的因应中曾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苏联因素,并尝试以"共同防苏"换取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善.但日本对之提出了中方难以接受的前提,最终迫使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在大政方针上转向对苏不惜联合与对日不惧应战.导致这一转折的决定性的外因,是日苏两国在中国的主权问题与政权问题上的不同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