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2015年5月22-24日,礼俗互动:近现代巾国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英国、日本、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浙江、贵州和山东等地近30名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中国社会的礼俗互动传统及其近现代重构问题,从民间自治、民间信仰、礼俗社会、社会变迁下的礼俗互动等视角展开研讨。学者的演讲报告包括:科大卫、贺喜(香港中文大学)《秘密社会的秘密:自我合法化与其在中国社会虚拟的影响》,李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整体社会运行的基础,并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有所延续。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消除显在与潜在的社会危机。在全球化、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面临着国际规则、国家法权与民间治权等方面的多重考量,礼俗互动所寓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4.
韩若冰 《民俗研究》2023,(1):111-116+159
礼与俗,都是人们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产物,因而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并贯穿于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之中。礼与俗的关系,在不同族群中有不同的表现,但在其要素置换和价值转换中趋于价值同构,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礼俗互动传统,体现出和谐共生、家国一体等深厚内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如何准确把握礼俗重构实践的矛盾统一律,实现对礼俗互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价值融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5.
北魏的"魂人",是一个颇具民族色彩与时代特征的词语,指被用以象征死者神灵或作为死者灵魂依托的人,与先秦祭祀中的"尸"实质相同。起源古老的、类似于在中原地区早已消失的"尸祭"的"魂人"礼俗,曾经不仅盛行于拓跋鲜卑民间,而且存在于北魏皇室。但"魂人"与"尸"不能等同,一般不宜以"尸"直接替代"魂人"。其最大区别在于选择标准不同。"魂人"的选择最看重的是状貌与死者相像。即使并无血缘关系,祭祀者仍将其视同亲人。这两点也最为汉族士人所诟病。高允严厉指斥"魂人"礼俗既不符合秦汉之礼,又不同于华夏古制,严重损害社会风气,希望文成帝以移风易俗为己任,根除"弊俗",但其建议并未被采纳。"魂人"礼俗的消亡时间无法确考,或已至孝文帝改制时。这一礼俗的存在与逐渐消失的过程,是北魏文化认同曲折进程的一个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6.
兼士 《安徽史学》2006,(5):128-128
由中国现代史学会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于2006年8月14-16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会议收到论60余篇,有80余位学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近代中国仁人志士赴汤蹈火,所为者,就是民族的复兴大业。回溯中国数千年来,其间虽也有兴有衰,但整体上看,与其他国家、民族相比,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强盛之邦、富庶之邦和文明之邦,被称为"天朝上国"。然而,近代以来,中国却遭遇数千年来未见之变局,外则屡被西方列强侵略,订屈辱城下之不平等之约,越来越陷入任人宰割和奴役之深渊;内则统治者懦弱腐朽,纷争内乱,人民处于战乱和贫困之中。故而近代的爱国者起而挽  相似文献   

8.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在中国舞蹈史上,裕容龄(1889—1973)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她是第一个在外国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是被称为现代舞之母的美国女舞蹈家邓肯唯一的中国学生,是中国近现代舞第一人,也是世界芭蕾舞史上第一位中国女演员……她还以清朝贵族小姐的身份,担任过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她的一生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颇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1月28-30日,"礼俗互动: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美国欧亚大学及山东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15位学者,从"礼俗互动的历史视角"、"礼俗互动的当代观察"等专题出发,形成跨学科对话。"礼俗"问题在两千年中国历史进程中素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礼"与"俗"或一而二,或二而一,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成为勾连官方、文人精英与普通民众的重要机制。此次研讨会基于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14.
郑土有  谢思岚 《民俗研究》2024,(1):38-49+157
民国时期兴起的“礼俗学”可谓“礼俗互动”研究的先驱,不少学者受孙末楠《民俗》一书的影响,或在其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的礼俗文化展开考察,或结合本土语汇对其进行解析。由此产生的丰硕成果表明,孙末楠的民俗学说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在“礼俗互动”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当下,再次检视孙末楠建构的民俗学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情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及内在理路作进一步阐发,有助于丰富“礼-俗”关系认知的学理逻辑,从方法论层面推动“礼俗互动”研究范式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正在近现代中国,制度变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巨大。鉴于以往学界对此关注较少,因此,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18年10月19日—22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近现代中国制度史前沿论坛——近代中国制度变革与社会演进"在古城开封举行,专此进行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  相似文献   

16.
17.
<正>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又适逢上海音乐学院建院90周年,为铭记历史,接续传统,更深一步了解近现代以来音乐领域的变化和发展,2017年4月21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中国近现代音乐、音乐人与爱国情怀"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得到了《抗日战争研究》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从曹娥形象及其信仰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以"礼"而言,在官方,作为历史人物的孝行教化,用以规范德行;以"俗"而言,在民间,作为水神(江神、潮神)信仰的功能凸显,用以祈福免灾。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从出现伊始这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为影响,双方互动的结果也不是彼此消长而是多元展开。以曹娥信仰为例对礼俗互动进行探讨,主要考察曹娥信仰内涵发生置换的逻辑是多元形象(水神、孝女、N种融合体)并存状态的形成,说明礼俗互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只是从上下关系来考虑,而是互为平行交织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进而生发多元性,各自都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美“二十世纪中华史学会”、厦门大学历史学系、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等五家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1842-2002)”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5月26-29日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等国的80余位代表。与会代表围绕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就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扼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22~23日,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保定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河北大学共同举办,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和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当代所副所长张星星、武力和部分科研人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西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上海社科院、河北社科院、江西社科院等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