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官员们为显示其威风和地位高贵,出来的时候有仪仗在前,官越大仪仗越多。在北京城里,因为有皇帝在那里,官员们不能显示他们的威风,所以出来的时候没有仪仗。外省的官员们,在他们做官的地方就摆出仪仗。现就在桂林所看见的,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官员自杀事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地官员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自2013年初到2014年初就两度出现“官员自杀潮”,自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分布、特征明显、自杀方式多样、自杀原因错综复杂。从中央到地方或从地方到中央,官员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为何会出现官员“自杀潮”?舆论就曾感叹在持续进行的高压反腐运动中,中国才出现“官员自杀潮”。难道官员自杀与反腐败有关?官员自杀的背后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官员自杀潮”并不是偶然出现的社会病态现象。众所周知,官员自杀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是负面能量。因此,官员自杀事件频发后的舆论质疑发人深省。各界理应对这类部分特殊群体给予高度关注,本文将以客观的态度探析官员自杀的原因及提出对应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古代,官僚是亲民治国的主体。这批人能否进行有效的治理与他们的经历密切相关。合理的升迁路径有助于官员积累治理经验。明代官员的升迁已成规律,其突出特点有二:其一,内外皆历,即低级中央官流向地方,高级中央官员须有地方任事经历;其二,行政与监察轮历,也就是行政官迁向监察官,监察官流向行政官。明代官员流向也有两大问题:一是内重外轻局面的加剧,从而妨碍了内外皆历制度的有效发挥;二是由翰林累官升尚书入阁者因缺少地方任事经历,故其治理能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我国西北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当时的地方官员对当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普遍没有意识。个别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集中表现在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的认识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杨国宜 《古籍研究》2002,(1):115-121
我因长期在高校讲授中国古代史,常把盛世的唐朝作为重点;由于学校在安徽,又小能不把唐朝的安徽作为重点的重点。这就不能不经常接触唐朝安徽地方史的资料,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个地区的行政机构有哪些州县?有哪些人在这里当官作刺史?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查起来竟然很不容易。常常为了某个州县、某个官员,查了很长  相似文献   

6.
本刊公布的日军侵华时期南京大屠杀史料源自英国国家档案馆外交档案,其客观性、权威性无可置疑。日本右翼学者田中正明称他曾访问过当年驻华日本使馆的官员,他们从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但这组英国外交档案则清楚地说明日本使馆的外交官对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暴行也感到震惊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中记载了民国时期洛阳邙山汉魏至宋明墓葬被盗的情况,涉及到墓葬的盗掘、盗掘出土的文物、盗掘文物的买卖和流失等内容,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洛阳墓葬盗掘情况以及洛阳地方社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慧 《福建史志》2022,(2):7-12+71
本文以福宁府区域为考察范围,梳理出清前期福宁主政官员对该地方的治理情况,讨论其治理特点、原因及对当地的影响。顺治至康熙时期,主政官员的治理不显,这与当时整体大环境的动荡有关。雍正时期治理成效方才初显,乾隆时期则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9.
张军 《攀登》2009,28(2):89-91
2008年12月31日,新疆阿勒泰地区在网上公开官员财产,这在全国尚属首次。这一举动,对推动我国的官员财产公开立法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虽然此次官员财产公开申报的范围和对象进一步扩大,申报的形式趋于完善,却也存在许多不足。如不及时纠正,就有可能最终颠覆官员财产公开的本身价值,使之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0.
清代至解放初,在齐齐哈尔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一些官员重视地方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把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官员文化”.本文只是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略述官员重视文化教育,乃至他们为地方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不涉及他们的政绩功过.  相似文献   

11.
《文史天地》2010,(10):94-94
古代官员授职时有“回避原则”,不许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所以当时的官员如果长久在职的话,就得到处“宦游”。此外,他们没有失业保障,没有连续工龄,也没有抚恤待遇。  相似文献   

12.
《文史天地》2013,(9):94-94
从汉代开始,中国政府机关就有了官员在上班期间享受公费用餐优惠的记录,到隋代,公费用餐有了粗略的制度,宋代时,制度日臻完善。宋代规定:凡官员出差经过的地点,由地方官府或驿站负责供应公费膳食,官员平时在官府办公,享用“公用”提供的工作午餐,宰臣在政事室的专门餐厅用餐,称“堂食”;常参官每逢朝会供应一顿午饭,称“常食”或“廊餐”;官署内每10天聚餐一次,称“旬设”。  相似文献   

13.
《文史月刊》2011,(6):51-52
一、历朝历代,无论殉节者多还是寡,不死的官员,总比死的多。不过,像清亡那样,殉节者如此之少,倒也有点不寻常 改朝换代之际,有前朝的臣子,在穷途末路之际,为王朝自尽,这就叫殉节。王朝消亡之际,如果殉节的人多,据说是表明这个王朝深恩厚泽,待士大夫不错。如果殉节的人少,就说明这个王朝不怎么样,官员士大夫对它没什么想头。  相似文献   

14.
一年多以来反腐败成效显著,值得肯定。目前反腐败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主要是腐败只由党反。在官员的眼里,他们害怕的老虎就一个:中纪委。人大在腐败官员的眼里像是黔之驴,熟了根本不怕。  相似文献   

15.
<正>隋、唐以来,实施科举制度,文人通过考试制度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职务,这些官员在年老致仕后,政府或致仕官员个人往往根据个人的意愿,在中央或地方就地安置,时间一长,在社会上便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唐宋以来,洛阳、苏州等地是致仕官员养老的首选之地,当然绝大部分致仕的官员往往选择回原籍终老(如睢阳五老即是如此)。这一致仕情况被人们所注意,成为诗文、绘画表达的新题材。而这一情况的发生,首先源  相似文献   

16.
这两个才女有才.同时还运气好.因为她们的官司是落在清醒官员的手中;假若那审案的官员昏庸.才女再有才.又能奈之何?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湖南文史》2010,(3):66-66
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太监都是有品级的,这就意味着太监可以依照自己的品级领取俸禄。 尽管太监是有品级的,但是在朝廷发放俸禄时,太监领到的俸禄与同级官员领到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按照明朝当时的职官俸禄惯例,正四品官员每年俸禄约合白银144两,而太监由于不用养家荫子,所得俸禄按规定不及正四品官员的1/10。由此可见,从数量上来说,宦官们的俸银还是比较少的。  相似文献   

18.
从皇太极建立汉军八旗伊始,汉军旗武职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他们经历了入关前在军事活动中的重用,清前期在地方治理中受统治者的倚重。到了清中期,在统治者鼓励旗人以军功显达,为了旗人生计不断扩充汉军旗编制的背景下,汉军旗武职官员却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迹象,越来越多的汉军旗人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文职出仕而非武职,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汉军旗人的汉人特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衙门病     
林乾 《文史博览》2007,(9):58-60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清代防范官员的法律、条例相当严密,为了少受处分,许多官员无所作为,整日为逃避"文法"而绞尽脑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成了最普遍而又最无奈的官场风气了。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时期,清华大学水利系曾在三门峡市办学及设立教学基地。这是建国后三门峡历史上的一件重要事情。为了从“三亲”史料的角度记录和保存这段历史,我先后到北京、郑州、洛阳、偃师以及三门峡的许多地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