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兰州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永春 《人文地理》2000,15(1):10-14,19
本文从兰州的自然条件、政治、军事、交通、经济贸易、工业化等角度讨论了兰州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模式,分析了这个河谷盆地型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阐述了河谷盆地型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城市环境与土地以及自然灾害等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宁夏回族社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忠祥 《人文地理》2000,15(5):39-42
本文论述了地理学研究社区的主体内容为:社区的空间结构及人地关系的变化对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宁夏回族农村和城市社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对社区空间结构的变迁态势和变迁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地揭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或称“半坡文化”。在这之后,又陆续发掘了好些这一类型的遗址,重要的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阴横阵、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地。在这类遗址出土的众多的陶器纹饰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彩陶盆上所绘的“人面纹”和“鱼纹”,它们是这一类型遗址中最有特色的典型纹饰。  相似文献   

4.
<正>一、资料半坡遗址究竟由何人、于何时、因何故发现,除了半坡遗址发掘报告《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以下简称《报告》)的说法外,近些年来,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就我们现在搜集到的资料,大约有以下十种说法:1.石兴邦先生在《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以下简称《发现》)一文中写道:"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是1952年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第二发电厂作古文物清理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少数民族,回族社区的地方性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严重挑战。论文以"地方依恋"为理论模型,以开封东大寺回族社区为典型案例,对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进行深入解读。研究发现,由于围寺而居和强烈的回族认同感,城市回族社区的地方性特征主要受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年龄大小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地方依恋较深的地方主要在"寺市并存"或距离寺市都近的街道,内部空间上存在不同的宗教知识传承模式。这为丰富社区地理尺度的地方依恋理论和揭示回族社区人地关系机制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自南向北流的隆务河如一根碧线穿起了藏传佛教艺术的瑰丽珍宝:工笔重彩、极富装饰性的唐卡,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雕塑。立体感强、栩栩如生的堆绣,它们隐藏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错区河谷川地几个不起眼的村子里,被身怀绝技的村民用种庄稼的双手制作出来。  相似文献   

7.
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说:“只要有经济网络、政治网络、邻里网络、亲族网络、社交网络等交织的地方,就有社区存在。”大都市有各种社区.如职业性社区、地域性社区和文化社区。都市人类学的任务是研究文化社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都市中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形成多元文化的缤纷天地。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城市化较高、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都市中的回族社区是我们都市人类学当然的研究对象。回族,是以历史上“东来的中央亚细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拍人为主、并吸收汉族人、蒙古人、维吾尔人成份以及别的成份,融合、发展而形…  相似文献   

8.
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忠祥 《人文地理》2002,17(1):39-42
本文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宁夏南部回族社区人地关系由掠夺式向互为报复式演进的过程、原由及危害,剖析了回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制约因子,即:生活贫困及生产方式的落后性,人类自身生产及人口素质的低层次性,区域文化的封闭性,生态环境的逆展性。并针对上述因子,提出了改善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地域文化建设,积极进行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9.
回族作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关系建构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多个学科的关注。论文以"关系经济地理学"强调的情景性、路径依赖和权变性观点为思想来源,构建了回族社区关系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案例研究发现,散杂居回族社区的关系建构是"大尺度分散"和"小尺度集聚"的地缘结构,"族内强关系"和"族外弱关系"的社会关系、基于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差异的特色经济网络,以及基于地方传统和路径依赖的教缘网络,在交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该解释框架对中国散杂居地区回族社区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白水县城关镇南山头村南的河谷坡地,西南面向白水河。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白水县文物旅游局在进行白水河流域考古调查时,在该地发现有仰韶、龙山、西周、战国等各时期遗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组打破关系:F2叠压打破H1,本文仅介绍这一收获。F2为半地穴式,位于坡地中下部,距河床高  相似文献   

11.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存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渭河盆地西部的宝鸡北首岭遗址,被分成六个发掘区揭露,Ⅰ、Ⅱ、Ⅴ区主要是房址和相关遗迹,Ⅲ区主要是路土,Ⅳ、Ⅵ区主要是墓葬。这个遗址的全部遗存,《宝鸡北首岭》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1)北首岭早期遗存属仰韶文化,称为“北首岭下层类型”,是半坡类型的前身。(2)北首岭中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基本上与半坡遗址下层的相同,应当属于半坡类型。(3)北首岭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半坡遗址上层比较接近,属于半坡晚期类型的偏早阶段。  相似文献   

12.
王颖娟 《文博》2003,(1):59-64
一、小女孩的厚葬 就手头见到的关中地区半坡、姜寨、北首岭、元君庙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这些遗址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简称半坡史前文化)地层所出的仰身直肢墓葬,凡随葬器物者,以随葬生活用具为主。半坡遗址保存较好的墓葬有118座,共  相似文献   

13.
略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社会经济生活巴家云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因其正规发掘早、分布广,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农业为主,狩猎和渔业、采集处于次要(或称补充)地位。本文拟从分析半...  相似文献   

14.
鱼化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皂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2002~200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885平方米,获得了一批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三个时期,其中半坡类型又可划分为三段,其第一段遗存为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鱼化寨遗址的发掘,为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展了对仰韶文化发展阶段的认识;同时,遗址的聚落形态、居民的经济生活等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5.
西宁地区的清真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春肖 《攀登》2005,24(1):107-110
清真女学是回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化现象,无论是从它的产生、发展现状,抑或是从它所发挥的化功能来看,它不仅对回族社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整个城市化的多样性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仰韶源于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析出的"北首岭文化",它们受到后岗一期文化的前身,即河北易县北福地甲组为代表的一类遗存的影响,生成尖底瓶,并参与到了彩陶盆、钵、夹砂罐等器物组合中来,从而演进成半坡文化,从此,尖底瓶、彩陶盆、彩陶钵、夹砂罐等基本贯彻了仰韶的始终。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北首岭文化过去一直被视为半坡文化早期;接着出现盛极一时的山西夏县西阴文化,这时的仰韶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之后进入仰韶晚期,仰韶晚期可分陕西西安半坡四期文化、华县泉护二期文化两个阶段。由西阴文化发展而来的(陕西)泉护二期、(山西)白燕一期、(内蒙  相似文献   

17.
晋南地区的半坡期遗存与渭水流域半坡期遗存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发展阶段.庙底沟期遗存中的尖底瓶之重唇口等典型特征,在晋南地区半坡期遗存的早段已经出现,发展序列基本清楚.同时,该地区的半坡期遗存在晚期受到渭水流域的强烈影响.因此,该地区的庙底沟类型之源似可追溯得更早.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是多民族杂居城市,在市内五区中有三十八个民族成份。其中人口在四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锡伯族、朝鲜族和回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及风俗文化等原因,朝鲜族和回族又分别形成了各自的聚居区,在聚居区内本民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因而在沈阳市全面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了朝鲜族和回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建设是城市社会改革和基层管理组织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场改革中如何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由沈阳市民委牵头,组…  相似文献   

19.
一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关于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考古界一般认为:“具有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大寺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指出:“其内函基本与半坡类型相似,但少数白衣彩陶的纹样和鼎形器等,似乎也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因素”。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简报中说:早一期“陶制生活用具的种类较少,就罐、钵、盆、壶、尖底瓶几种器形看,它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ⅩⅢ13C罐、  相似文献   

20.
张泽宇  李开宇  李彦 《神州》2014,(17):270-271
少数民族居住社区,不仅是事关国家或城市民族政策的问题,也是城市治理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更新与治理既有一般居住社区的共性,也有民族特色与个性。少数民族社区的更新与治理政策的有效性,可能对民族政策的落实与城市发展建设造成潜在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社区环境、社区基础设施、社区人口教育和其认同感和归属感方面等对城市社区治理、更新的影响问题,提出西安少数民族社区治理与发展对策建议。研究认为:西安市回族社区的特点是“依寺而居,依街而商”、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并且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强烈、民族文化特色浓厚、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是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社区群众居住环境差,可用公共空间少、社区基础设施较差、社区自治意识淡薄;治理与更新的主要路径是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社区的综合竞争力、原地整建,使其空间质量提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少数民族生存空间、发挥宗教组织自身优势,提升居民自制能力、弥补社区管理漏洞,定岗招聘、增加社区各民族内部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