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近出版的《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同年10月第二次印刷),是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关于雷州文化整体建构的"一部厚重、扎实的开创性力作"(岑桑语)。[1]当笔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仔细拜读《岭南文库》副主编(执行)陈海烈惠赠的《雷州文化概论》和《岭南文化版图新视野<雷州文化概论>评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这"一著""一评"的两部力作之后,的确为作品的视野宽阔、资料丰富、理论创新、亮点纷呈和评者客观  相似文献   

2.
对于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好作这样诠释: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象是为雷州作注。百度网《炎夏雷暴》词条亦云:“即使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相似文献   

3.
志书是一方的百科全书 ,也是了解某一时期社会文化的窗口。据清道光《广东通志·艺文略》所称 ,明代及明以前的雷州府志均佚。然今见有日本尊经阁影印本明万历《雷州府志》版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文考述该志版本的可贵、编纂始末、编纂者的修志主张、该志篇目特色及收载资料的存史价值。以期有裨于对雷州传统文化的了解。一、版本之可贵地方志乘之编纂 ,在古代为一地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亦为一地教化之主要体现。雷州府志之修纂究竟始于何时?据清道光阮元主纂的《广东通志·艺文略》所列 ,清…  相似文献   

4.
德清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广泛的著名高僧,被誉为明代佛教四大家之一。他于明万历年间遣戍雷州,过了十多年的充军生涯。期间,他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雷州、韶关、广州三地。对他在韶关和广州的活动,不少著述都有言及,尤其是“中兴曹溪”的事迹,更是广为记述,而对他在雷州的活动,却很少涉及。覃召文《岭南禅文化》一书,专章介绍岭南禅文化人物为德清立目,并粗线条勾勒德清在岭南活动  相似文献   

5.
雷州的历史长河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遂溪的鲤鱼墩,雷州的英楼岭、博抱山、覃态岭、兰园岭、英典北、石头堰、流沙寮岭,徐闻的华丰岭等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是雷州先民的发祥地。雷州先民在长期与自然界作斗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璀璨的雷州文化。雷州民俗石狗文化是雷州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俗精华。  相似文献   

6.
鼍鼓源流考     
鼍,动物名,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张鼓。鼍鼓,即用鼍皮(鳄鱼皮)蒙的鼓。有关鼍鼓的记载早已见于文献,如《涛·大雅·灵台》:“鼍鼓逢逢,朦艘奏功。”陆佃《埤雅·释鱼》引晋安《海物记》:鼍,宵鸣如俘鼓,今江淮之间谓鼍鸣为鼍鼓,亦或渭之鼍更,更则以其声逢逢然如鼓,而又善夜鸣,其数应更故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分布着众多的窑址,计有185处。从唐至清都有生产陶瓷,这期间,绝大部分时间这里都归属雷州,因此我们把这些窑称之为“雷州窑”。雷州窑是以生产青釉瓷为主,产品以碗、碟等日常生活用品最丰。宋元时期雷州窑发展到鼎盛阶段,窑址达到113处,占整个雷州窑的61%,这时期生产的青釉褐彩瓷是其代表之作,最具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瓷器彩绘最早可追溯到晋代,当人们发现瓷釉中的含铁氧化物能烧出浓褐的色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2012,(12):108-109
最美特色风景钱塘江潮钱塘江潮它来自大海,汇聚万钧之力,贯入钱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排山倒海,这是"天下奇观"、"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大潮,轰鸣声中迸发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浙江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雷州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由于远离中原,到宋代还是未开发的蛮荒之地,亦是文化荒地。但雷州却在1994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与宋代大量名贤的到来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这些被贬雷州、或途经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名贤中,不乏青史留名的贤臣、更多文章千古的词人。他们的抱负和才干在中原被忽视,在岭南却得以施展,雷州因此大大受益,竟稳稳坐上岭南大邑、文化中心的宝座。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文化名城名单,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出人意料地名列其中。雷州,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甚至到宋代还是未开发的荒芜之地,凭借着大量被贬雷州或者途径雷州去往更遥远的海南的名贤而著称于世。这些被贬的名贤把自己的抱负和才干在雷州施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甚至在游雷州西湖时写出“九死南荒终不悔,但愿长做岭南人”的千古绝句。被贬名贤以各自的文化苦旅促进了当地文化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根据《韩诗外传》卷五引《关雎》诗作“鼓钟乐之”.遂旁征博引,不遗余力证成韩《内传》作“鼓钟”,孔子“所见《诗经》必作‘鼓钟’.而今传本《毛诗》作‘钟鼓’乃后出误本”.并进而认定后人说诗一方面“用《毛诗》‘钟鼓’之”,一方面“仍取韩说房中之义,斯为谬矣”。  相似文献   

12.
下雷州建置年代质疑李家发今大新县西北部下雷一带地方,宋代为下雷州地。其建置沿革与宋代中越之间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准确地记载下雷州的建置沿革,对于研究古代中越关系,考证此段边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以及边疆民族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63年第2期刊载了袁荃猷同志写的《关于信阳楚墓虎座鼓的复原问题》一文,对我和陈大章同志在1958年写的《复制信阳楚墓出土木漆器模型的体会》一文中有关鼓及鼓座的复原提出了商榷。我读过之后,认为对于今后正确地复原信阳楚墓所出的鼓及鼓座有所启发。同时,又感觉到其中有些问题仍有提出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雷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称“天南重地,海北名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雷州石狗崇拜习俗就是其中一份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吃鼓藏"叫吃鼓,祭鼓。苗话叫"诺纽"努牛"等,"诺"是吃,"纽"是鼓,汉译为"吃鼓"。贵州从江苗族吃鼓藏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仪式过程复杂烦琐,神秘肃穆,娱人娱神(鬼),而且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其文化内涵包括了苗族的哲学、历史、宗教、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雷州文化是对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1]它是在雷州半岛及其临近地区形成,以雷文化为主体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雷州文化在学界和政府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并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一道,被列为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但鉴于学界对雷州文化的某些核心方面仍认识未清,表述较乱,因此有必要对其作出进一步的类型学划分,厘清其发展脉络,以利于知识界及文化和产业界正确地认识、利用雷州文化。一、方言、民系、族群与雷州半岛的文化构成分析雷州半岛的文化构成,可以有多种视角与  相似文献   

17.
雷州半岛的人至今还有个习惯,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男人,走路时都不自觉地把手反剪于背后,传说是因为他们的先辈从中原流放到雷州时,都是被绑着来的,故祖祖辈辈留下了这一习惯动作,就中也可看出雷州与中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57年3月在信阳长台关发掘的1号楚墓,随葬器物中有一具两尾相连的伏虎木座,另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鼓的鼓腔残片。据民族音乐研究所的工作同志在他们写的《信阳战国楚墓出土乐器初步调查记》(见《文物》1958年1期)中认为伏虎是承架较大一鼓的座子。又因同墓还发现类似鹭鸶长腿的残件四根,  相似文献   

19.
非洲鼓     
陈淀国 《旅游纵览》2012,(4):112-112
<正>到非洲旅游,从北部的突尼斯,到南端的博茨瓦纳;从西端的几内亚,到东边的坦桑尼亚,虽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但也留下许多新奇感受,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无处不见的非洲鼓了。非洲人能歌善舞。凡有歌舞之处都少不了鼓。难怪鼓被誉为"音乐之王",成为非洲传统舞的灵魂。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一听到鼓声,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起  相似文献   

20.
正赣榆地方戏曲"肘鼓子"终于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这对于老艺人彭仁善、王起娥夫妇来说,是一种安慰。要知道,由"肘鼓子"演变而来的胶州茂腔,早在2006年初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誉为"胶东之花"。连著名作家莫言都感慨故乡高密的茂腔令他魂牵梦绕,是个"拴老婆橛子戏"。其实这个"茂腔"也是"肘鼓子"的一种。当然,与其说"茂腔"是一种"肘鼓子",倒不如说"肘鼓子"才是"茂腔"的鼻祖,因为在苏鲁两省交界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由"肘鼓子"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