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资关系是建国初期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大经济关系,《共同纲领》确立了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1952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正式开展五反运动,然而由于打击过猛,造成劳资关系趋于紧张。劳资矛盾主要表现在解雇纠纷和欠资  相似文献   

2.
劳资协商会议是党和政府调解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它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基本原则,对调解劳资关系、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中央和河南省的指示精神,1950年,郑州市积极设立劳资协商会议,为私营工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反”运动后,郑州市的劳资协商会议对缓和劳资关系、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48年《哈尔滨特别市暂行劳动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劳动立法中对毛泽东提出的"劳资两利"思想的最早实践,是在城市根据地建立以经济建设、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劳动法体系的首次尝试。该《条例》所确立的"劳资两利"基本原则以及根据该原则制定的各项具体规定,对其后建立的解放区劳动法和新中国劳动法的制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新中国建国方针的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利用私营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考虑,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把“劳资两利”确定为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政策。它包括保障私营企业工人的权益、保障资本家的正当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三方面内容。这一政策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为构建当代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施行了一系列治理劳资争议的对策,逐渐形成包括治理劳资争议问题、工资问题和失业问题等内容的治理体系。尽管其成效十分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劳资冲突,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同时也体现了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施行了一系列治理劳资争议的对策,逐渐形成包括治理劳资争议问题、工资问题和失业问题等内容的治理体系。尽管其成效十分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劳资冲突,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同时也体现了城市行政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1935年的<瓦格纳法>是美国在劳资关系调控法律制度上的重大调整.该法承认了美国工会享有集体谈判等权力,使得工会取得了合法制约资本家的手段.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劳资斗争的双方和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并强调在劳资之间进行制度性的合作的理论讨论和实践是该法颁布的历史前提;30年代的大萧条是该法出台的催化剂;参议员瓦格纳对该法的顺利通过和颁布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思彦 《安徽史学》2007,7(6):73-78
20世纪上半叶劳资纠纷日趋激烈.在认知层面,资本家阶级高倡劳资合作主义,鲜有例外.无论是以发展中国实业为抱负,抑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劳资合作,共谋发展,对资方都有利而无害;但作为不同的阶级、阶层或利益群体,劳资两方自有天然的矛盾和冲突,在实践层面,资方往往能本合作主义之精神,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求得冲突的缓和或解决,但亦不乏坚持顽抗者.资方是否做出妥协,主要取决于对其利益得失的权衡.  相似文献   

9.
组织华侨回国投资的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了《共同纲领》,它在建国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  相似文献   

10.
现代劳资关系是涉及雇主、工人、政府三方的社会政治博弈运动。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劳资关系中,由于思想观念和现实利益的冲突,各行业普遍存在着与工会对立的雇主结社组织。它们通过采取集体闭厂等措施同工会领导的罢工相对抗,形成了劳资集体对抗的局面,提高了劳资冲突的烈度。随着新模式工会的兴起,英国工人运动趋于稳健与现实,而寻求降低劳资冲突成本的雇主结社组织也逐渐放弃了排斥工会的态度,开始承认工会并将其作为谈判对手。劳资双方开始通过集体谈判化解冲突,从而形成了双赢的博弈模式。  相似文献   

11.
牛林豪 《史学月刊》2007,(8):126-128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政府任职多年,并且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论著。他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劳资问题”即是其中之一。本文对马寅初关于“中国劳资问题”的有关论述试作梳理,欢迎批评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927年初,因曲江商会一纸电函而引发解雇工人的“无情鸡”问题,由于工会、商会、国共两党等诸多势力的介入,最终演化为一场持续50余日的劳资冲突。这一事件不仅集中反映了国民革命后期广州工商两界在利益冲突中迥异的心态及行为,而且,也体现了国共两党对待劳资问题政策的差别,折射出以“阶级协调”标榜的国民党政权在社会整合中为抉择在劳资之间的“公正”立场而面临的两难境遇。从阶级斗争与“工商合行”两种理念交锋而导致以劳资合作来应对此次纠纷的事实中,亦可知中共对工人政治与阶级动员能力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人民欢欣鼓舞重振家业.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和市工商联合会,对全市民营机器铁工业(包括小型供炉业)进行了调查登记,经过宣传贯彻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所有原来的机器铁工厂纷纷复业,计有隆兴(后改为义隆铁工厂)、同兴成、元丰、万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实业的发展,到民国时期,资方、雇主与工人或雇员的关系实际上已构成社会网络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与人际关系。劳资共处同一经济/协作体中,因经济利益不同而矛盾、冲突,又因互利、共生而合作。劳资间矛盾与合作关系的表象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问题域,蕴含着社会走向的答案。举凡劳资关系虽然由与  相似文献   

15.
牛林豪 《史学月刊》2007,(8):126-128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早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政府任职多年,并且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论著。他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劳资问题”即是其中之一。本文对马寅初关于“中国劳资问题”的有关论述试作梳理,欢迎批评指正。一“欲救中国之穷,非加资本不为功”马寅初在1918年至1928年间撰文中多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资本缺乏。他说:“中国是没有资本的,要是有资本,中国何至于穷到这样地步,以至八校停课、发行九六公债等种种穷策。”(…  相似文献   

16.
试论企业工会在协调劳资矛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丽丽 《神州》2012,(8):249-249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必须始终把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目标。工会应依靠《工会法》和《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在协调劳资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工运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工人运动史研究,我们比较习惯于一种理论及方法,即阶级斗争理论。不容置疑,阶级分析、阶级斗争理论,对18、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矛盾、劳资斗争以及工人运动,作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但是,社会在发展,资本主义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当中,整个世界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垂死的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反而显现出一定的生命力。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8.
孟钟捷 《世界历史》2006,4(1):92-9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的劳资利益团体走上了合作的道路,通过《斯廷内斯—列金协议》,为战后德国社会勾勒出一副和谐图景。本文关注这种合作产生的历史,从中对劳资利益团体的合作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成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民族主义在上海劳资关系中的表现,一是劳资间的隔膜消除,冲突事件骤然减少;二是劳资合作局面的出现。但这种靠民族情感维系的合作关系极为脆弱,日军经济封锁、企业陷入困境,劳资间的"曲为隐忍"也难以持久。1939年上海工业畸形繁荣、物价迅猛上涨,造成"工商企业类皆获利甚丰,而劳方阶级生活大难"的局面,劳资关系再度紧张,民族情感逐渐淡化。1940—1941年持续恶化的劳资关系被汪伪政权利用,日益激进的工潮集中到上海租界,以御侮救亡为目标的民族主义,被扭曲为指向租界欧美势力的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20.
王宝东 《神州》2013,(19):243-243
本文以林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较为详细地围绕劳资定额在进一步提升整个林业企业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的作用这一中心展开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