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7,(5)
落马桥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华南路404号红光瓷厂厂区内,西距昌江约0.6公里,南距南河约1.9公里。2012~2015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落马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672平方米,揭露了大量北宋至清末的制瓷业遗迹,并出土了数以吨计的瓷器标本。其中,宋元时期遗存主要包括南宋灰坑5个、元代储料池4个、元代房址5座,出土瓷器和窑具可分为三期五段,即北宋后期、南宋中后期和元代,元代又可分早、中、晚三段。本次发掘为研究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的制瓷业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秦大树  高宪平  翁彦俊 《文物》2020,(11):79-96+48+1
根据对落马桥窑址明清时期遗存发掘资料所开展的分期研究结论,可进一步将落马桥明清时期的生产历史分为六个阶段:明代复苏期(洪武至宣德)、发展期(正统至嘉靖初期)、高峰期(嘉靖早期至崇祯),清代恢复期(顺治至雍正)、发展期(乾隆至道光)、衰落期(咸丰至宣统)。通过总结各阶段的生产特点以及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构建以落马桥为代表的明清时期景德镇镇区窑场的发展历程。文章还讨论了民窑青花瓷开始大规模生产的时间、青花生产技艺在明中期向外地的传播、晚明时期官搭民烧的出土物证据及制度探讨等,首次根据考古资料总结了明清景德镇民窑的基本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3.
2012~2013年,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发掘清理出丰富的明代早期遗存,尤其是出土了大量所谓“空白期”的遗物。建立在具有明确叠压打破关系的地层及遗迹单位基础上,可以将明代早期遗存以正统为界分为前后两段。通过对不同阶段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分析与对比研究,表明在景德镇的生产中心区域,洪武至宣德时期主要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正统至天顺时期,青花瓷器开始在民窑场中较大规模的生产,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青花瓷器生产走向普及和成熟。这种变化在海内外遗址、墓葬等出土瓷器中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使用ED-XRF(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对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121件元代白瓷(青白瓷、卵白瓷和灰青瓷)标本进行胎、釉成分分析后可知,卵白瓷和青白瓷的釉色差别主要是因釉中主要助熔剂(Ka、Ca、Na)配比量不同所致,卵白瓷的烧成主要是由于釉料配方中出现了Na_2O含量较高的配料,而灰青瓷的外观则主要是由于胎中Fe和Ti等杂质含量非常高。分析结果还表明,景德镇元代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存在一定的时代变化规律:南宋末元初,窑场仍部分沿用南宋时期的钙釉配方,生产较为精细的青白瓷,同时也用新的碱钙釉配方生产质量稍差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元代早期,南宋时期的配釉技术已完全被新出现的碱钙釉所取代,生产釉面较乳浊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元代中期开始使用一种高Na_2O含量的原料,创烧了卵白瓷,这可能与贡御和接受官府订烧有关;元代晚期,卵白瓷的烧制技术在不断摸索中日渐成熟,釉料配比已十分稳定;元末,落马桥窑场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釉料配方波动很大,制瓷技术非常不稳定。综观有元一代,无论是卵白瓷、青白瓷还是灰青瓷,可能都采用了"天然二元配方",即使用了伴生有瓷石矿物的高岭土矿(或伴生高岭土的瓷石矿)。落马桥窑场在元代中晚期生产的卵白瓷,可能是采用了伴生有少量高岭土的高Na_2O含量的瓷石矿(高岭土矿),即文献所提的"御土"。  相似文献   

5.
明清御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中心的珠山地区,2002~2004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珠山北麓和南麓的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揭露的遗迹有墙、窑炉、辘轳坑和掩埋落选御用瓷器的遗迹等,多数是首次发现。出土遗物有瓷器、建筑材料、窑具等,以明代御窑瓷器最为重要,内涵丰富。这些遗迹、遗物为明清御窑的研究增添了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道塘里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小港嘴村委东南山林场道塘里五显庙前东北面的山坡上(图一),这里为一山间小盆地,北有南河汇入昌江,东有山间急溪流入南河,沿溪有一条外出通道,北、南、西为柴薪充足的丘陵山地。窑址于20世纪8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由景德镇市文物工作者发现,现保存有数处窑业堆积,地表散见碗、  相似文献   

7.
铜锣山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银坑村铜锣山的山坡上, 2006年2~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在该窑址发现了一处作坊遗迹和一个练泥池,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铜锣山窑址的上限或可早到五代晚期,下限当在北宋晚期,为景德镇乃至江西地区的陶瓷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于探索青白瓷的起源、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瓷器山明代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丽阳乡彭家村瓷器山的西坡, 2005年7~11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青花、白釉、仿龙泉釉、仿哥釉、紫金釉等瓷器,同时发现了一座明代前期葫芦形窑炉的遗迹。该窑炉的发现不仅可以填补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发现的明初葫芦形窑和在湖田窑址发现的明代中期葫芦形窑之间的空白,完善葫芦形窑的演变序列,而且印证了《天工开物》对葫芦形窑形制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碓臼山元代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丽阳乡丽阳村碓臼山的南坡, 2005年7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占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青瓷器,而且发现了一座元代窑炉的遗迹,是由龙窑向葫芦形窑过渡的雏形,对于陶瓷窑炉发展史具有一定学术价值。通过对该窑炉内原状匣钵柱排列方式以及装烧细节的考证,可作为研究和复原元代晚期窑炉每窑的装烧量、窑内匣钵平面排列和空间组合等瓷业生产的原始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临浙江省,南接广丰县,西南邻上饶县,北毗德兴县。为配合浙赣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玉山县博物馆的配合下,于2004年5~7月对渎口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窑址位于玉山县东部下镇镇渎口村东约1公里的小山坡上(图一),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处高出周边水田约40米。东西长约100、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下镇溪和八都溪从窑址南部蜿蜒流过,汇入信江,西注鄱阳湖。此次发掘布5米×5米的探方42个,发掘  相似文献   

11.
上犹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西部,赣江上游,东邻南康市,南连崇义县,西接湖南省桂东县,北界遂川县。上犹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活,952年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县史。县境山清水秀,物产丰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7.2%,林地面积达149.96万亩。  相似文献   

12.
下磨盘山窑址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云山镇清溪村委汤周自然村下磨盘山上。临川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东与金溪、东乡县毗邻;西界崇仁县、丰城市;南濒南城、宜黄县;北同进贤县接壤,中裹抚州市区,地形狭长。临川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古往今来,文化鼎盛,人才辈出,素有“才  相似文献   

13.
江西景德镇丽阳蛇山五代窑址清理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山五代窑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西南21公里处丽阳乡洪家村和港南村之间的蛇山西坡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图一)。昌江在此处蜿蜒流过,距该窑址东、北、西三侧1~2公里。2005年7~11月,由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对丽阳乡元、明窑址进行主动发掘时调查发现了该处窑址,由于修建乡村机耕道横穿该窑址,使窑址遭到了局部破坏,堆积断面暴露清楚,地表也散布有大量的窑业遗存。由于正式发掘的条件不成熟,我们对其进行了标本采集和布方(编号05JLHST1)清理(图二),出土了大量五代时期的青瓷器。  相似文献   

14.
孝感市古窑址是孝感地区发掘的六朝至明代的三处砖窑,砖窑结构较为完整,此次共清理了4座砖瓦窑址。  相似文献   

15.
一、概述1998年10月,为配合昌樟高速延伸段———胡付(高安胡家坊———樟树昌付)高速公路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联合对樟树经楼南家明清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群位于樟树市区西北约14公里经楼镇西北部胡家村西侧的田畈中(图一),是南家村宗族墓地,约80余座,均保存有封土堆,墓碑大部分尚存。部分墓葬早年被盗。墓向大体东向。为便于记录与整理,采用布探方的方法进行发掘,计开10×6m2探方4个,方向正北,发掘面积240m2,清理墓葬11座(图二)。除M2、M5为明墓外,余为清代墓葬(…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云和县赤石乡麻垟村的横山周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比较完整的明代窑炉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元明时期龙泉窑瓷器标本若干,为龙泉窑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87年和1990年厦门市文物部门在对厦门海沧投资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先后于上瑶和囗瑶发现两处古窑址。此后对上瑶窑址再度调查,并于1991年10月由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福建省考古队联合对瑶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采集到大量实物标本(除见文中线图外,另参...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7座。此次发掘对研究北京南部地区汉代窑址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捕窑址面积大,堆积尽,文化内涵丰富,是唐宋时期建窑系黑瓷在四川的典型窑址。报告对窑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窑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有作坊和窑炉,窑的形制为马蹄形。遗物以瓷器和窑具为主,瓷器以黑色、黑褐色釉瓷为主,另有青灰色、米黄色、黄色、绿色褐釉等。胎以灰白色为主,另有灰黑色、黄白色。其黑釉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玳瑁等。器表采用刻花、粉绘、彩绘、印花等工艺。器物大部分采用匣钵装烧,烧造技术相当娴熟。是四川宋代黑釉瓷的典型烧造窑口。  相似文献   

20.
2019年8—10月,考古队对大余县滩头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揭露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龙窑遗迹2条,并清理出大量的瓷器与窑业工具。瓷器以灰褐色的黑釉瓷为主,器型以壶、罐、擂钵最为多见,其次是炉、盏、钵、瓶等,其中执壶的数量最多。大多属于酒器、茶器与香具,符合宋人喜欢煮酒、烹茶、焚香的生活习俗。滩头窑址是大余县首次经过考古发掘的古代窑址,也是赣南地区除七里镇窑址之外,考古出土瓷器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五代至宋代窑址,同时对了解唐宋时期赣南瓷器的烧造状况与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