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最近喜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林华东先生著《河姆渡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28万字),深感这是一本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的好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来,至今已确立文化类型数十种之多,但是,关于某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却很少,而综合研究正是当前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之急需,是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之关键.河姆渡文化自1973年发现以来,以其地处杭州湾以南及时代之早、内涵之丰富震动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及历史学界.迄今近二十年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研究的论文纷纷问  相似文献   

2.
新修《江苏省志》(以下简称前志)突破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模式,以经济为记述的重点,可以说是省志的最大成就之一。而续修省志的时限一般在1988~2008年之间,更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所以,省志中的经济部类仍是续修的重点。但续志与前志相比较,记载事物的时间跨度短,资料涵盖量小,且经济部门是改革的排头兵,变化很大,我们在经济部类续修时如何谋篇布局呢?笔者提出两种模式,供修志同仁参考。第一种是细分门类、粗聚事类法。细分门类、粗聚事类法,就是不完全按照前志有一个部门就设一部志书的方法,而是根据社会和经济 …  相似文献   

3.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相当多的植物遗存,植物学家、农学家和考古学家已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许多鉴定工作,本文以植物分类学上的科学叙述单元,对遗址所出的植物遗存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和自然环境分析 河姆渡遗址(东经121°21′、北纬29°58′)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一条狭长河谷地带上。遗址的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西南面紧靠姚江,四明山麓隔江相望,东、北两面是一片平原。该遗址经过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地层、出土器物和遗迹现象都具有典型性。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和第二期发掘简报均已发表,是我们对河姆渡文化内涌进行分析和环境复原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刘淑华 《南方文物》2005,48(3):114-118,113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史上的突破性成果之一。河姆渡文化以其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稻作遗存引起海内外考古、历史、建筑、农学、美学、艺术等学科的极大关注,被推选为“20世纪中国100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我旧东南沿海,面向海洋,作为环太平洋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已成为研究东南亚群岛和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发源的关键课题。本文试就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樊雪松 《神州》2012,(8):60-60
在艺术教学课程构成中,每一个阶段性课程训练都是有侧重点的。在造型基础课程中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该引导或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课程讨论能让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清晰的表露出来,让任课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在造型基础课训练阶段所创作的作品达到既有技术高度又有思想深度的要求。笔者根据在造型基础课进行中的教学体会,浅谈下课堂讨论的意义和具体实施,希望借此引起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组织形式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七年当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对法门寺塔基及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一批辉煌灿烂的唐代文化遗物在沉睡了一千多年后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时,立刻引起了轰动,文物研究工作者在欣喜之余,随即对这批精美绝伦的器物进行了专门研究。在陶瓷界,“秘色瓷”自然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试图就秘色瓷的定义及烧制秘色瓷窑场的性质作一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模式”的看法,许多看法甚至针锋相对,我们不仅要以平常的心态看待这些争论,而且对于这些争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要有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任何借“中国模式”否定改革开放的想法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只有以更大的努力和决心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使“中国模式”健康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9.
王铁中 《文博》2008,12(1):43-49
河姆渡文化蝶(鸟)形器、陶器上的纹饰与良渚玉冠形器、"神人兽面纹"纹饰的一些联系,从八十年代就为中外一些学者所注意.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早在1981年就曾注意到河姆渡蝶(鸟)形器与良渚文化玉冠形器的某种渊源.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振羽同志是我党早期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关于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一文,是他蒙冤身陷囹圄之时,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写在废报纸上的读报随笔。本刊特予发表,以纪念吕老,并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博物馆环境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博物馆环境包括博物馆库房环境和展厅环境。环境选择的标准,既要有利于藏品也要有利于观众和研究人员。全文从博物馆内温湿度、照明、大气污染、生物侵害等方面着手,对博物馆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为庆祝建馆40周年,于1992年10月21日到23日在上海举办了“哥窑瓷器学术座谈会”。来自北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和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有关专家、学者4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In the late 1990 s,I participated in several trips conducted by the Northern Tibet No Man's Land Scientific Expedition Team as the team reporter.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is known as Changtang in Tibetan,which means "open spaces in the north".State-sponsored scientific expedi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the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山问题的讨论马雅伦南山是五代宋初归义军牒状籍帐等文书中常见的一个部族名称,敦煌文书又记载作南山部族、南山部落、南山人,亦称之为南山贼。关于南山问题研究的观点有:一、施萍婷《本所酒帐研究》据《新唐书·吐蕃传》吐蕃攻敦煌“赞普徙帐南山”认为南山是吐...  相似文献   

15.
何鸿 《南方文物》2001,18(2):32-41
两点说明:一、关于河姆渡文化系河姆渡文化系指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关于这三支文化之间的关系,学术界观点不一致。我之所以将这三支文化形态归结为一个系统,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时空上的相同:这三支文化同在长江下游流域,同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且绝大部分在浙江省境内。(二)文化形态上的相同或相似:这三支文化同属于稻作农业文化区,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如有代表性的玉器、鼎器、纺织、漆器、陶器、纹饰等,而且,这三支文化共同开拓了“中国稻米之路”。(三)文化层的叠压关系:这三支文化有时空上的叠压关…  相似文献   

16.
李昕 《旅游科学》2010,24(3):92-94
近年来,国内旅游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训练,力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方法论、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手段和数据分析工具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如何“做论文”,即首先制定正确的研究方案,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然后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是近年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它不仅对研究东南沿海地区远古社会有重要价值,而且能为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理论研究提出不少有用的资料.“骨耜”就是这样的重要资料之一.“骨耜”自出土以来,释者颇众.兹不避浅薄,草此短文,对此物之形制、用途及有关问题.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意见,就教于海内外学者.(一)1973年和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中:共出土“骨耜”100余件.此物系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成,骨臼和骨脊削平.以  相似文献   

18.
关于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两个问题的补充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1年6月5日夜,日军对中国重庆市实施无区别轰炸,造成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本文分析、考察了惨案发生的原因:警报时间长、只休息了一次;入洞者超量,致使发生骚乱;防空组织混乱;防空洞设计与质量的缺陷。论证惨案死亡人数为992人。  相似文献   

19.
两周玉雕龙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商代玉雕龙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文物》1981年第8期)的续篇。凡论及前文时,简称《商玉龙研究》。一、西周玉雕龙纹的造型与纹饰 (一) 西周早期的典型文物一类: 龙形珮(图1),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艺博")藏。卧式。阴线刻。直立蘑菇形角。方眼。张口,上唇翘,下唇垂。尖尾扬举。造型、刀法与晚商玉龙相同。唯此龙有一肢及足,为前者仅作龙爪之发展。肢上端有云纹。  相似文献   

20.
评关于孙中山早期政治思想的两种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孙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通常都认为,经历过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是改良的铁证;同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的誓词,则为革命的表征。近年来,二者都遇到了有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