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侍廷里父老僤”与古代公社组织残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文物》1982年第12期发表河南偃师出土的东汉建初二年《侍廷里父老倬买田约束石券》以后,关于汉代"单"的性质和功能问题,引起了史学界很大的兴趣。俞伟超同志的《中国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论先秦两汉的单—佯—弹》一书,对"单"的历史演变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指出汉代的"单"是和"里"并存的一种公社组织。前不久承台湾学者杜正胜先生惠赠《新史学》创刊号,内载杜先生与伟超同志的商榷文章《"单"是公社还是结社? 》,读后颇受启发。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土地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理  相似文献   

2.
有关东汉侍廷里父老(亻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光 《史学月刊》2003,(10):17-25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约束石券,是我们所知道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乡里民约。约束文透露出了当时的乡里社会同其前后相比自有其特殊性的信息。国家政府必须依赖和通过父老者流的民间社会领袖人物来确立一种乡村社会秩序,国家政权虽然通过行政组织控制着乡村,然乡里实具有半自治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河南偃师县发现汉代买田约束石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7年12月间,我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偃师县缑氏公社郑■大队南村第六生产队的仓库院内,清理出一块汉代侍廷里父老惮买田约束石券。缑氏公社在偃师县城南约20公里,郑(?)村在缑氏镇西南约4公里,郑■村以南是南村。南村位于一块岗地上,浏涧河自村南绕村西往北注入伊河(图一)。南村西北直至河岸,地面上散布着许多汉代砖瓦碎块。我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五十六年《镇远府志》“(亻革)兜(即(亻革)家,下同)女子短衣重裙,百褶裙堆拥则过之,绣五彩于前后胸背并衣袖之间,背负海巴累累如贯珠”。道光十八年《清平县志》“(亻革)兜分红白二色,妇人鬓高重重,缠以棉带,红则细花(刺绣),白则白花(蜡染),女子戴花帽,帽边贯以珠缨,前后相交,后拖一长幅。  相似文献   

5.
自《文物》1987年第1期刊载《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和我与王勤金同志合写的《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以下称《初考》)两文以后,胥浦《先令券书》已经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陈奇猷先生于《文物》1987年第6期发表《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字释》(以下称《字释》),陈雍同志亦于  相似文献   

6.
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是唐代注释书直接继承汉代注释书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的两部重要著作.在《周礼义疏》中几次出现“望文为义”这一提法;其含义如何?看贾氏自己的解说:(1)(司市)以量度成贾而征(亻卖),[郑注:(亻卖),买也;物有定价则买者来也.贾疏:知(亻卖)为买者,以言征召买者,故以(亻卖)为买.此字所训不定,按下文所云“贵(亻卖)者”,郑注“贵卖之”;郑亦望文为义,故注不同也.]《周礼·地官下·司市》按:“下文”指《地官下·贾师》:“凡天患,禁贵(亻卖)者,使有恒贾.”“贵(亻卖)”下郑注是“贵卖之”.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4,(4)
<正>1984年,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县胥浦101号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竹木简牍,其中有保存完好的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民朱凌所立的《先令券书》一份,书于16枚竹简之上,每简约长22.3厘米,宽1.2至1.9厘米,共记有券书全文如下:元始五年九月壬辰朔辛丑[亥],高都里朱凌,[庐]居新安里。甚疾其死,故请县乡三老、都乡有秩、左(佐),里[师]田谭等,为先令券书。凌  相似文献   

8.
于硕 《文物》1965,(11)
顷阅一九六五年《考古》第十期(新出),看到程欣人《武汉出土的两块东吴铅券释文》。文中所收吴景帝(孙休)永安五年(262)《彭卢买地铅券》,文在一百六十字以上。有句云:"谨  相似文献   

9.
《明王(亻舆)等兰陵倡和诗卷》(以下称“本卷”),清杨恩寿《眼福编》二集著录(其中多个印章失录且个别释文欠妥)。今就卷中内容及相关问题作一记述与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陈雍 《文物》1988,(10)
读《文物》1987年第1期刊载的陈平、王勤金同志《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以下简称《初考》),获益不鲜。对照原简图版及摹本,认为《初考》中有可补充、商榷之处。我对简文释读如下: 元始五年九月壬辰朔辛丑,今高都_1里朱夌,二(夌)庐居新安里,甚(疒交)其死,故请县_5乡三老、都乡有秩、左(佐)、里(阝巿)(师)田谭等_2为先令券书。夌自言:有三父,子男、女_2六人,皆不同父。[欲]令子各知其父家次:子女以_5君、子真、子方、(?)(傈)君,父为朱;孙弟公文,父.吴衰近君;女弟弱君,父曲阿病(?)长宾(?)_(10)。妪言:公文年十五去家,自出为  相似文献   

11.
在唐宋墓葬出土的明器神煞中,蒿里父老俑最为常见。关于“蒿里父老俑”有以下几个问题,即蒿里父老俑起源于何时,其产生与“魂归蒿里”的传统观念是否有关,在一些买地券、镇墓文以及传世的堪舆风水书中所见的“丈人”与“蒿里父老”是否为同义词?本文从带有“蒿间”铭文的曾姬无卹壶入手,对“蒿里”一词所产生的时间,蒿里父老俑的由来,买地券、镇墓文等书中所见的“丈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亻革)家阴阳两系结构考辨的具体意义 (亻革)家人自称“哥摩”,具有勤劳、朴实的含意。解放前,黄平苗族称之为“嘎斗”,汉族称之为“(亻革)兜”。在汉文史籍中,“(亻革)兜”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明神宗万历年间李化龙的《平播全书》,解放后,(亻革)家认为这一称谓含有歧视予以否认,同意“(亻革)家”称呼。(亻革)家分布在四川省酉阳、秀山,广西的南丹,贵州的黄平等19个县。据1981年底人口普查的不完全统计,贵州省(亻革)家37115人,主要聚居在黄平县(16,362人)、凯里市(9,613人)。黄平县以重安区较集  相似文献   

13.
雅安市对岩乡群众,于1984年11月27日在拓宽公路时,发现了三座宋代石券残墓。从墓中清出“宣和通宝”小钱和一面八角莲花边铜镜(直径18厘米),铜镜背面为“鱼龙戏舟”图(图)。该图纹饰精美,追形生动,有船一艘正破浪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联系有关实物遗存和考古发现,提出贵州遵义南宋杨粲夫妇合葬墓附近所出石券,其年代并非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而是明世宗嘉靖二年(1524年);券石四周所刻用波浪形曲线相连之圆点,并非与天文星相有关之"星纹",而是川渝黔鄂地区宋元明墓葬较为流行之河图;该券并非生墓券,而是葬墓券;券主并非南宋杨粲夫人,而是明代嘉靖初年播州杨氏第二十七世土司杨斌之妻,生前因其丈夫身居三品之高位而被诰封为"淑人",死后皇帝遣官"谕祭旌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海峡两岸钱币界人士,对中央银行加盖藏文法币券(以下简称“央行藏文券”),颇多关注,议论纷纷。从已发表的台北、上海两地文章来看,皆有错有漏。影响较大的中国近代纸币专著《中国纸币之沿革》、《中国军用钞票史略》和《中国纸币图说》对此也有论述,并收有一元至一百元的图片,但真伪不分。另外,有一种中国农民银行加盖藏文法币券(以下简称“农行藏文券”),却由于极为稀少,迄今尚未引起人们注意。为此笔者不揣冒昧,略抒己见,就正于海内外钱币界。  相似文献   

16.
三、唐石经唐石经,又专称《开成石经》、《雍石经》。此石经开始刻于唐大和七年(833),成于开成二年(837)。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共二百二十七石。刻《易》、《书》、《毛诗》、《三礼》、《春秋三传》等九经及《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种,计160卷。附《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二种。(至清康熙三年陕抚贾汉复补刻《孟子》九石,康熙廿二年,麻尔图又刻《大学》、《中庸》二石。但《孟子》在唐时列于子而不列于经,《大学》、《中庸》则原刻在《礼记》中)。《尚书》用根  相似文献   

17.
访谈之四:皇统继承人“大阿哥”溥(亻隽) 托尼先生关注溥(亻隽),因为溥(亻隽)曾是清朝皇统的继承人。 溥(亻隽)是清朝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之孙,就出生在位于北京西城东斜街的惇王府内。其父载漪是奕誴的次子,自幼习武,统帅过由八旗子弟组建的“神机营”。咸丰十年(1860年),载漪奉旨过继给瑞敏郡王奕誌为子,袭贝勒。同治继位,西太后垂帘听政的大局既定,颇赏识载漪的军事才干,想把他培养成为皇族中掌握兵权的亲信,遂颁旨进封他为端郡王。还“指婚”把亲侄女给他当了福晋,生下长子溥僎和次子溥(亻隽)两个儿子。戊戌政变失败以后,慈禧准备废掉光绪帝,并决定以溥(亻隽)作为取而代之的对象,遂先赐以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77年第3期载有《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征明书画》一文,作者在文中引了申时行为墓主许裕甫所撰墓志里的一句话;许少时"善病不能攻占(亻畢)"。按"占(亻畢)"应为"佔畢"。"佔畢"一辞出于《礼记·学记》,原文是"今之教者,呻其佔畢。"作者注:"佔"作"占",非;又误为出于《礼记·乐记》,并引郑注为释,亦失之。"佔"字此处不作视解,"佔"应为"笘"。"佔"通"笘",说见《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说文》:"颖川人名小儿所书写为笘。""笘"亦即(竹隸)(竹觚)。《广雅》;"笘,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16,(2)
正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朱曼妻薛氏买地券》,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土于温州平阳县(今苍南县)云岩乡鲸头村。鲸头村离平阳宜山咫尺,离海边也不远。此券因当地富户营墓掘地而得。事为当地绅士陈锡琛所知,遂求发现者转赠其收藏。陈锡琛带回家后,经考证这是一块晋碑,又以该券拓片求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和瑞安大儒孙诒让考证。此券拓本始流传于世。陈锡琛以求观索拓者人多,  相似文献   

20.
一、出土经过《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下简称《韩仁铭》)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出土于《春秋左传》中“京城大叔”之故址——河南荣阳县京襄城村。出土不久,荣阳县令李天翼(字辅之)派人将碑移于县署二门内东侧,并请翰林学士赵秉文、应奉翰林文字李献能作了题记。《韩仁铭》出土之后,“海内翰墨之士,嗜汉魏者益多,碑帖贾捶拓无虚日。”至民国时,邑人宋(亻隽)三、刘彤棻、李增祥、马相皋等人,“恐其久而漫涣,等于没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