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雪峰(1903年—1976年)和胡风(1902年—1985年),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著名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又同是鲁迅先生十分信任的战友和学生,鲁迅革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建国后,他们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饱尝了无数的屈辱和苦难。冯雪峰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出党,撤销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降工资三级;胡风则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头子,判刑20多年。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们与周扬一直处于情感隔膜、思想对立状态,彼此积怨甚深。周扬是造成他们后半世人生劫难的关键人物之一。历史…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都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鲁迅、茅盾曾致信或致电祝贺,且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一语,即出自鲁迅。茅盾的贺信或贺电。但是,贺信抑或贺电,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亦无底稿。因此,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或贺电,便成了中共党史和鲁迅、茅盾研究界几十年来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冯雪峰、茅盾对《贺信》的回忆冯雪峰和茅盾都谈到鲁迅、茅盾联名给红军发有贺电或贺信。冯雪峰1951年在《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片断》中说,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共同转转折折地送去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  相似文献   

3.
胡风事件中何干之幸免被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7,(5)
谈到干之与胡风的关系,还要从三十年代上海文艺界那场笔墨官司说起。当时胡风作为党外进步作家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同鲁迅先生交往甚深。周扬当时是上海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人。1936年,鲁迅、冯雪峰和胡风等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受到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党内文学工作者的“围攻”。干之知道周扬与胡风的私人关系不好,但始终认为这桩“公案”应作为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分歧来解决。干之时任上海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的党组成员,周  相似文献   

4.
据鲁迅的挚友和学生冯雪峰回忆,1933年底,他因身份暴露不便留在上海,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长,与毛泽东有了交往。对鲁迅心仪已久的毛泽东了解冯雪峰与鲁迅的关系,在一次交谈中对冯雪峰说:今晚不谈别的,只谈鲁迅好不好?冯雪峰告诉毛泽东,鲁迅在读了毛泽东作于井冈山时期的几首诗词以后,认为有一种“山大王”的气概。冯雪峰虽然没有提及具体的作品,但可以推测是流传甚广的《西江月·井冈山》充满“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一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国运昌隆,突然掀起一场整肃胡风及其友人的政治风暴,从城市到乡村,有人可能没听说过鲁迅,但没有人不知道胡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悄悄卷了进去,严格说,他还不是文学圈子里的人。二1955年6月10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26节收了欧阳庄写给胡风的信,信上有这么一句:“苏州有一同志可谈(在市委工作,党员)……”《人民日报》编者在按语中不客气地指出:“他们已经称这人为‘同志’了。”于是,“苏州一同志”名扬天下,这在小小的苏州引起一阵惊慌,深恐此人就在自己身边,沾亲带故,那就说不清楚了。三“苏州…  相似文献   

6.
50多年前,父亲彭柏山(1910~1968)因与胡风先生有私交而被打成所谓"胡风分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十年前,我写下了父母的惨痛经历,以《他们的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为名出版。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岁月》又一次再版,对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胡风案件”50周年,也是父亲胡风逝世20周年。关于“胡风案件”中涉及的这一群体的情况,我曾编过一本《我与胡风———增补本》,里面有“胡风分子”或他们的友人们感人的回忆;至于有关我父亲的情况,我母亲曾写过《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和《胡风传》,详细地回忆了他的一生,并为他说清楚了一些情况。甚至我也写过一本回忆我父亲的著作《虽九死其犹未悔》。现在,我只想从鲜为人知的另一角度来谈一下“胡风”一案中的另一部分受害者。他(她)们是主动撞进枪口的,即在“反右”运动中坚持正义为胡风说话的一大批学生,他们因为替“反革…  相似文献   

8.
余广人 《百年潮》2001,(9):44-50
如果要问,中国近代历史上毛泽东最推崇的人是谁,人们可能都会回答:鲁迅。毛泽东曾充满感情地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毛泽东与鲁迅——两位时代的巨擘,如两座交山巨峰,终生相望却无缘相逢。幸而两“山”之间曾有一“峰”,为他俩架设过一座精神桥梁。他就是冯雪峰。今年,适逢鲁迅诞辰120周年,同时是毛泽东忌辰25周年,也是冯雪峰逝世的25周年。本期发表《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相知架桥》一文,将鲁迅与冯雪峰的交往以及毛泽东与鲁迅心灵的相通的史实告诉读者,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9.
梅志 《纵横》2012,(3):10-13
胡风是中国左翼文化阵营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鲁迅的学生,曾经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耿直、易于招怨,但“是可以接近的”,这便是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七七事变之后,胡风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他说,《七月》不是少数人占领的杂志,相反地,它倒是尽量地团结而且号召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  相似文献   

10.
翻开共和国史册,曾有一节沉重的篇章:1955年,骇人听闻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轰动全国,受牵连多达2000余人,其中78人被正式定为“胡风分子”。这年6月10日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社论,给他们分别戴上种种“莫须有”罪名。年仅33岁的绿原成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分子”,从此被关押7年之久。诗人出狱后经历坎坷,“革”中期又在咸宁干校度过了五个春秋。  相似文献   

11.
《百年潮》1999,(10)
拳打狄克们鲁迅逝世后,萧军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曾将新出版的《中流》、《作家》、《译文》等刊物,在鲁迅墓前焚化。这些刊物都是鲁迅先生生前关怀和支持的。新出版的这些刊物上面刊有对鲁迅的纪念文章和照片。当然,萧军并非有神论者,他这样做,实在是人在极度悲哀时的一种身不由己的行动。然而,此事却被狄克一伙看见了。于是他们便在《文坛消息》上写文章漫骂萧军是“鲁门家将”,是鲁迅的“孝子贤孙”,烧刊物  相似文献   

12.
胡风(1902-1985)本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出身贫寒。1921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开始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入清华大学英文系。1929年东渡日本,入庆应大学英文科学习。1931年参加日本共产党及反战同盟,加入中国左冀作家联盟东京支部。1933年春被日本"驱逐"回上海,任"左联"宣传部长,不久继茅盾任书记。抗日战争开始后,胡风历任"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研究主任及由郭沫若主持的军委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先后创办大型文学刊物《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希望》等,同时撰写了大量文艺评论文章。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1949年,胡风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1954年7月,胡风写了《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约30万字,并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久,发生"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定为"首犯",判无期徒刑。1980年,中央为胡风平反后,先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后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给后世留下了440万字的《胡风全集》。  相似文献   

13.
2004年3月15日,胡风铜像在他的母校南京师大附中揭幕。胡风铜像作,中央美院雕塑家张润恺教授崇敬胡风的人品、文,他所塑造的是受难中的胡风:冷峻深邃、洞若观的眼睛,坚忍不拔、紧抿嘴唇的脸颊,再现了胡风直、不屈的人格特征。铜像正面基座上刻着胡风的词:“学习鲁迅精神”。这句题词出自胡风1981年同题文章。胡风在文章中说:“在我们应该学习、学、再学习的宝贵鲁迅精神里面,有一个本质的核,那就是对于受压迫、受摧残,甚至精神上受着奴的劳动人民的爱。……我们活在一个能够用我们己的手扭转乾坤的伟大时代。这正是鲁迅先生在艰难困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胡风事件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常 《百年潮》2004,(11):36-41
重庆的胡风给了延安 一个含混的身影 最早,是鲁迅将胡风与毛泽东联系起来.胡风是鲁迅的学生,一直以传承鲁迅精神为己任;而毛泽东,也始终认定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当时商定的治丧委员会名单里,就有胡风和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聂绀弩是竹林七贤一流人物,周恩来戏称他为“中国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其人落拓不羁,口没遮拦,处逆境仍吟咏啸傲,却守住一条人格的底线:不卖友求荣,不落井下石。绀弩老人时有惊世之语,或评说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正确的个人(指鲁迅)和错误的组织之争;或向党汇报自己的思想:把我划为“右派”,开始想不通,现在通了,既然冯雪峰是“右派”,我自然也是“右派”,我是“雪峰派”嘛。不过我不是资产阶级右派,而是无产阶级右派。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为胡风的文风辩护:有人说,胡风的文章晦涩,别别扭扭,不明白晓畅。我说这些人都不懂得什么是文章。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上,1927年的4月12日,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屠杀,使上海、北京乃至全国,都处在腥风血雨之中,以致这个应该有美好记忆的春天,竟成为党史书籍中一个令人一看就能读到血腥味道的名词———“四一二大屠杀”。屠杀,使一些人倒下了,但也使更多人加入到被屠杀者的行列。在上海,19岁的大学生周起应,在北京,24岁的已颇有名气的湖畔诗人冯雪峰,几乎是不约而同地站到了镰刀斧头旗下。由相识到交恶1928年,冯雪峰离开北京来到上海,在柔石的陪同下拜见了鲁迅,从此成为鲁迅忠诚的学生和战友;而因白色恐怖失掉组织…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8,(4)
1955年5月,在神州大地从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揭发、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运动并正式立案审查。这场运动因其波及之广泛和影响之久远,被列入建国后的重大政治运动之一。据1980年7月公安部给中共中央的《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的复查报告》中统计,这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的斗争共触及了2100余人,逮捕92人,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  相似文献   

18.
鲁迅、茅盾致中国红军贺信之发现阎愈新30年代在上海的鲁迅鲁迅、茅盾致中国红军贺信,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和鲁迅、茅届研究界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也没有底稿。几十年来,众多学者为探求这件贺信作出了贡献。冯雪峰和茅盾都谈到...  相似文献   

19.
1948年3月,在香港的中共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乔冠华等创办了《大众文艺丛刊》,发起批判胡风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在中国进步文坛引起一场重大而激烈的文艺论争,又间接地引发了胡风1954 年上书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进而酿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乔、胡本为至交,缘何龃龉分道?“文艺论争”中政治色彩几何?详情请看《文艺论争中的乔冠华与胡风》。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周扬、夏衍等,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创建人。在“左联”初期,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算良好,但到了1932年底却骤起风波,1933年下半年周扬担任“左联”党团书记之后,他们间的矛盾不断爆发,至1936年因“两个口号”的论争而尖锐化,互成仇人。对此,周扬等历来怪罪于胡风的“挑拨离间”。其真相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