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核心竞争力审计是当前亟待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从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制造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四大方面着手,构建了一套由3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蕾 《沧桑》2008,(4):96-97
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涵义和特征入手,指出企业文化具备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件,进而通过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辩证关系三方面论述了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第一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性和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如何提升文化品味,使企业文化成为第一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竞争力,它是不断提高顾客价值,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竞争优势。而企业核心人才及其能力的充分发挥,是构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营造企业核心人才应着力做好系统整合工作,使核心人才的能力尽力“放大”。  相似文献   

4.
杨波 《丝绸之路》2009,(24):48-50
本文从竞争环境、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总体评价四个方面对甘肃省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加深旅游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为研究核心竞争力增强对策起到理论铺叙作用。  相似文献   

5.
初贺 《神州》2013,(8):231-231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科学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战略有效实施的保证,也为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提供了引导和依据。玉泉酒业是黑龙江一家知名白酒企业,文章对玉泉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首先介绍了玉泉酒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基本状况,接下来对玉泉酒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浅析了玉泉酒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借鉴了国内一些知名白酒企业如茅台、五粮液、水井坊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经验,最后对玉泉酒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薇 《神州》2013,(6):243-243
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就要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主题。而价值链管理模式恰恰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开辟了新的途径,拓展了新的道路。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利用价值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季选龙 《攀登》2008,27(4):116-118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海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青海企业要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岳萍 《攀登》2014,(2):118-122
企业发展和壮大依靠稳定且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评价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判断经营管理决策方向,投资者需要通过评价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选择投资对象和具体投资方向。因此,通过具体的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必读性、整体性、品牌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延展性。报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报纸本身,体现在报纸的新闻及其思想的质量上,取决于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能力。一份报纸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这张报纸是否能够满足自己核心受众的信息需求,而且是否能够保持受众对自己报纸的品牌忠诚度。提升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则要有准确的定位,完整的营销策略,版面的整合,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品牌意识和核心的竞争机制,最终形成自己的报纸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郑培国  王猛 《沧桑》2011,(2):94+96-94,96
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服务体系,应秉承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为核心,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关键的工作理念,从物质资助、思想和心理帮扶、能力提升三个层面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1.
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竞争力是反映一个产业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经济特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表现在产业内部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服务等以及产业外部的旅游功能。本文运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并结合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提出以旅游资源为内核所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围绕旅游吸引物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旅游市场细分的缺陷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通过分析传统旅游市场细分的不足,指出旅游产品的化属性是其核心竞争力,并建议旅游企业以此作为变数引入旅游市场细分,从而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目标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2006—2017年城市属性数据和2011—2017年信息流数据,测度成渝城市群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演化路径,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①城市内生竞争力呈波动上升趋势,由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核心结构向“成都—重庆”双核心结构演变。②城市中心度升高,信息联系强度大幅度提升,城市外生竞争力显著增强。③城市内生、外生竞争力耦合协调度提升,耦合协调演化路径由轻度失调集聚型向低水平协调同步型、集聚型演化为主。  相似文献   

14.
税伟 《人文地理》2010,25(1):60-65
区域竞争力具有多维的地理层次,可以从国家到地方分为不同的区域层次。竞争力概念由来已久,国际上对区域竞争力存在多元化的认识。而且,自国际贸易学者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1994年质疑区域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发了关于区域竞争力概念是否有意义的系列讨论。据此,对区域竞争力的国际争论焦点进行述评,进而对区域竞争力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5.
从组织创新角度论饭店客房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本 《旅游科学》2005,19(5):57-62
客房产品日益成为当今饭店业竞争的焦点.笔者认为,我国饭店企业若想从根本上增强客房产品的竞争实力,提高经营效率,必须从组织设计和制度创新着手.首先,应将客房业务区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并运用差异化策略、低成本策略或聚焦策略来确立客房产品的核心优势;其次,为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可以将客房非核心业务外包,本文阐述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理由和应处理好的关键环节,并重点探讨了客房清扫业务的外包管理制度;业务外包战略势必引起组织结构的变革,文章尝试对客房组织结构进行了再设计,同时认为必须做好服务授权和信息共享;最后,强调了建立高效的工作团队的必要性,对团队组建的模式提出若干种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方依附感原理的景区旅游竞争力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景区旅游竞争力成为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围绕景区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以当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游客的旅游体验为基础,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然后以地方依附感原理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旅游意象与旅游地点感、地方依附感原理下的景区竞争力的本质与关联机制,构建了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述了新经济及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认为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分析了城市竞争力发展的阶段及驱动因素,参考硅谷的发展模式,总结了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系统的要素组成,并受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创新精神等外界环境影响。文章具体构建了新经济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北京、上海、深圳为对比城市,对新经济下广州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并对新经济下广州城市竞争力的内部差异作了分析。文章最后对新经济下提高广州的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对饭店管理新思路作了概要的论述,指明如何通过管理创新,达到增强饭店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竞争力及评价方法和程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娜  于涛方 《人文地理》2005,20(3):44-48
本文对国内外"竞争力"辨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其结论是:城市竞争力是指一定竞争环境中,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以创造价值或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城市竞争力概念和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环境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城市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方法:区域经济学方法、基准法和SWOT方法。最后总结了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相似文献   

20.
The glob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s bringing with it major changes in innovation processes. New kinds of innovation, such as service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s, beca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1990s. The shift to new forms of knowledge creation reflects the emerging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This has effects on the exis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metropolitan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s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ability of cities to adjust, especially those in mature industrial sectors whose competitiveness is based on innovations i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Stuttgart is one of these cities. Much of the comparative innovative strength of the Stuttgart region derives from the generation of synergy effects of its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paths. The high levels of industrial export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global players in the Stuttgart region indicates how advantageous the technology based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in the region has been for the innovativeness of the core industrial branches. The crisis at the start of the 1990s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success of particular firm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s a whole is innovative and competitiv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used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comparative innovativ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have hindered adjustment to new for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The paper examines the adjustment processes in the Stuttgart region which are changing the 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in a way that makes it receptive to new for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f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