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8,(11):70-70
1896年6月,李鸿章带领大清国环球使团访问德意志。在德国,李鸿章还以“东方俾斯麦”的名义拜访了德国已退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长达二十年(1871—1890)之久。这期间他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使德国迅速跨入强国之列,史称“俾斯麦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外交,史学界目前有两种意见。一是王鹏飞同志认为俾斯麦为了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采取联俄,阻止法  相似文献   

3.
一八七一年一月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担任帝国宰相长达二十年。在他统揽内政外交大权期间,德国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俾斯麦凭借德国强大的实力地位,以他杰出的外交才干叱咤风云、煊赫一时,活跃于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在整整二十年间,俾斯麦却把德国引上了受制于俄国的道路,充当了俄国外交的忠顺奴仆,正如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  相似文献   

4.
有关德国著名“铁血宰相”——俾斯麦功过的争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没有停止过。时过境迁,俾斯麦毕竟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德国议会通过决议,在俾斯麦的家乡福里德里斯鲁(Friedrichsruh),为他建立纪念馆。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办洋务,在颟顸的清朝大员中,是思想比较开明的一个洋务派官员。他对于西洋各国的洋玩意接触较早, 对喝咖啡、品洋酒也很在行。李鸿章在北洋大臣任上时,有德国舰队停泊大沽口。舰上有德国海军大臣,登岸至天津李鸿章之官邸拜访。他对李鸿章说:"我所乘坐的军舰,对世界各国海军来说,无论在吨位上还是火炮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堂大人首创贵国的海军,应该对先进的军舰感兴趣吧?我想请您去我的军舰参观,好吗?" 李鸿章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双方约定了参观的日期。等到了那一天,天气骤变,刮起狂风,大雨如注。李鸿章认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事件之前,中德就港口租借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交涉。德国动用了各方人马,推进公私并进的多线外交。清政府倾向于联俄以自保,对德国的无理诉求一味机械回绝,并未足够重视。德国在所谓“和平外交”与“巴兰德—李鸿章”路线接连受挫后,武力占领港口呼声高涨,又值俾斯麦去职后大陆政策转向世界政策,对华外交日趋强硬。1897年的胶州湾事件,是这一连串交涉导向的结果。其间还留下了驻德公使许景澄主张德国武力占领港口之说,更由此揭示出德国对华新外交政策的内部博弈以及晚清驻外使馆外籍参赞僭越职权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7.
俾斯麦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对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俾斯麦是德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世纪中期,他领导近代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并把德国引向现代化的进程,使德国从一个备受强邻欺压的国家上升为欧洲的强国。在德意志统一进程中,俾斯麦的忠君爱国、强权务实的政治个性,不仅直接影响德意志选择了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而且对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完成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19世纪德国统一的最大功臣,世所公认,非俾斯麦莫属。1862年9月末,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上台时在议会的演讲中公开声称只有"铁与血"才能解决问题。他对内实行专制,对外连续发动三次战争,使普鲁士最终统一了德国。俾斯麦对内对外尽显其"铁血本质",被称为"铁血宰相"。但"铁血"掩盖了他的另一面,他并非是位只知一味强硬、敢于向强敌开战的莽夫,而是个精于外交手段、对国际大势和地缘政治有精准判断的外交家。这三次战争,除了显示其军事才能外,更彰显其外交的纯熟老练。  相似文献   

9.
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Bismarck,Otto Furst Von1815——1898)普鲁士—德国著名的容克政治家和外交家,“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 1815年4月1日,就在滑铁卢战役的前夕,俾斯麦出世了。他生在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的容克世家。传说祖上因受封于易北河中下游俾斯河畔的马克领地,所以就以俾斯麦为姓。俾斯麦两岁时随家迁往波美拉尼亚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就其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说,俾斯麦家族不是第一流的,但容克的那种专横、犷戾作风,在这个家族成员身上却表现得非常突出。 俾斯麦6岁那年,便被母亲送到柏林的预备学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位争议颇大、又在许多方面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实与他的诸多师友对其思想言行的影响分不开。这其中,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不可低估。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冯桂芬与李鸿章的密切关系:冯桂芬撰"乞师"书,促成李鸿章领兵上海并为其洋务观的产生形成提供了机遇;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对李鸿章奏设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的深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冯桂芬全力影响并促成李鸿章奏减苏松太浮赋,为整饬地方吏治,缓和阶级矛盾,重建社会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对俾斯麦这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但对于俾斯麦生平的活动和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对他的评价和争论,却并不清楚。特别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来,西方史学界对俾斯麦的研究和争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一九七一年西德出版的《一九四五年后历史学中的俾斯麦问题》(下略作《俾斯麦问题》)一书能为我们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俾斯麦问题》是一本争论性的论文集,由罗塔尔·加尔编辑并写了导言。文集收辑的二十三篇论文,是战后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大多是执教于西德、瑞士诸大学的“俾斯麦家”,也有象美国的亨利·基辛格博士这样的政治活动家。因此,这部论文集比较集中地、典型地反映了战后西方史学界(以西德为主)对俾斯麦的最新看法、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1871年,德国在俾斯麦的运筹帷幄下完成了统一大业。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恐慌和畏惧。人们对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记忆犹新,深怕新成立的帝国会穷兵黩武,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帝国成立伊始,俾斯麦就在官方文告以及在帝国国会的演说中多次强调,德意志帝国在欧洲或欧洲以外不再有任何的领土要求,德国的政策仅仅是维持欧洲的原状。可是在他担任首相的最后几年里,他一改其最初谨慎克制的作法,也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一样推行起帝国主义扩张政策来。  相似文献   

13.
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俾斯麦的对外政策,提出了与王鹏飞同志文章(见本刊1982年第5期《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不同的意见。 在德奥关系问题上,本文认为自普法战争以后联奥即在俾斯麦对外政策中占首要地位,德奥同盟的成立正式地确定德奥关系处于比德俄关系优先的地位。 本文指出,俾斯麦对俄国实行的是一种羁縻政策,对俄国的“支持”多是口惠而实不至,打击则又假手他人,目的只有一个,从德国本身利益的需要去决定德俄关系。 第三部分概述了德英关系的变化及其对俾斯麦体系崩溃的影响,认为在两大阵营对垒的情况下,俾斯麦均势体系的成败关键在于英国,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街规律是造成德国两面受敌,一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税同盟与德国的民族统一徐健德国第一次民族统一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关注的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政治人物俾斯麦以及他的外交活动和政治统一的关系,而对德国统一的经济前提却鲜有论及。关税同盟是德国历史上经济融合以及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最好范例,对它的探讨不仅...  相似文献   

15.
封建主义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德国法西斯主义与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每年9月在纽伦堡举行代表大会时,在出售的一种印有腓特烈大王、俾斯麦、兴登堡和希特勒的肖像明信片上写着这样的文字:“国王所征服的、由亲王建成、元帅保卫、士兵拯救和统一”①。希特勒认为,法西斯政权继承了德国腓特烈大王建立的第一帝国、俾斯麦创建的第二帝国的传统,所以自称  相似文献   

16.
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两位美国总统相继到过中国,只不过一位在离职后,一位在当选前。1877年3月,美国第18任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连任两届总统离职。1879年(清光绪五年)4月7日,他乘船抵达香港,再到广州。后来又乘船到上海、天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节署设宴款待,两人一见如故。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颇为自负地对格兰特说:"我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个人,我们镇压了历史上有名的两个叛军。"格兰特曾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军统帅,而李鸿章则自诩为剿杀太平天国的功臣。格兰特到北京时,清廷让他乘坐级别极高的八抬大轿,前有仪仗队鸣锣开道,后有大队兵丁簇拥,路旁站有士兵持长矛护卫,官员按品级列队相迎。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70—80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对外推行“大陆政策”,力图使德国称霸欧洲大陆;1888年威廉二世继承皇位后,特别是在1890年俾斯麦被免职后,野心勃勃的新皇威廉二世要求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渴望德国从一个欧陆强国扩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妄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与列强争霸世界。这样,德国的对外政策就从“大陆政策”过渡到“世  相似文献   

18.
书与人     
《思考与回忆》俾斯麦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后致力于他一向的志业:以“铁和血”,在战争炮火中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统一起来,成为欧洲强国。1871年他成功实现这一愿望,并出任帝国首相。1890年俾斯麦去职后,潜心于回忆录《思考  相似文献   

19.
靳艳 《史学月刊》2007,(8):128-131
一对于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前的对俄政策,大多数论者认为,是利用俄国克里米亚战争后地位衰弱的需求,但对于德国统一后的对俄外交,则颇多歧见。(参见王鹏飞:《俾斯麦是怎样充当俄国外交奴仆的?》,载《世界历史》1982年5期,第26~35页;邱凯淇:《俾斯麦外交再讨论———兼与王鹏飞同志商榷》,载《世界历史》1983年6期,第34~45页)恩格斯曾赞叹马克思预言历史事件结果的惊人才能,在为《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所写的“导言”中,恩格斯说:“吞并阿尔萨斯—洛林……之后,德国就得要么公开成为俄国的工具,要么在稍经喘息之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马…  相似文献   

20.
正俾斯麦是德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大功臣。少年时的俾斯麦对政治极为厌倦,但对普鲁士却非常认同和维护,宣称要为普鲁士的名誉不惜一切。大学毕业后经历了九年的乡绅时光,阅读了大量图书,积累了丰富知识,参与一些地方行政,还出国旅行。回乡经过复杂的感情波折和信教纠葛后订婚信教,结束了年轻时期的不羁和随意,窥伺政坛寻求机会,1847年进入普鲁士议会开始了政治生涯。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了革命,普鲁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