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海峡两岸的分裂是冷战时期遗留的问题,也是朝鲜战争的一个后遗症。朝鲜战争爆发导致美国直接派兵进入朝鲜,招致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再度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援助蒋介石,全面卷入中国内战。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介入中国台湾问题,与海峡两岸长期分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冯明好 《沧桑》2010,(3):120-121
莫里尔关税法的出台和1860年大选是分不开的。林肯的当选,促成了南方的分裂和莫里尔税法的通过,而税法又给了南方诸州挑起内战的借口和英国的同情。莫里尔税法及随后的战时关税政策也构建了美国近代关税保护体系的基础,为美国在19世纪末期成为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内战史的研究中,有一种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内战的性质属于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根据在于:(1)南北冲突是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矛盾发展的产物,战争的结果是消灭了奴隶制度;(2)人民群众在内战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对南方种植园经济及南方政治制度缺乏全面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对一些关键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以期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作出更全面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一鼓作气,于6月28日解放了汉城,眼看南方指日可下,南北朝鲜统一胜利在望。然而,美国唯恐他扶植的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垮台,在亚洲引起连锁反应,于6月27日,出动海、空军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相似文献   

5.
奚庆庆  张生 《民国档案》2012,(1):127-133
国共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抗战中后期到内战全面爆发,英国对中共持欣赏、同情态度;内战全面爆发后到1948年进入战略决战,英国配合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1948年后直至内战结束,英国抛弃国民政府,努力与中共和好合作.内战局势最终朝着有利于中共方向发展,英美特殊关系及苏联对华政策,确保持续拥有香港的愿望等,这些是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内战前后英国对中共态度的转变,与此间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保持一致.尽管如此,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即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叶春芳 《沧桑》2010,(2):113-114,121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于日本在朝蓄意挑起对中国战争的行为,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阻止,只是作了形式上的劝告;对朝鲜的多次调停请求予以拒绝;拒绝参与英国倡导的"联合调停",即使是友谊的干涉也不同意;对清政府请求促使中立两国同时撤兵的请求,也予以拒绝。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是与其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王京晶 《沧桑》2013,(6):88-90
冷战初期,美国从与苏联对抗,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战略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的政策也经历了试图从中国内战脱身,以和促变的灵活政策到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与苏联对抗的同时向中国施压的强硬政策,再到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美国趁机适当松动对苏关系的同时加紧对中国遏制政策这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初期即1947-1960年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揭示美国外交的实质,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美国内战时期,联邦政府对南方同盟采用连续航行、监控中立港口,捕获来往被封锁港口的中立国船只和扩大禁运品清单等封锁政策,这对北方取得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联邦的海上封锁政策却违背了其传统的海洋自由主张,文章对其原因作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1940年 9月美国和英国签订的“驱逐舰换基地”的秘密协定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尚处在战争之外的情况下 ,两国间达成的第一个重要双边军事协定。经过近 4个月的谈判 ,英国获得了迫切需要的驱逐舰 5 0艘 ,美国以此换取了租借英国在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的 8个海空军基地 99年的权利 ,以及英国政府的重要保证 :英国一旦战败 ,皇家海军决不投降也不会被凿沉 ,而是开到海外继续保卫帝国  相似文献   

10.
黑人普选权与美国内战宪法修正案的制定(1860—187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5年5月,长达4年的美国内战以南方联邦的战败而告结束。战争粉碎了南部的奴隶制,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但也将一个严峻的现实推到了由共和党人主持的政府与国会面前:如何确定随内战而成为自由人的400万南方黑奴在战后美国社会的法律与政治地位?黑人的解放是南北政治家在战前未意料到的结果。这个结果的出现不仅对当时带有浓厚种族歧视色彩  相似文献   

11.
正前言总力战(total war)是20世纪战争的特点。一般来说,为支援这种规模巨大且历时较长的战争,社会各方面物资及人力资源都会被国家进行总动员。为保证战争的实施,整个社会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具有这种性质的战争,始于1937年7月爆发的中日战争,此后国共内战(1946-1949年)和朝鲜战争(1950—1953年)也都属于总力战范畴。本稿的目的在于考察这三次总力战给中国基层社会带来变革的意义。笔者曾以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四川省为主题,通过具体事例对中国基层社会在中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历时十几年的总力战中  相似文献   

12.
余闻 《文史春秋》2004,(2):36-36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仗着美国主子的援助,积极准备内战。为粉碎国民党内战阴谋,争取和平,继重庆谈判之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继续谈判。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就是中共代表团的住址。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是冷战开始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热战",就美苏而言,乃是两国在欧洲的争夺和对抗在亚洲的延伸和折射。本文试图利用三国外交档案、外交文件,并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对美国在朝鲜战争的决策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邵声 《史学集刊》2013,(5):120-126
在美国史学界,美国内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研究成果至为丰富。但是,对于战争中的"死亡"问题,人们却鲜有关注,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近作《受难之邦:死亡与美国内战》因此而具有特殊的意义。该书的目的是从"死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内战的意义和含义。该书从"死亡"的物理表现、人性心理、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个人和国家"间的关系如何在战争中经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思考"战争与人性"、"宗教和世俗"等问题,提升内战研究的人文情怀。在新文化史风靡学界的时代,史家通过新题材写出新文章并不罕见,但从"死亡"这个冷僻的角度,研究内战这个饱和的领域,且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不多见,反映了美国内战史学的新水准和趋向。  相似文献   

15.
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间,美国蓄奴制的南部和工业发达的北部发生的一次内战,史称南北战争。这是美国人民在一七七六年从英属北美殖民地获得独立后的一次重要战争。列宁认为美国内战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列宁全集》第28卷,第50页)内战的结果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以北方打败南方,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奴隶制度而结束。关于北方取得胜利的原因,史学界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而林肯外交策略在内战中的作用,迄今尚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行和读者。一谨慎行事,挫败南部同盟的“棉花外交”内战爆发前,北方不管是在人力上、物力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占绝对优势,但是南方奴隶主为什么还敢于挑起内战?其中最主要因素之一是南方奴隶主认为手中有一张王牌——“棉花王”,利用它来开展“棉花  相似文献   

17.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初,美国扩大侵朝战争,越过三八线,把战火引向中国东北边境。在新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于在两水洞、丰下洞地区打响了赴朝后的首次战役,全歼南朝鲜军队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从此,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两水洞战斗的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相似文献   

18.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杜鲁门立即下令麦克阿瑟派遣海空军部队增援李承晚。总统杜鲁门甚至都来不及向国会打招呼,便匆忙作出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出兵决策,这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表面上看,出兵朝鲜是美国对战争形势、国际格局的战略误判,但往深层次分析,我们或许会发现这其实是美国基于争霸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爆发,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对华出口锐减。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受损,反而发了战争财。在中国,美国对华贸易额逐年增加。一些美国商人抓住这个契机,在中国办起了银行。而经过一战短暂的黄金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需要利用大量资金。对金融资本需求的增加使得新式银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在研究和探讨美国革命时,大多从政治、宪法、经济、贸易、黑奴和民族等视角阐述美国革命的渊源和意义,鲜有宗教因素方面的考量。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宗主国在两大宗教问题上存在着冲突,宗教在推动殖民地走上美国革命之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印战争结束后,随着英国在宗教和政治上加大对北美殖民地的干预和控制,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不可须臾缺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殖民地争取宗教自由的斗争促进和推动了美国革命的爆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