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寿(1874—1921年)是近代卓有贡献的刺绣艺术家和刺绣工艺美术教育家。她出身于江苏吴县阊门海红坊一个骨董商的家庭,七岁随从姐姐沈立学绣,七、八年后姐妹二人都成为当地有名的刺绣能手。后沈寿与绍兴人余兆熊(余觉)结婚,余举人出身,能诗善画,二人画绣相辅,沈寿的刺绣  相似文献   

2.
漫谈沈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收藏家》2005,(2):53-58
一中国的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而苏绣又因其工整、细腻、雅洁、精致的传统特色名列四大名绣之首。沈绣就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绣艺术。她的创始人为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宦,苏州木渎人,后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  相似文献   

3.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举世公认是清末民国初的刺绣工艺大师沈寿。她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的刺绣技艺,创造了仿真绣,把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潮。本刊于1992年第5期和1993年第4期封面上刊登的两幅苏绣人物像:《全世界救世主耶稣像》(简称《耶稣像》)和《美国女优倍克像》(简称<<倍克像》),则是沈寿仿真绣的代表作品。 绣品《耶稣像》纵54.8厘米、横39.4厘米,嵌装在内框呈椭圆形的红木镜架内。绣稿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特创造的一幅油画作为样本,以东方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绣圣沈寿——纪念沈寿逝世8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清末民初的沈寿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她被称为“绣圣”、“神针”。沈寿总结继承传统刺绣技艺,借鉴欧美素描、油画和日本刺绣,创造了仿真绣,把中国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5.
葛莉 《东方收藏》2023,(10):119-121
仿真绣也称“沈绣”,是我国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以苏绣为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革新创制的一种绣艺。1914年,张謇先生聘请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成立南通绣织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所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南通刺绣由民间实用进入艺术创造,开始以独有的姿态步入社会经济舞台。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并且开创了既传统又现代的仿真绣技艺,更宝贵的是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刺绣新理念——“以绣自强于志、以绣自立于世”的创新精神及其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  相似文献   

6.
沈寿是中国近代最早被称为“艺术大师”的女性。她继承中国传统的针绣艺术并发扬创新,融人西洋绘画的光、影、透视,自创“仿真绣”。使针绣艺术达到新的高度。她创作的名绣参加意大利都灵世界博览会(1911年)和美国太平洋-巴拿马世界博览会(1915年),均获得最高奖,使中国的针绣艺术开始走向世界。而沈寿艺术的登峰造极是在南通,这和张謇的支持关爱分不开,而且两人有一段很深的情感历程,在崇川大地(南通古时也称崇川)留下令人感喟的  相似文献   

7.
徐珣 《钟山风雨》2010,(2):18-22
<正>"金线银针绣乾坤,国色天香巾帼梦",这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对沈寿一生的誉评。的确,沈寿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刺绣艺术大师,一个多世纪以来,她和她的绣品一直被海内外  相似文献   

8.
<正>沈寿是清末民初享誉世界的刺绣艺术家。对沈寿及其作品的叙述与研究从她在世时就已经开始,100多年来成果已非常丰富。然而在众多的著论中,诸多史实的表述一直有模糊、错漏之处。本文利用新搜集的史料对沈寿生平及作品问题作若干探讨辨析,以期对以往的沈寿研究作补充和丰富。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是殷商和西周时期制品。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汉代的刺绣应用更广泛,贵族、富商多以丝织刺绣品作服装和礼物,社会需求大增。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运用辫子绣,它是以丝线圈套连接而成的,可以单向锁绣表现轮廓,也可以圈排、并排锁绣成面饰。这种针法圈套浮线短,所以坚实耐用,是实用型的主要针法。辫子绣以长寿绣、信期绣、乘云绣为代表,表现龙纹与云纹、凤纹与云纹结合。这种绣法在汉代  相似文献   

10.
广绣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涛 《岭南文史》2003,(4):37-40
广绣也称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名扬中外,是中华民族的一朵艺术奇葩。刺绣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根基,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刺绣历史悠久刺绣是我国较为普遍的一种精美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在我国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传说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织丝、从此带来了刺绣工艺生产和发展。王充《论衡》中“刺绣之师,能缝惟裳”。所谓“绣”,文绣,《礼记》记载了只有皇帝服装才能以五色绣之。据说周代以绣文绣区别以葛布与丝帛为材的绣品。“衣以文绣”、“衣必文绣”服饰的文绣之…  相似文献   

11.
陈德辉 《江淮文史》2011,(6):148-155
晚清新政是辛亥革命前主要由慈禧主持的10年改革。这一段历史颇具争议。笔者根据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如下。晚清新政的缘起晚清新政是慈禧在庚子事变后、《辛丑条约》签订前决定推行的。慈禧在1898年发动戊戌政变,一手扼杀了"百日维新"。时隔3年,她为何一反常态,按照维新的乐谱  相似文献   

12.
<正>刺绣是中国独创的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工艺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是中国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杰出代表,发源于苏州吴县的苏绣,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以“精细雅洁”享誉全国。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时代变换、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苏绣融合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文化,有了新的创造与突破,以沈寿为代表的一批近现代苏绣艺术大师也应运而生。沈寿技艺高超,品行不凡,张謇矢志报国,重文重才,两人在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追求中产生交集,共同推动了苏绣的嬗变飞跃。  相似文献   

13.
穿也和吃一样,过度奢侈,会破家亡国。《韩非子·十过篇》中,秦穆公问"古之明主得国失国"的经验教训,由余回答说:"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这句话被唐朝诗人李商隐熔铸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之名句,千古传诵。别的不说,就拿慈禧来说吧。1894年是甲午战争清政府惨遭败绩的一年,可这个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在自己60岁生日时,光"苏州织造"就一次为她定做了135套各色衣料的服装,耗银竟达3万8千多两,费工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想想看,这么多衣服,慈禧穿得过来吗?慈禧的御衣库里,  相似文献   

14.
青林 《东南文化》2001,(8):6-21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构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像《书经·益稷》:“黼黻(纟希)绣”,(纟希)就是刺;《考工记·画缋》云:“五彩备谓之绣”,汉代王充《论衡》中也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目前所见最早的刺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凤纹绣残片。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也出土了大量刺绣文物,根据塞中遣册的记载,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等名目。刺绣工艺的发展,从开始到隋唐五代,大都是属于实用的范围。到宋朝时,刺绣开始有了新的转变,已经沿着两大绣品——日用性绣品和欣赏性绣品向前发展。部分作品从实用中走向艺术欣赏,也就是说它不再只是单纯的作为衣饰附属品,或是家私上的饰物,而是摹仿名人书画作品,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以为,慈禧太后是天下第一女人,她不仅执掌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命运,而且身边又有那么多伺候她奉承她的人,于是人们猜想慈禧太后的宫中生活一定非常满足。然而,近读叶赫那拉·根正著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一书,方知慈禧  相似文献   

16.
东洲 《收藏家》2004,(7):27-30
(一)刺绣,俗称“绣花”、“扎花”,以针引彩色丝线在丝帛织品上穿刺造型构图,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刺绣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像《尚书·益稷》:“黼黻絺绣”,絺就是刺,《考工记·画缋》云:“五彩备谓之绣”,汉代王充《论衡》中也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齐地刺绣的普及。目前所见最早的刺绣实物有战国长沙楚墓出上的凤纹绣残片。刺绣工艺的发  相似文献   

17.
木渎修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政府投资300万元,专为农家工艺美术师姚建萍而修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占地6亩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木渎是苏绣之乡,沈寿、顾文霞等刺绣名家都出自这里。36岁的姚建萍,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乱针绣《周恩来》、《邓小平》,精微绣《吹箫引凤》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同获金奖。昆剧、评弹艺术节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于2003年11月在昆山举行。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副省长张桃林等出席了开幕式。与首届艺术节相比,本届艺术节参演剧团和新戏均有所增加,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昆剧接班人。全国六大昆曲院团和中国戏曲学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演出了《宦门子弟错立身》、《班昭》、《窦娥冤》等七台重新演绎的经典剧作、一台新创剧目和三台经典折子戏。昆剧节期间,还举行了“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揭牌暨一期工程竣工仪式”及《昆曲研究系列丛书》(共10种)和《中国昆曲论坛》的首发式。中法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年“锦绣江苏—中国江苏工艺美术精品暨中国江苏摄影艺术展”在法国巴黎举行。本次展览以工艺精品和摄影作品为载体...  相似文献   

18.
徐广源 《纵横》2013,(5):40-45
慈禧是晚清政权的实际统治者,掌权将近半个世纪。她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以下简称慈禧陵)雕刻之精美,装修之豪华,为清陵之冠。她的地宫是什么样子的?她的地宫是怎样打开的?她的遗体又是怎样的?清东陵文物管理研究室原主任、紫禁城学会理事徐广源先生为我们揭开以上谜题。 作者徐广源,从事清朝陵寝研究和清朝后妃研究40余年,先后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容妃(香妃)地官和纯惠皇贵妃地官的清理工作,曾亲手找到了容妃(香妃)的头颅骨,整理过慈禧的遗体,并探视过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等人的多座地宫。著有《清东陵史话》、《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正说清朝十二后妃》、《大清皇陵秘史》、《清皇陵地宫亲探记》等16部专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周代就出现"绣绩共职"。两汉时,山东刺绣工艺已盛行于民间,并有了专业绣工。据《论衡》所载:"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押也。"《汉书》则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以后就专有"鲁绣"之称。李裕庵墓出土的几件刺绣裙带、袖边、鞋面,是六百多年以前元代山东刺绣工艺品,这是研究"鲁绣"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一、裙带刺绣出土两条裙带束在李裕庵棺内女骨架穿着的裙外。其质地、针法、图案都不相同。第一条裙带是用菱纹暗花绸做的。全长155、宽5厘米。绣在中部的图案长38厘米,绣在两端的图案各长23厘米。全用山东传  相似文献   

20.
郭梅 《文史博览》2010,(2):67-67
<正>慈禧太后虽然头上顶着"老佛爷"的神圣光环,骨子里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和她的绝大多数臣民相同的娱乐爱好——看戏。慈禧毕竟贵为太后,她的戏瘾也有着浓烈的皇家气派,以及古怪的癖好。慈禧看戏的第一怪癖是"避讳"。因为慈禧是属羊的,所以《变羊记》、《苏武牧羊》、《龙女牧羊》等剧目一律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