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扇面绘画是中国传统书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其精致、小巧、独到的绘画形式和小中见大的艺术特征备受人们珍爱。本文以舟山博物馆藏扇面为例,从清代扇面绘画的题材内容、构图艺术、情感传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对清代扇面绘画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赵启斌 《收藏家》2014,(7):3-12
自纪念南京博物院诞辰八十周年院庆专题系列艺术展之后,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以及南京博物院第一届春季展览,新近推出、更换了历代绘画陈列馆、历代书法陈列馆、历代雕塑馆、胡小石馆、陈之佛馆、傅抱石馆、苏天赐馆的专题系列展览,其中历代绘画陈列馆所推出的春季特展“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绘画特展”即是这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展为遴选院藏九十九把明清扇面而举办的具有院藏特色和优势的专题展览,集中展陈出明清不同绘画流派、不同层次画家的扇面绘画藏品,使人们可以近距离领略我国独具特色的扇文化和明清绘画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丽华 《神州》2011,(9):106-109
Preface巴渝民居拥有独特的外观造型和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以及它自身的象征寓意,使其成为当今不少画家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本文在简述巴渝民居审美表现的基础上对相关绘画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以此探讨出巴渝民居的艺术文化内涵,这也是对其审美文化的深层理解。巴渝民居审美表现绘画作品艺术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宫廷绘画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兴盛,伴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画家,在内容、艺术形式和绘画技法上都表现得丰富多样,同时也承载着细致而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本文选介了避暑山庄博物馆馆藏的四幅清代宫廷绘画,以供研究赏析。  相似文献   

5.
清代康雍乾三朝,以郎世宁为主要代表的西洋画师综合中西绘画技巧,以清王朝的文治武功为主要描绘题材,创作了许多具有准确的纪实性和历史文献价值的绘画作品,形成了清代院画独特的画种,被称为“海西体”绘画。乾隆皇帝在其御制诗中留下了许多充满帝王气派的“咏洋画诗”,直接表现出乾隆皇帝的西画观。  相似文献   

6.
介绍沈周、王铎的两幅扇面书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沈周、王铎的两幅扇面书画苏岩我国扇面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它糅文学与书画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透过小小的扇面,可以看到其丰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风尚。河南省博物馆所藏明代绘画大师沈周的《涧水村居图》和清代著名书法家王锋的《殷生·小园子贴》...  相似文献   

7.
折扇起自宋元,兴于明清,扇面绘画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极盛。明清书画家上承元代山水画的巨大变革,师法前贤,使折扇的扇面成为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又一载体。本文考述折扇的由来,将其与“便面”团扇作区分,对折扇及扇面在明清的演变作了阐述,并以一些典型作品为例,列举、赏析了明清两代较为常见的一江一岸式、一江两岸式和山石林立式三种扇面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伴随着2016新年的钟声,"水墨汤湖——湖北当代中国画扇面邀请展"拉开了汤湖美术馆新年展览的序幕。50位中国画画家,以精心绘制的厚礼——百幅扇面迎接新年的到来,展览在突显扇面画艺术笔墨菁华的同时,表达了艺术家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景的祝福。扇面画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国绘画艺术形式,有圆形团扇和折式折扇等多种形式,集艺术鉴赏与生活实用为一体的独特形式深为历代民众所喜爱。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普洱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现存历史文献资料寥寥可数,清代普洱方志较为完整的保留实为难得。清代普洱方志是普洱传统文化的一种宝贵的积累,不仅丰富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在普洱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本文通过对清代普洱方志的全面考察,展开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整理和开发利用,以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于20世纪60年代收购于北京市文物市场(宝古斋)。册中收录清代"四王吴恽"六家中王作品3件,王原祁和恽寿平作品各1件,另有高简、戴熙、徐枋、吴、李育5人作品各1件,共计10帧扇面集成一册。在本院所藏诸多明清书画扇面中,这件《清代画家山水扇面册》品相好而画功精湛,汇集名家笔墨,是院藏书画扇面系列中比较重要的一件,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据考古资料发现,陶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陶器的发明与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定居生活更加稳定,标志着人类从以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陶瓷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彩陶,即陶器绘画。这些精美的陶器是新石器时期遗留下的重要的文化遗产,陶器绘画反映了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经济生活、宗教文明以及图腾文化等。根据其绘画纹饰、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对后世研究新石器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我国的绘画艺术史研究、陶器历史研究都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对新石器时期陶器绘画的分布地区、工艺条件、艺术表现、文化内涵寓意以及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提出对新石器时期陶器绘画艺术的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杨丽丽 《神州》2011,(29):175
最近几十年中,国画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境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选材创造角度,还是其表达手法和表现意境都表现出不中不洋的怪相。虽然这些作品在名义上都冠以国画的美名,但是其中蕴涵的美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若是将这些非中非洋的作品与国外绘画作品放在一起的话,我们很难从中甄别出哪些是国画哪些是西洋画。本文就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丽丽 《神州》2011,(12):175-175
最近几十年中,国画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意境的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从选材创造角度,还是其表达手法和表现意境都表现出不中不洋的怪相。虽然这些作品在名义上都冠以国画的美名,但是其中蕴涵的美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若是将这些非中非洋的作品与国外绘画作品放在一起的话,我们很难从中甄别出哪些是国画哪些是西洋画。本文就国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扇面画作为中国传统书画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扇子的实用性与书画的观赏性巧妙地结合,既提升了扇子的品位,又赋予日常生活用品独有的情趣和文化内涵。相较于长轴大卷,扇面画实属小品。而恰恰因为这一点,艺术家们反而得以无拘无束、自如挥洒的发挥,尽情地在扇面之中表露出真实性情,将其最真实、最生动的艺术品格引于笔端。扇与书画何时结缘,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扇面是由实用品演变为艺术  相似文献   

15.
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庆学 《民俗研究》2008,(4):195-198
葫芦作为绘画题材,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中受到艺术家的青睐,不仅因为葫芦题材的绘画具有花鸟画的一般艺术特征,易于表现,还源于葫芦题材花鸟画不同于一般题材的花鸟画,它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意义,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葫芦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已经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者们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小峰 《中华遗产》2014,(7):150-153
在中国绘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类型能够比“仕女画”更雅俗共赏了。描绘理想女性的绘画,恐怕可以追溯到两干多年前。孝女、烈女、美女、才女、浪荡女,轮番上场,把中国美术史点缀得生机盎然。尽管已经有足够多的各类研究关注于仕女绘画的来龙去脉,但是新发现的画作,总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6)
<正>一、绘画作品的经销方式清代最具代表性的绘画经销商应属扬州等地区的盐商,他们多为才识不高的暴发户,在摆脱了生活窘困成为经济上的强者之后,于是试图改变社会地位,从而开始巴结有好儒风尚的上层人士,并积极投资文化事业,购书藏画。虽然他们的行为主要是为了提高个人品位和社会地位,但潜在性地为清代绘画市场的创作、交易、收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引起了绘画收藏买卖的风潮。清代的统治者顺应历史的发展,采取一系列的措  相似文献   

18.
苏东军 《收藏家》2008,(8):82-84
扇面作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制,因其独特性,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尤其在明清之际甚为流行。书画扇面强调以小见大,扇面创作被认为是艺术创作中带着镣铐的舞蹈,对作者的要求极高,也最能展现一个书画家的才情功力。现择取佛山市博物馆藏有的几幅明代金笺扇面绘画,与同好共赏,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韩丽侠 《神州》2013,(36):276-276
文化意识是绘画艺术整体发展的背景。中西方属于两个不同的文明系统,自然有着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不同的价值追求。这就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拥有普遍意义上的共性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体系和成熟技法,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只有全面了解中西绘画艺术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领会中国绘画的气韵与感性诉求和西方绘画的写实与理性精神,感受东西方文化形态差异导致各自绘画艺术在发展中的风采异呈。  相似文献   

20.
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纹饰系统。崧泽文化的纹饰以刻划在陶器上的编织纹为主,显示出一种自然朴实的"崧泽风格"。而良渚文化的刻纹玉器自始至终是以神人兽面纹为主题,力图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观念,表达的是非日常普通事物,兹名之为"良渚模式"。看似两个完全不同的纹饰系统,在经过分析和比对之后,显示有些纹饰或组成元素前后相承,在陶器、玉器上交替使用,甚至演变成为一种符号,其象征的内涵意义也随之转变,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