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露 《风景名胜》2021,(4):0056-00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因历代相传被各自民族视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形式而存续下来。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变迁与碰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传统技艺、民俗类型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失序的现实困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舞”,文化魅力独具,享誉海内外。本文结合重庆市万古鲤鱼灯的起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以及万古鲤鱼灯舞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品牌效应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持有与实践:非遗传人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多元的,一方面是国家非遗保护机制内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他们应当是非遗某一类型技艺与文化的持有者。同时,还有多元的社会化非遗传承,如教育传承、群众文化工作传承、儿童美术教育传承等等,这些传承更多是对非遗文化传统的参与实践,这些实践者未必是传统非遗类型技艺与文化的持有者。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是文化传承活的载体与可持续的基础,如何来认识当下中国农耕文明转型期时  相似文献   

3.
李芳  梁福兴 《旅游纵览》2023,(7):144-146
对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利用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话题,但在其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匮乏、资金投入难以支撑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度不够、现代科技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一是构建非遗人才培育体系,助推项目基地建设;二是加大非遗资源线索挖掘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保护传承;四是注重科技赋能非遗发展,构建智慧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4.
对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利用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话题,但在其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匮乏、资金投入难以支撑发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度不够、现代科技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光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一是构建非遗人才培育体系,助推项目基地建设;二是加大非遗资源线索挖掘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保护传承;四是注重科技赋能非遗发展,构建智慧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相关政策逐步完善,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各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实际非遗传承保护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的传承与保护为例,对国家非遗项目进校园并引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对创新性地传承保护国家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柳弯 《旅游纵览》2023,(13):129-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要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更要借助旅游开发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拓宽道路。因此,要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才能确定二者融合发展的路径。江苏省如皋市作为中国拥有丰富非遗项目城市的个案,有其独特性,但也具有大部分城市的共性,面临着文化挖掘、商品化、传播营销、观光体验等问题。本文以如皋为例,展开讨论旅游资源开发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探寻更为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解决其中问题不仅具有个案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地区的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从多元人类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吸收营养,丰富生活意义,维系各个层面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津市为例,运用RMP理论从资源、产品和市场三方面分析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情况,识别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对非遗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不足、非遗旅游产品体验性不足和非遗发展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应当立足非遗精神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产业联动打造非遗IP和构建立体化的非遗旅游品牌传播体系,实现非遗历史文脉传承和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活化传承尤为关键。桂北地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桂北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团队建设、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思考桂北非遗融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措施,促进桂北地区文化传承与教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苗丽 《满族研究》2016,(2):21-24
双语教育是主动应对少数民族语文保护问题的重要手段。蒙汉双语教育的维度比较广,已经形成规范和体系,在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到重要作用。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依附于语言或其他文化载体。蒙汉双语教育对蒙古族非遗保护而言,提供保护过程中的语言基础,促使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文化安全保障,更是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化保护,蒙汉双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记录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记录应包括与某项文化有关的完整考察,而且应保持动态更新,把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全面地记录入库。非遗名录的建立应抓大放小,能进能出。对于价值不大或随着传承实践发展无法活态保留的非遗项目,无须强行传承,只需以博物馆的物质化方式记录保存。生产性保护不只限于传统手工艺类的生产,民间艺术、民俗节庆都应当面向市场、转化创新,与当下审美、应用场景相结合。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目的是保护非遗的文化生态和传承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商业开发似乎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生态的破坏,但"伪民俗"中也有真传统,创新能否成为今后的传统,需要实践和时间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日常需求与文化创意:“生产性保护”的观念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性保护作为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国家明确其对象主要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从非遗作为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而言,显然存在着对非遗的本质属性与当代价值的误导。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非遗的精神性指向,将其还原至日常生活,使其在当代生活中仍然具有日常需求的功能。同时,充分发掘非遗的文化创意内涵,以文化创意为路径全面保护非遗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正要准确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客观认识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状况,有几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第一,非遗是世代相传,并在适应周围环境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得到再创造的文化遗产,具有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种文化遗产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它是传统在  相似文献   

14.
"传承"是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最多的词汇,怎样以"传承"的形式来打磨保护非遗项目呢?政府机构、NGO组织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一项名为"公益课堂"的项目,通过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贫困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课堂,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独特路径,让那些沉寂多年,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民间、走上舞台、走入大众生活,为非遗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生长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李珍珍 《福建史志》2022,(5):66-70+7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形的软实力,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区域经济突出的优势。作为“非遗”大县,永春县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重保护、轻开发的问题还明显存在。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走“非遗+”商业融合模式、推动非遗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非遗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推进永春可经营性非遗市场化,使之成为永春的文化品牌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既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表现,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利用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信息技术,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不仅是非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字时代社会对非遗发展的深切呼唤。近年来,笔者对国家级非遗藤铁工艺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思考。本文着重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藤铁工艺的发展趋势和风格转变等内容,分析藤铁工艺创新与大数据时代的关联性,以期更好地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与西部“非遗”的公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遗”法律保护的意义在于借由小传统的维系,确保大传统的文化认同。这种意义决定了“非遗”的法律保护应当以公法保护为主导,并在区分文化商品与文化公共品、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的基础上,侧重于文化公共品的提供和文化“文法”的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和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应有适当限度,尊重“非遗”的文化本位性。西部“非遗”公法保护制度尚未提升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思想高度,在保护实践上还存在忽视民间文化小传统形成的规律性、挟制民间文化认同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认同的形成,应在尊重“非遗”规律性的基础上,调整公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在非遗旅游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分布结构及其对非遗旅游发展的影响,包括对非遗旅游资源保护、产品开发、项目投资、产业效益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提出湖南省非遗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李梦佳  潘超 《风景名胜》2020,(2):0362-0362
“福州茶亭十番音乐”是发源于福州台江茶亭一带的本土音乐,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意义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这种古老的音乐有它传承的文化价值,除了文化保护单位的努力,还需要新一代年轻人和老一辈艺人共同来传承和发扬。我们试图探索和实践十番音乐在高校传承的途径以及创新发展的形式,培育具有传统音乐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非遗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20.
郝楠 《旅游纵览》2022,(20):107-109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极,对目的地的形象推广与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文旅融合为传统旅游区域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入新阶段。本文通过阐述非遗旅游美食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发展非遗旅游美食的创新策略,以期借助旅游资源开发升级提振地方经济,探寻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与非遗美食资源保护的矛盾与统一点,最终达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