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乐制度与十国时期的南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国时期是传统礼乐制度全面进入南方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南方社会礼乐文教意识水平普遍上升的时期。本文以十国时期南方政权中礼乐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为线索,从礼乐制度与南方民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传统礼乐制度的南移在南方社会文化崛起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到北京,有两个地方您忙里偷闲一定要去看看,一个是国学孔庙,另一个就是白塔寺。前者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是难得一觅的传统文化凝聚地;后者不仅保留有元大都最完整的建筑遗存,内中万佛展之壮观更远远超过了一般宗教寺庙,可谓是典型的宗教艺术博物馆。提起孔庙,许多人都会联想到曲阜孔庙确实以中国历代名家之评论,曲阜孔庙规模之宏大,为全国仅有,然而在全国数以千百计的孔庙中以规制等级论,却不能不首推北京孔庙。这里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祖孔子的主要场所,其至尊的地位,庙门前东西两侧镌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文字的两…  相似文献   

3.
《文物》2007,(6)
王清雷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西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近3000年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书着重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从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陬邑(今曲阜东南)的孔子故宅改成“庙屋三间”,“置卒守,岁时奉把”祭扫孔子起,中国孔庙历经2600年,由庙屋三间,发展至遍及中国大地并影响东南亚及西方国家的中国独特风格的古建筑群。它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历代王朝,凡是推崇儒家文化的,大多会在祭把孔子或祭孔建筑上做文章。孔庙的发展,推进了以传播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及21世纪的思想文化领域中,中国孔庙在传播儒学,发展儒家思想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历史作用。一、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主张,凝聚在辉煌的孔庙建筑群之中。中国孔庙…  相似文献   

5.
孔庙在日本     
孔庙,即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以山东曲阜孔庙为最早。5世纪初儒教传入东瀛后,儒学日渐得到普及, 儒学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冠名“圣庙”、“圣堂”的各种孔子庙也大量涌现。本文就日本现存主要孔庙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日本的流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自光绪初年以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最后一次请祀更掀起了广泛的激烈论争。一方面,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三人的形象越来越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塑造为新兴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变革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当局试图以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诚意,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孔庙”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符号,就此与“宪政”这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产生了看似不可能的奇妙联系。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周人制礼作乐,以五声八音为乐,将礼制与乐制相结合,通过礼乐进一步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分配、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制度化与程序化,并与宗法分封制相辅相成,形成一套完备的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体系。编钟作为周代礼乐制度重要的物化形式之一,能够从本质上揭示出周代社会权力运行的基本模式和普遍社会思想理念,进一步揭示两周礼乐文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耿承山 《旅游》2002,(4):34-35
说起孔庙,以山东曲阜的孔庙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自鲁哀公(前494——477)改孔子故居为孔庙至今已有2500的历史。以后历代敕令迭加修建,至明代成为现在的规模。据明史记载:“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河南博物院策划推出的“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通过展示商周时期礼的内涵、礼的传播与被普遍接受、礼的自我革新等内容,体现礼乐文明的历史价值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0.
何广 《文物天地》2023,(9):101-103
荆楚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基石,传承荆楚文化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使命担当。以丰富的馆藏制作最具荆楚风韵的陈列展览,凝炼荆楚文化的核心价值,推出“礼乐学堂”“长江文明大讲堂”社教品牌,推动馆藏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文创“活化”文物,利用契机、创新手段,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宣传格局,汇聚成湖北省博物馆传播荆楚文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11.
朱宇聪 《神州》2012,(33):199-199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以一句“礼者,人道之极也”道出了“礼”的地位。讲求礼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礼”反映在文化中,便体现为形成一套制度式的软性方式传承社会思想,是具有稳定性、公认性、继承性、便宜造作性的文化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礼”有着很重要联系的一个说法便是“礼乐教化”。“礼”与“乐”相互配合和融通,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基本文化范式。作为中华“礼仪”文化浸润下的“乐”,也必然带有“礼”的特征,形成了梨花大鼓这种艺术的风格。本文从中国文化大背景入手,来分析梨花大鼓这一“乐”中体现的“礼”,以求获得对这一中国传统曲艺形式最“中国味”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遍及全国各地,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以孔庙为载体的孔庙文化以其独特的丰厚内涵,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具有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视自己为中原王朝合法继承者的金朝,自建政之初起便开启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历程。作为中原文化的象征并发挥着维护统治作用的礼乐制度,也逐渐被女真统治者所继承和因袭。而“嘉礼”的构建更是占据金代礼乐建置的重要部分。关于金代嘉礼的相关研究,目前学界主要集中于渊源、婚俗、节日、宴飨、养老、用乐等方面,其中婚俗礼制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他诸礼如养老、巡幸、肆赦等虽有涉猎,但存在着研究范围过窄,领域不广泛等问题。为进一步厘清和推进史学界对金代嘉礼的研究,将国内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综述,并就不足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牛燕 《神州民俗》2009,(12):15-17
孔子生活在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明,到了孔子时代,开始礼坏乐崩,面临着革故鼎新的大变化。“革故”,要继承优秀传统;“鼎新”,要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孔子是那个时代的礼乐大师,他大胆宣称“斯文在兹”,以“斯文”自认,通过著书立说和整理文化典籍,继往开来,全面终结了以往的礼乐文明,向新时代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论和新的经典文本。以往人们在谈论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时,往往语焉不详,未做具体论述。笔者认为,孔子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五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20,(1)
20世纪60年代,宁波奉化孔庙部分明清铜器等文物被查抄至红卫兵展览馆,后拨交给奉化文管所保存。这批铜器共15件,器类有香炉、花瓶、烛台、牺尊、壶、编钟等,性质较为复杂,包括了祭器、乐器、文房或陈设器等。其中明朝冠耳铜炉、环耳铜瓶、三兽足铜烛台、牺尊,清兽面纹铜壶、龙纹铜瓶等,根据形制特征,再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定为孔庙祭器,清云龙纹编钟则为雅乐器。宁波奉化孔庙的这批礼乐器为认识明清时期铜器的器类、形制,特别是仿古铜器的生产与流动等提供了可资研究的线索,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张翔 《文物天地》2023,(9):43-47
湖北出土音乐文物丰富,囊括了先秦乐器“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类的全部种类,各种图像、纹饰、文字资料丰富多彩。包括编钟、编磬在内的庞大的曾侯乙墓乐器群,已然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代表。近年来又发现了大量新的音乐文物,进一步揭示了礼乐制度的发展与演进,勾画出早期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张萌萌  曹虹 《民俗研究》2022,(2):129-138
唐代州县官学皆立孔庙,庙宇大成之时多立碑以述营造、纪功德,在独特庙学制度下产生的孔庙碑成为了展示地域与时代思想的重要文化景观.唐代孔庙碑借助物质与文本两种形态,在孔庙的自然空间、概念空间与社会空间中分别发挥影响,营构了圣俗混成的多元空间秩序,士子与百姓基于自身经验对此进行迥异解读,却殊途同归地达成了孔庙教化功用,推进了地方社会文教发展.而孔庙碑在安史之乱与唐宋之际的两次文体转向,映衬着文教领域依学设庙、重庙轻学、就庙兴学的观念变动,勾勒出儒学焦点转移的时代线索,为观察唐宋思想文化变革提供了细致、切实而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辽朝的礼乐制度因受到农牧文化交融的影响而呈现出“蕃汉杂糅”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礼制、音乐和仪仗三个方面。辽朝礼制在制定的官员、原则、目的、方式和礼仪本身等方面融合了契丹国俗和汉礼。辽朝的音乐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音乐的种类、演乐人员和音乐资源的多样性与民族性、用乐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辽朝的仪仗与蕃汉分治的二元性政治相契合,体现在表层的分类情况、两种仪仗的渊源、用途和内涵之中。总体来看,辽朝礼乐制度的变革是民族融合的一个标志,更是中原礼乐文明传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商周礼乐制度是一种从王到各级奴隶主贵族的金字塔式结构体系,属于商周社会的统治阶层,而且通常以血缘和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到西周时期,宗法政治体系实行天子、卿、大夫、士和庶人的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有着不同的礼乐制度,礼乐器组合也不同,礼乐器既要适应等级制度体现的社会关系,其组合又要反映礼乐制度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礼记·礼运》有云:“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租,以正君臣。”可知古代先贤们甚明修礼乐可兴邦国之道。周人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兴邦定国,以展鸿图。钟、鼎历来为礼之重器。甬钟始见于西周初,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