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出土汉代的画像石刻已有两千余块,它分布在以南阳、嵩岳、永城三地区为主的全省各地,真可谓是汉画像石之乡。正因为如此,河南近几年出现了一股“汉画热”,有不少考古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其它学科的人员也对河南汉画像石刻发生较大兴趣,想从中探讨一下本学科某些项目的渊源。这说明河南汉画像石内容之丰富和它的历史价值所在。但是,它作为一种艺术品,一种审美形态,从美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1973年3月,河南省南阳县王寨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墓中有一幅彗星图,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新发现。彗星图刻绘在墓葬前室石梁下面。墓葬坐东向西,蹲坐在墓葬前室里可以仰视这幅彗星图:画像西边刻有背负日轮的一只阳乌,东边刻一满月,月中有蟾蜍。画像表现的是日落月升的傍晚景象,日月之间刻有六星连线组成“?”形,是省略的天庙星。月亮右边又有六星也有线相连,是与天庙星相邻的东欧星。东欧星上下各刻一彗  相似文献   

3.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浅析汉画像石关于祭祀仪礼中的供奉牺牲李国华汉画像石是汉墓、祠堂、阙等为死人服务的建筑中刻绘图像的石质建筑材料及画像石停的特称。汉墓,汉代人称之“千万岁室”①;石椁与汉墓具有同等效用,是死者灵躯安附的天堂;祠堂是“鬼神所在,祭祀之所”②;阙则为“天门”...  相似文献   

4.
宝应《射阳汉石门画像》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射阳汉石门画像》是我国汉画像石刻中出土时间较早,影响较大的汉画像石刻之一,于清乾隆年间出土在江苏宝应县射阳镇而得名。因当时全国出土这类汉画像石刻为数不多、特别是射阳所出的这组汉画像石刻中,又有一幅内容属“圣贤”画像——》孔子见老子》图,则更为引人瞩目。随后,许多金石学家相继著文,将它编纂在有关著录中,其中主要有《金石萃编》、《两汉金石记》、《平津读碑记》、《半毡斋题跋》等数种。《射阳汉石门画像》就是《半毡斋题跋》一书中的题目。但这类著录都因受到当时印刷条件的局限,仅有文字说明,均无画像拓本附录,读者无法进行图文对照,使这份重要资料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而且,文字内容亦因各家说法不一,涉及汉画像石刻的出土、件数、画像内容、时代及墓主等各个方面,也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正>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艺术品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汉画像石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从本质上讲,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了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表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中华艺术的延展。从艺术表现上讲,汉画像石是一种装饰画,是为丧葬礼制性建筑服务的刻在石头上的装饰性较强的画,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是一种在石头上雕刻的艺术作品,多呈现在墓室、祠堂、石阙或山崖等地方。汉画像石是汉代尊崇孝廉、讲究厚葬习俗的产物。汉画像石上的主题内容包含多个方面,如天文学、历史发展、社会活动、神话传说以及祥禽瑞兽等,这能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弥补了历史文献的不足,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一幅幅详尽的图画。汉画像石上龙的形象随处可见,文章对汉画像石上的龙及其折射的社会意识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汉代是我国维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不仅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有了突出的进步,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手工业生产也得到普遍的显著提高,手工业各部门也呈现出生气勃勃的景象。这种情况,在汉代画像石刻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出土较多,几乎遍布全省各地,并以它的雕刻精美、构图严谨、气势雄壮而著称于世。它那丰富的画像内容,可以说是汉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包罗万象的画像内容中,有几幅反映汉代手工业的图像。尽管由于画像石刻艺术是作为封  相似文献   

8.
李阳 《文博》2011,(2):46-51
陕北是我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的地带之一,陕北的汉画像石发现较早,数量众多,内涵丰富,题材多样,艺术表现力强,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本文主要从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析出发,对画像石所反映的陕北地区的建筑结构、生活场面及神话故事等画面作了论述,以此凸现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风貌。  相似文献   

9.
河南是汉代画像石刻重要“产区”之一,著名的南阳汉画像石和嵩岳汉三阙画像以及密县打虎享汉画像石墓,已驰名中外。然而,永城县芒砀山区的汉画像石却很少有人知道,可以说它是被埋没的一块瑰宝。其实,永城汉画像石是研究中国汉画像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就目前出土数量来看,还是相当可观的。就其地望来看,它处在豫东大平原的东部芒砀山区,东距苏  相似文献   

10.
<正>汉画像石的出现,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汉画像石主要出现在汉代的墓葬、石阙、石棺及祠堂中,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体现了当时的思想流变、民间信仰和葬风葬俗,因而,其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再现。~([1])从已经掌握的资料看,汉画像石主要出现于西汉武帝之后,而消失或没落于东汉末年,大致经过了三百多年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研究汉画像石,可以很好地观察其所处时代的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1.
汉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人们以往对汉代历史的研究,多是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等方面入手进行论证。本文试从一幅汉画像石着手,通过画像反映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对汉代南阳铁农具进行论述,进而对南阳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情况有更深的了解.一、"中耕图"所反映的铁农具河南是全国汉画像石出上较多的地区之一,而南阳又是河南汉画像石的集中地.南阳汉画像石制作精美、构图严谨,内容丰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994年3月,南阳市…  相似文献   

12.
<正>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刻有文字的现象,按照刻画位置和文字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刻在画像旁边专门设置的被称为"榜"的方框内,多称为"榜题";一类刻在画像画面外,多称为"题记"。前者字数相对较少,后者字数从十几个到几百字不等,刻于汉代墓地祠堂、墓阙及墓室画像石上[1]。从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题记来看,时代最早的是新莽天凤三年路公食堂题记,  相似文献   

13.
巩县境内有许多汉墓,出土有汉画像石、汉空心画像砖。现分别加以介绍。一、芝田公社稍柴村采集的汉画像石近年米在芝田公社稍柴村发现汉画像石十二块。批说这批画像石刻是解放前出土的,出土地点不详。现介绍如下:1号:门棚长条石。长185、宽29、厚20厘米,正背两面画像,均为减地浅浮雕。正面画面以门楣条石的二分之一处为界线,构  相似文献   

14.
韩全红 《旅游》2005,(8):64-72
南阳汉画馆是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在收藏汉画像石总量已经达到2500余石。难怪画坛大家吴冠中先生在参观南阳汉画馆后说:“我简直要跪在汉代先民的面前了。”  相似文献   

15.
以离石为中心的晋西地区是我国汉代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之一,长期以来该地一直没有挖掘出反映当时当地音乐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笔者和山西离石市文物旅游局的刘文进同志一起,对山西省离石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所藏的汉画像石进行梳理,最终发现三块反映汉末官僚车骑出行时奏乐场面的汉画像石。本文对这三块奏乐画像石做了具体的图像分析,以引起更多的学术关注。  相似文献   

16.
郑燕欣 《神州》2011,(7):113-114
任何的历史遗留都是见证或者一部历史文献,汉代画像石的图像无疑就是一部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南阳两汉画像石刻内容丰富,题材繁多,在全国画像石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本文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从汉代画像石入手,试谈中国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郑燕欣 《神州》2011,(14):113-114
任何的历史遗留都是见证或者一部历史文献,汉代画像石的图像无疑就是一部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南阳两汉画像石刻内容丰富,题材繁多,在全国画像石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本文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从汉代画像石入手,试谈中国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是汉代中下层人士的遗存,它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民情,其内容主要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但也有对死后生活的企盼。汉画像石的产生是由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思想观念及因地制宜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的画像石、壁画内容中,人首蛇身形象很多,是一种从外形到内涵都很丰满的艺术题材。关于它的定名,基本为一种意见。即认为那种有性别之分、呈对偶状态的人首蛇身像,是神话中人物伏羲和女娲。山东地区的画像石上对这类形象有“伏羲”榜题,为这种形象的定名提供了可靠依据。伏羲女娲形象在各地汉画像中大量存在,展示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分析其形象特  相似文献   

20.
在对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石墓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几个出土汉画像石的主要地区都存在着再葬汉画像石墓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这一现象未能予以重视,以致引起研究的歧误。本文试从分析徐州的几座汉画像石墓入手,试探再葬汉画像石墓的有关问题,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