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宫博物院藏《书兰亭诗并后序》行书卷,被明清诸多鉴藏名家视作柳公权的代表书迹,但却被当代古书画学者判定为伪作。本文试图从这一明清鉴藏家群体性错判个案入手,分析明清私人鉴藏家的书史观念是如何建构的?他们在当时的鉴藏条件和文化语境下对柳公权书法面貌的认识是否渗入了臆想与重构?探讨众多著名鉴藏家出现群体性错判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故宫博物院藏《书兰亭诗并后序》行书卷,被明清诸多鉴藏名家视作柳公权的代表书迹,但却被当代古书画学者判定为伪作。本文试图从这一明清鉴藏家群体性错判个案入手,分析明清私人鉴藏家的书史观念是如何建构的?他们在当时的鉴藏条件和文化语境下对柳公权书法面貌的认识是否渗入了臆想与重构?探讨众多著名鉴藏家出现群体性错判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依据20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中, 所见青铜伪器、伪铭的典型资料,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依其伪作内涵,对器体、装饰、铭文等伪作的种种表现,以及伪作中相互交叉的各种情况,尤其是对伪作铭文的多种方法和内容的复杂性给予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对伪作铜镜特点,也进行了阐述。文章还从理论上论述了有关青铜器与金文辨伪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如伪作溯源和历代伪作主要特点,辨伪的理念与方法等,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七次印刷本),在明代画家黄姬水"字号"栏中,有"工雅山人"别号。本文结合《续书史会要》、《粤西文集》等文献,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姬水《行书杂诗》卷、《行书唐子西诗》轴上面的款识、印章加以考证?,认为"工雅山人"为"士雅山人"的误读,是一方伪印。由此推断,凡款识或印章是"工雅山人"的作品均为伪作。  相似文献   

5.
王盼 《神州》2013,(5):20-20
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大众媒体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刻板印象时有发生,关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存在主体虚位、符号异化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两个问题,对大众媒体中所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欧宗启 《神州民俗》2007,(11):52-55
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相似文献   

7.
《文献》2020,(4)
正一、书籍史是中国学者"自家的园地""书籍史"亦可以简称"书史",二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大学的文献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中,早就有关于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可以说,在"书籍史"舶来以前,"书史"一名行之已久,至少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8.
著名书画家所创作的佳作,往往有当时或后来的仿伪者用摹、临、仿等手法再造的伪作,有的甚至伪作多件,流传下来便形成书画鉴定中的“双胞”或“多胞”公案。人民美术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王原祁精品集》中即收有两组“双胞”作品,其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古山水图》卷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古山水图》册,其二为上海博物馆藏《仿高克恭山水图》轴和辽宁省博物馆藏《仿高房山山水图》轴。作者对这两组作品的艺术风格、收藏流传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确定了何为王原祁原作,何为伪作。并希望藉此加强对真假对比、鉴定的研究,以厘清画家的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形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现有研究主要涉及目的地形象概念、目的地形象组成要素、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目的地形象测量与营销管理五大方面。在影响因素上鲜有学者从方言的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本文基于符号学理论,利用问卷调查和网络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方言对目的地旅游形象建构的影响,得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是构成旅游地形象的重要因素,而方言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并不能完全表征出目的地形象,而是具有侧重性的,更多的与抽象的形象本体相关。  相似文献   

10.
风景与旅游形象的关系密不可分。风景远不止于山山水水,它同时作为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更是旅行者实现“伟大浪漫”梦想的场域,同样的风景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风景事实上有着一副多变的面孔(形象)。鉴于此,在建构风景形象或确立旅游主题形象时,不仅要根植于东道主文化,还应从“他者”的角度赋予地方更宽广的涵义,以创造和维持“地方神话”——因为在此建构过程中,旅游者也不由自主地参与了东道主文化的共生共建,其自身融入并构成了风景。  相似文献   

11.
在19世纪,溺婴成为西人观照中国的一个重要层面,在此过程中,西人建构出一个负面的中国法律形象。溺婴的隐匿性,让这种建构性鲜明地表现出来。从全球史的视角观之,当时英美国内也存在严重的杀婴问题,这在道德、法律等层面引起西人的焦虑,西人就中国溺婴的发生情况、行为定性和法律规制等方面的建构,都与此有关。由此可见,西人建构负面中国法律形象的动机和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张珩先生遗著《怎样鉴定书画》"辨真假,明是非"一节中谈到:"要认识伪作,还须将它的路分弄清楚。地区性的假货有所谓‘开封货’、‘长沙货’、‘苏州片’等等"。该书并影印了"长沙货"伪作史可法《牡丹辛夷图》一幅。究竟"长沙货"是怎样造作  相似文献   

13.
民国律师界一直努力建构一个不同于讼师的高尚职业形象,但律师的职业特点与角色定位使其难以摆脱讼师的阴影。在1930年上海律师"连环"名誉纠纷中,律师伪证、诈财、诽谤、人格侮辱、互相攻讦等污名行为进一步恶化了这一职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上海律师甚多败类"这一自毁形象的言行刺激了律师界敏感的神经,致使更多的上海律师卷入其中。上海律师公会整肃纪律、重塑律师形象的努力因担心"自暴其短"而没有"壮士断腕",效果极其有限。民国律师界试图自我建构的形象与其真实的公众形象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元明时期的云南游历资料建构了完整的"多重镜像"边地形象,体现着边地认知的推进。"相似镜像"边地形象的形成是游历资料以客观的精神和态度书写边地的结果,反映着边地认知方式的转变和华夏空间的延伸。"相反镜像"边地形象则是游历资料受复杂情景影响和"想象的真实"塑造的产物,渗透着王朝国家边地治理和伦理建构需求。"多重镜像"边地形象及其知识生产,体现了游历资料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意蕴。  相似文献   

15.
张咪 《史学月刊》2023,(7):63-73
美国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基于自己的宗教观念塑造印第安人的形象。随着印白关系的演变,清教徒建构的印第安人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在初遇印第安人、改造印第安人、与印第安人作战这三个不同阶段,清教徒分别建构了“撒旦的仆人”“祈祷的印第安人”“恶魔的化身”三种印第安人形象。这三种形象都是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他者想象”,反映了清教徒自身的处境、焦虑和期待。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恶魔想象,推动了美国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观念的发展,对美国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滇黔毗邻区的花苗群体是苗族的一个支系,清朝汉族士大夫把这一群体建构成一个与华夏有着巨大差异的“蛮夷”形象。民国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强调花苗群体与华夏的“同源”性,是中国民族的一部分。清末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建构的是一个被“拯救”而获得精神自由与新生的花苗群体形象,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民国时期的第一代花苗知识分子,在自我族群形象的建构中,既认识到本族群的不足,又意识到本族群的优势,自我归类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表达出强烈的国家认同情感。滇黔毗邻区花苗群体形象的历史演变与多维呈现,其国家认同情感的逐渐强化,展现了滇黔毗邻区花苗群体伴随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1,(10)
正鉴定佛像的真伪,可以从造型样式、质地、工艺制作等各方面进行,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以外,人们往往忽略了从作品的历史环境来设身处地地想问题,故而使伪作蒙混过关。实际上有些伪作即使不用从外表判断,而是从复原它的历史环境也可判断真伪。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既是西方艺术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亦是西方艺术观念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伴随着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三门艺术从此上升为"自由艺术",艺术家也被塑造为文化精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首先肯定了艺术家的价值并建构了截然不同于手艺人的艺术家形象。15世纪晚期,对艺术家的新认识逐渐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费奇诺的天才观合流。随着费奇诺天才观的传播,"天才谱系"从圣徒、哲学家和诗人扩展到艺术家,丢勒、米开朗基罗和瓦萨里以不同方式传播并促进了天才艺术家形象的建构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手艺人到天才的形象建构成为浪漫主义时代滥觞的天才艺术家形象塑造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三国史记》为高丽王朝金富轼修撰的朝鲜半岛第一部官修正史,在东北亚古代史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编纂虽受中国正史体例的影响,但书中未设后妃、列女传记,女性记事多附于男性记事。按照女性的活动场域,其家庭领域形象为母亲、妻子、女儿,社会公共领域形象为女王、女性巫者、参与政治活动的女性等。金富轼对于女性形象的选取塑造,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建构,围绕着男性叙事展开,在女子为祸书写意识的指导下,强调女性家庭领域内的作用,对社会领域内的女性活动仅为客观陈述,由此建构起男权社会主导下的性别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20.
张寞轩 《神州》2013,(24):231-231
在新中国美术史初期,在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时,工农兵形象是极为重要的题材创作组成内容。在当代“文艺服务于工农兵”这一文艺思想的驱动下,随着国家建设题材不断兴起,工人美术形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初期主要工人美术形象是钢铁工人和煤矿工人。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及石油产业的不断发展,石油工人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很大提高,而石油工人这一形象也成为了工人美术形象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引发了以石油工人形象为基本题材的创作热潮。本文通过实例对这一创造热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工人美术作品失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