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嘉雯 《收藏家》2022,(11):67-70
距今约四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以瑰丽绚烂的彩陶闻名于世,其朴实大方的图案、色彩斑斓的线条赋予了彩陶灵魂。在众多的纹饰图样中,行云流水的漩涡纹引人注目,古人通过对点、线、面的设计构图,增强了线条的流动感,使图案画面产生了动态的视觉效果,体现了这一时期漩涡纹的造型特点及文化风貌。一、漩涡纹饰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王嘉雯 《收藏家》2022,(5):51-56
<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以绚烂多姿的彩陶最具代表,其纹饰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两大类。其中,动物纹饰颇受欢迎,不仅因为图案形象取材于现实,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是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宗教信仰、精神追求和文化观念。特别是彩陶纹饰中的蛙纹,造型多样,文化蕴意深厚。一、蛙纹的产生蛙纹是彩陶上一种常见的纹饰,早期的蛙纹饰较为写实,像儿童的简笔画,比较稚拙,它的形象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蛙。蛙是一种两栖动物,常出现在有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阳 《丝绸之路》2009,(24):13-15
本文从马家窑彩陶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主要从彩陶艺术中纹饰的抽象表达以及和谐应用方面论述了彩陶纹饰的艺术性,证明了马家窑文化在不影响彩陶实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使造型趋于美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4.
圆圈纹是甘青地区彩陶纹饰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不仅绘制精美,而且蕴含着浓郁的原始崇拜信息.通过对甘青彩陶文化的内涵、圆圈纹自身的特点以及圆圈纹与相关纹饰之关系的剖析,推定圆圈纹是对太阳形状的模拟,是太阳崇拜的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5.
唐延青 《丝绸之路》2010,(10):27-29
马家窑文化不同类型时期彩陶几何纹纹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演变、发展脉络,本文主要探讨了几何纹纹饰风格的发展趋向和规律,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技术因素,以期对我国史前先民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6.
7.
中国陶瓷艺术的源头是彩陶,彩陶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彩陶艺术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并融合了创作者的生活经验,通过对原有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创造出实用、美观的造型和自然朴实的装饰纹样。本文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的器型、纹饰的研究,从深层次解析了马家窑彩陶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8.
马晓燕 《神州》2013,(4):40-40
作为原始彩陶的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鲜明文化特征。本文以马家窑、边家林、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从图案纹饰、彩绘技艺等方面论述了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  相似文献   

9.
贾建威 《收藏家》2011,(8):57-64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经过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一直到沙井文化,经历了十二个文化类型、五千多年的延续发展,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顶峰,是中国原始艺术中最绚丽多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面,进而探讨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启荣 《中国土族》2010,(Z1):21-22
1973年,为配合青海省储物仓库的修建,青海省文物处考古队在大通县上孙家寨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有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和汉、晋等不同时期的墓葬,约有一千多座,其中有一座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5100年~4700年)马家窑型墓葬出土的彩陶残片纹饰颇为奇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临夏州博物馆馆藏新石器时代彩陶丰富,文章选取与动物相关的彩陶数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陶罐表面施以动物纹样,另一种是直接用捏塑法捏制成各种可爱的动物形状。通过对这些彩陶纹样的诠释,更深入地了解彩陶文化所代表的临夏先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马克 《丝绸之路》2010,(22):38-39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原始时代是我国美术和文化的起源与萌芽时期,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陶器在实用性基础上发展了自然美的造型和装饰,陶器的发明当以彩陶的艺术性最高。彩陶与氏族图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先后出土的众多彩陶器物不但充分表现了先祖对图腾的崇拜与敬仰,而且蕴涵着图腾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文旨在研究原始彩陶中的图腾文化及其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霍晓彤  景博文 《文博》2020,(4):90-96
为细化彩陶黑彩的颜色表征,探究黑彩色度与成分的规律,本研究选取半坡类型与马家窑类型若干黑彩陶片进行科学分析。通过显微观察、色度检测、X-射线荧光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手段,发现显微形貌与色度值能够较好地表征黑彩颜色;两类黑彩样品的化学组分与矿物成分较为相似,主要显色元素为Fe与Mn,主要显色物质为磁铁矿为主的铁氧化矿物与锰铁氧化物矿物;两类黑彩样品的色度存在明显差异,初步判断与Mn含量具有一定关系。研究结果为彩陶黑彩的表征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炜林 《文博》2020,(3):26-36
5000多年前,兴盛于渭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标识,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大区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庙底沟文化统一而规范的花卉纹彩陶在这些区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传播,标志着这些文化先民对庙底沟文化人文观念和精神信仰的认同。伴随着这种传播,不同文化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在不断碰撞、融合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也勾勒出了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的雏形。庙底沟先民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和疆域上的扩展及寓礼意于彩陶,器以藏礼的特征,为其后以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武家璧 《文博》2020,(3):37-47
半坡彩陶盆纹饰由口沿纹饰和盆内主体纹饰构成一种天象图式。口沿画"四正四维"宇宙图式,四维"个"字纹与文献相符,四羊纹表示日出入四隅,人面纹源自"二子"相争的故事,演绎为"参商"不相见的星象。参星和商星在春分和秋分点附近,是日月宿舍,两舍中间是冬至点。当二分点位于地平时,冬至点下中天。因此夜半斗柄指东,商星出东方、参星入西方,就是岁首冬至。这是仰韶时代观象授时历历元的特征,西汉《太初历》曾以此历元为"上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彩陶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内容丰富、谱系繁杂。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我国第一批彩陶,随即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彩陶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彩陶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从仿生学的角度对彩陶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刘铮 《文博》2013,(2):31-34
宗日彩陶“二人抬物”纹以圆形物体来表示取水的容器;两个人物曲背弓腰、传递水器,体现了先民共同劳动、互相帮助的朴素的道德观念,再现了宗日先民取水归来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20.
裴蕾 《丝绸之路》2009,(14):14-16
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中,存在着大量的圆圈内填“十”、“卐”、“×”等符号为主题的纹饰图案.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太阳的崇拜信仰。本文旨在探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