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业博物馆从洛阳征集了15件彩绘陶俑及墓志一合,墓志显示墓主人为康子相,墓志为初唐著名宰相许敬宗所撰。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这批彩绘陶俑,认为它们的年代应为盛唐时期即715年左右,和墓志显示的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简讯六则     
《收藏家》2006,(3):86-86
江西明代藩王墓文物在南京展出近日,一批出土于江西的明代藩王陵墓文物在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展出。江西境内先后共发掘过十余座宁王系统、淮王系统和益王系统的藩王王妃陵墓,出土文物的丰富和精美程度在已发掘的明代亲王陵墓中首屈一指。展品中出土于益王朱厚烨墓的仪仗陶俑,体形更大,制作更为精细,很多陶俑身上仍保留着红黑的彩绘颜色。本次展出的皇族佩戴的金冠、金簪等文物,堪称是国宝中的国宝。小金冠,用细如头发的金丝编缀而成,上面镶嵌了数十颗珠翠宝石,两侧插有束发用的金簪。楼阁式金发簪仅一二寸见方,明代的工匠竟用金丝做出了亭台楼…  相似文献   

3.
朱学文 《文博》2000,(1):77-80
1999年,秦俑二号坑清理发掘出土几尊彩绘颜色保存较好的跪射俑,引起世人的注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明珠。 秦涌二号坑彩绘涌的发掘清理目前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驽兵军阵。从发掘现状来看,彩绘陶俑的颜料结构与分布不尽相同。首先,陶俑的彩绘涂层在结构上很不统一,大部分先是在陶俑上涂一层生漆,在生漆上再彩绘一层颜料,也有一小部分彩绘两层颜料,还有的陶俑某些部位只涂一层或两层生漆而不彩绘的。其次,陶涌的彩绘颜色也多姿多彩。发髻及发带上主要为赭石色或朱砂红,面部为粉红色,领部为粉绿色、紫色或粉白色。甲片为…  相似文献   

4.
王瑞霞  周麟麟 《文博》2009,(6):371-386
近十几年来,青州陆续有龙兴寺佛教造像和香山汉墓彩绘陶俑出土。这些文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彩绘保存较好,且数量很大。通过对山东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彩绘文物的色彩、纹饰等的统计,让我们对山东的彩绘陶质和石质文物的艺术特色有一个综合认识。陶质彩绘文物自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经历了由实用器到明器的转变,到两汉时期发展到高峰,中国雕塑的最大特色之一塑、绘结合成熟了,对其后的雕塑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以后,彩绘陶质明器渐渐走向衰落。目前彩绘石质文物在山东最早见于汉代画像石,在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上得到极大发展。继承了汉代陶俑塑、绘结合的雕塑形式,将外来的宗教艺术中国化了,其细腻的刻画,对形体比例的准且把握,使中国的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5.
汉阳陵博物馆藏陶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宁 《文博》2009,(2):70-75
汉阳陵博物馆馆藏陶俑无论从陪葬级别、制作工艺、种类和数量都是其他博物馆无法比拟的,本文就汉阳陵馆藏陶俑种类、艺术特点、功能方面加以考证和综合概述。  相似文献   

6.
香山汉墓和杨家湾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艳 《文博》2010,(6):82-85
香山汉墓位于山东省青州市,杨家湾汉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都属于西汉中前期墓葬,分别出土了大量的陶质彩绘人物俑和动物俑。本文通过对香山汉墓和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陶人物俑、陶马和骑马俑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来说明西汉基本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彩绘陶俑制作工艺的特点和差别。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汉代彩绘工艺、彩绘颜料等方面的数据库,为跨地域横向对比研究及彩俑的中长期保护和博物馆展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MINLTA CR-300色度仪、X—Rite Spectrodensitometer密度仪、XTL系列显微镜分析方法,对汉代陶俑彩绘6种颜料层61个样品的色度数据和5件陶俑残片颜料密度值的分布范围和表面显微结构信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在大量色度数据的收集分析基础上,构建球体色度容差评估模型。球体色度容差评估结果表明,黑色样品保存较为完好,橙红色色度腐蚀现象严重,橙红色陶俑样品较其他样品分布均匀。颜料密度分析表明,橙红色陶俑腿残片保存状况相对较好,表面的颜料层较均匀且致密。显微分析发现,5%B72乙醇体系对表面颜料加固中,B72加固剂的分散性好,颜料表面无明显变化,在陶俑彩绘颜料保护过程中,B72-乙醇体系是可以选择的。  相似文献   

8.
河南焦作金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物》1979,(8)
1973年10月,在焦作市郊区发现了几座金墓;王封公社王庄的金代画像石墓,西冯封村和老万庄的仿木结构彩色壁画砖室墓,新李封村出土彩绘陶俑的金墓(图一)。河南省博物馆、新乡地区文化局、焦作市博物馆对这几座金墓进行了发掘清理。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秦俑坑土壤中遗留彩绘层的揭取和复位方法何帆秦俑坑的陶俑原来都有彩绘,但出土时陶俑大部分彩绘脱落.只有个别俑体残存颜色较多。针对这个现象,很多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本上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历史原因和自然机理。但从实际考虑,考古发掘伴随的...  相似文献   

10.
陈驰 《福建文博》2022,(2):93-96
德化窑是中国名窑之一,其明代的瓷塑人物,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巅峰,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本文通过对明代瓷塑名家陈伟作品的赏析,并与同时代的何朝宗名作进行比较,阐明其共同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汉代的化博大精深,汉代的服饰又是多样化和民族化,在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服饰,我们在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时都离不开实物资料。因汉代的服饰保留下的并不多,人们只能从画像砖中的人物图案以及陶俑中的装塑中看到汉代人的服饰。成都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汉代画像砖、陶俑物,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居成都市区县级博物之冠。这些汉代画像砖、陶俑题材广泛,具有地方特色,是研究汉代地方服饰、装饰的重要的史料。从这些物中使我们看到了四川地区汉代民间艺人、劳动以及其人的装束特征,从而使我们在研究汉代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对馆藏的一部分汉代画像砖中的人物和陶俑的造型、服饰装饰等问题,浅谈汉代四川民间服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分析与修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深圳博物馆藏唐代彩绘人物俑颜料的矿物成分,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这批俑的颜料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红色颜料为铅丹、朱砂;黑色颜料为无定形碳黑;白色颜料为铅白和高岭土等.同时,将其与陕西省内相关地区的彩绘陶俑或壁画颜料进行了对比,得知其所使用的颜料与后者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针对这批人物俑的保存现状,遵循最小干预等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对其实施了表面附着物清理、拼对、粘接、修复补全等保护修复技术措施,使其恢复了原有面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曰训同志著文介绍,1990年7月,该所在章丘女郎山战国早期大墓墓圹二层台上的1号陪葬坑内,发现一组彩绘乐舞陶俑,由26件人物俑、5种乐器及8只祥鸟组成。人物俑包括歌舞俑、演奏俑、观赏俑等不同种类。姿态有坐有立,身高7.6~8.8厘米,系泥质黑陶捏塑而成,表面保留着鲜艳的彩绘服饰。这组彩绘乐舞陶俑,以保存完整、组合有序、造型生动、风格写实而引人注目,为迄今发现东周陶塑作品之佼佼者,观赏之后,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4.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俐  徐飞  范陶峰  陈步荣 《文博》2009,(6):125-135
为对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彩绘陶俑进行保护,我们对陶俑本体进行了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陶俑表面进行微观形貌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化学成分;通过岩相分析,并结合XRD分析、热重和差示热分析(TG-DSC)从而推测陶俑的烧成温度;电子能谱仪(EDS)对彩绘表面颜料的进行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7种化学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对外观、颜色光泽度变化、固化物形成期、防水接触角、吸湿等温线、吸水率、抗压强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同时,还进行了紫外光耐老化试验。试验表明,氟橡胶不仅有较好的渗透率和膜层外观及相对较强的抗压能力的优点,而且还有较好的耐老化性能。经过对狮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绘陶俑利用氟橡胶进行保护后10多年的观察,陶俑的表面色泽、防水与接触角、颜料表面的固结强度等状态保持良好。因此,在保护彩绘陶俑方面,氟橡胶是值得考虑的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5.
Felix Horn 《文博》2009,(6):26-35
利用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的数据计算,计算机可以制造出虚拟三维形象,便于展示与交流。至今为止,秦俑坑中出土的大多数陶俑的彩绘留存不多甚至没有。色。大部分原始彩绘均已脱落,只有极少部分彩绘保留至今。本文以虚拟三维模型重构了秦俑原始彩绘,显示了其功能与意义。俑(T21G18-03)是这次工作的对象。陶俑主要显现出灰暗的陶一尊将军俑(T9:1)和一尊跪射陶俑出土时彩绘的纪录档案是重构工作的出发点。通过三维扫描仪将陶俑表面形状进行数据记录,这是重构工作的基础。然后通过数码照片记录彩绘现状,并将这些照片进行三维机理处理。采用三维绘制软件进行重建和摹绘工作。数据模型过程可以模拟和大多数彩绘和表面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几件典型陶俑,将秦俑的原始状态展示给大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多彩的秦俑军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6.
2001年5月至7月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配合西安市绕城高速南线工程建设,对西安市雁塔区曲江池乡马腾空村西南的汉唐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汉代墓葬14座,唐代墓葬20余座,出土金质、玉质、陶质、石质、木质文物400余件。其中,彩绘陶俑做工细致,造型生动,个性突出。服饰、发式逼真形象,时代特征明显,特别是颇具特色的发式造型尤为少见,为汉唐社会风俗、服装风格、发式艺术、陶俑制作工艺、丧葬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兹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7.
利用色度仪、反射密度计和显微分析技术,对汉代陶俑彩绘颜料进行了综合研究。测定了各种颜料层的色度、密度和颜料表相的显微结构信息,获得各种颜料的色度分布范围,表征出彩绘颜料层的密度和风化状况,关联分析了颜料密度与颜料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球体色度容差评估模型,为颜料层表面的色泽评价提供定量化评价,为陶俑彩绘颜料保存时间尺度的评估提供分析数据,为陶俑彩绘的科学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19,(5)
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的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服饰华丽,造型精致生动,从乐器、舞蹈、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乐舞伎陶俑的乐器组合、服饰造型,结合唐宋时期相关音乐考古、文献材料,梳理了乐舞伎彩绘陶俑的性质及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9.
焦作中站区元代靳德茂墓道出土陶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5月,焦作市中站区一座墓的墓道内清理出珍贵文物83件,其中3件为元代瓷罐,80件为彩绘陶车马及人物俑。通过墓志可知为元代怀孟路总管靳德茂之墓。这批彩绘陶俑是目前我国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元代出行方阵,为研究元代历史、文化、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在秦俑彩绘的保护当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值得研究解决,即出土时残留于陶俑身上的少量颜色,尽管都进行了加固处理,然而到陶俑修复好时能够保留下来的却极少见。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取那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能够避免秦俑彩绘的脱落?为此,这们在对三号坑陶俑彩绘的保护当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基本原因,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成功地保护了一些陶俑身上的颜色,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