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因素的分析,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认为中原文化自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时对南方大力扩张,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发展到顶峰,在殷墟文化一期阶段后退缩。作者提出,中原力量的南进与中原青铜器铸造量在峰值上完全不一致,为众多学者所强调的商人南进掠铜论的观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和钻孔孢粉资料等,对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战国初期,该地气候温暖湿润;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武帝后期,气温下降,气候温凉,极端寒冷事件不断出现;约从公元前100年始,气温明显回升,至公元初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复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公元之初的新莽政权时期,气候经历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降温过程大致持续到东汉明帝时期;之后至东汉中后期,气候暖湿,尤其是冬季气温相对较高;东汉后期,气候再度出现了幅度不大的波动,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降温的开始。此间气候虽屡有起伏,但总体而言,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仍以暖湿为主,气温略高于今,或与现今差别不大。在干湿状况方面,具有干湿相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地区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商一、二期时商文化在长江中游直接分布或间接影响着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早商三期至殷墟一期是商文化趋于消退、土著文化逐渐兴起的文化整合阶段;殷墟二期至周初,这一时期长江中游区域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具有地域特征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地区商时期铜器窖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铜器窖藏进行分析,指出商周时期长江中游地区铜器窖藏具有收藏性质,窖藏铜器的主人是荆楚民族。  相似文献   

5.
赵春青 《江汉考古》2004,1(3):56-62,96
本文从城址及其所处聚落群变迁的角度对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城址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率先出现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出现城址群,而黄河中游始有单个城的出现;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长江中游出现中心城址与非中心城址的差别而黄河中游城址群始涌现,到了青铜时代早期,长江中游的城址衰落,而黄河中游都城兴起。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范围西起贺兰山,东至大马群山,北始阴山,南至明长城.行政区划包括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南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地理单元包括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蛮汗山区、丰镇丘陵、和林格尔丘陵、清水河丘陵山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相关遗存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的原始宗教具有较为完整的发展谱系,呈现出宗教活动规模逐渐扩大、地域范围逐渐拓展、宗教信仰逐渐深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可把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的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据考古资料发现,陶器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陶器的发明与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定居生活更加稳定,标志着人类从以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陶瓷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彩陶,即陶器绘画。这些精美的陶器是新石器时期遗留下的重要的文化遗产,陶器绘画反映了原始居民的日常生活、经济生活、宗教文明以及图腾文化等。根据其绘画纹饰、地区等因素的不同,对后世研究新石器时期的经济文化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我国的绘画艺术史研究、陶器历史研究都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对新石器时期陶器绘画的分布地区、工艺条件、艺术表现、文化内涵寓意以及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提出对新石器时期陶器绘画艺术的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商时期青铜器上的虎纹以长江中游地区为多。引起了学们的广泛关注,一系列章对这一地区的虎纹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看法。本对赣江流域和湘江流域的虎纹进行综合介绍,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陶器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技术已十分成熟,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对于汉代的陶器和陶窑,已有研究者进行了专门研究,发表过卓有见地的文章及专著[1],但鲜有对战国、秦汉之际陶窑进行专门的讨论。战国、秦汉之际的陶器生产在我国陶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史前古城与稻作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长江中游史前古城的地理环境及古城与稻作农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史前刻划符号在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中,内容和造型丰富,研究较少。刻划符号的发明和使用传递了史前人民的信息,对于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盛家院遗址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金土社区。2018年4~6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对盛家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一批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周时期的陶窑,为我们深入研究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时期陶器烧制方法与技术等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言之市镇 ,是指明清时期介于县城与村落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业实体。本文所讨论的长江中游 ,是指明清时期的湖北、湖南及江西三个区域。明清时期 ,长江中游市镇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此同时 ,亦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的管理机制由三部分构成 :官方进驻机构及文武要员、兵士 ,乡村基层组织 ,介于官商之间的牙行及牙人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游地区古为“蛮荒之地”,但自汉末三国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衰退,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中游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这一地区迅速得到开发,到六朝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已有了显著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均有了长足的进步。长江中游的矿冶、造船、纺织、制茶、制瓷等手工业在全国同样享有盛名。瓷器生产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部门,它的兴衰可以从侧面反映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中出土了越来越多的瓷器,并发…  相似文献   

17.
郭立新 《江汉考古》2004,(3):69-74,55
本文系统回顾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时空重建过程中的各种探索与争鸣,并对如何处理考古学文化交集现象,以及如何对考古学文化与类型进行界定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驽 《江汉考古》2004,(1):52-58
本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化置于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总体背景下,侧重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普用的巫物陶偶,高一级的灵物玉雕人首和动物,列举实证,以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若干较显的成就和特色鲜明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王勇 《陇右文博》2002,(1):18-21
底瓶是汲水器物,形制特点是长体,小口,尖底,有的附有双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尖底瓶在西安半坡遗址中首次被发现,此后,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西王村,甘肃秦安大地湾等仰韶化诸遗址中均有出土。另外,属晚期仰韶化的庄浪县阳川乡曹家原遗址,属马家窑化的陇西县吕家坪遗址,以及豫西的早期龙山化(庙底沟二期)中也都出有尖底瓶。  相似文献   

20.
猪是人类早期驯化的主要动物之一,也是私有制出现后私有财产的主要标志。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分析了新石器时期中国家猪的起源、驯养及其分布情况,认为家猪起源于野猪,不同地区的野猪驯养是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的,其分布几乎遍及全国,证明以养猪为代表的中国原始畜牧业是和原始农业同时起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