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东晋越窑鸡首壶相关出土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并实地考察了江浙两地的多家博物馆馆藏,从鸡首壶鸡首的造型艺术角度进行归纳与总结,整理出包括影响东晋越窑鸡首壶鸡首造型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造型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审美特征,得出东晋越窑鸡首壶作为当时的典型器物,其造型集中体现了时代审美对于器物的影响,而鸡首作为鸡首壶身上独具特色的部分,更是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2.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一般认为鸡冠壶--这一契丹民族特色器物是实用的,但鸡冠壶演化自皮囊,丧失了皮囊柔软贴身的属性,不适合游牧民族器物的特性,总体而言是不实用的.相反,它更多地担负了精神、情感、艺术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辽瓷考古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对辽瓷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纵观近百年来的辽瓷研究成果,鸡冠壶研究较为成熟,学者们依据鸡冠壶的穿孔数量、腹部形状、提梁与管状口之间的距离、圈足、仿皮条凸棱装饰等探讨了鸡冠壶的分型分式、演变序列、功能用途等问题,鸡冠壶的发展演变序列不仅是辽瓷编年分期的重要线索,也是辽墓分期断代的参考点。此外,辽三彩、辽瓷分期、窑址及区域问题、“输入瓷器”等研究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21世纪以后,工艺美术学、设计学、美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的参与,拓宽了辽瓷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李金 《东方收藏》2023,(1):15-17
“中山三器”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三件代表性青铜器,分别为中山王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妾次圆壶。“中山三器”的器型构造独具艺术特征,既带有中原审美的特点,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民族融合之特征。其上的长篇铭文,承载了中原的儒学思想与天道观念。“中山三器”的器物特征及其所刻铭文反映了鲜虞白狄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产生的同化,代表了北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堪称我国青铜器珍宝。  相似文献   

6.
刘士刚 《收藏家》2013,(4):69-70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现已与天津历史博物馆合并,现称天津博物馆),1960年和1974年两度到宜兴紫砂工艺工厂购买紫砂名家作品,如朱可心《常青壶》、蒋蓉《紫砂果品》、吴纯耿《松树壶》、吕尧臣《紫砂银葵茶具》、何道洪《梅椿壶》等,现将这些作品简介如下:1.朱可心《常青壶》。朱可心(1904—1986年)宜兴蜀山人,原名凯长,后更名可  相似文献   

7.
左骏 《东南文化》2016,(6):84-94
玉贯耳壶是元代范文虎墓中出土的精美玉器之一,自公布以来备受关注。该贯耳壶不但质料上乘、工艺精湛,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与同墓出土的玉素面带具、玉虎钮花押等一起,成为已往研究元代玉作的标准器具。同墓中的相关文物不仅说明墓主范文虎入元后曾进入国家高层核心官僚体系,并且从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了范氏个人的艺术品味。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证明玉壶的准确命名应该是"玉贯耳壶";同时结合范氏特殊的身份,可以认为这件玉贯耳壶是宋末元初江南地区玉作高手的一件杰出作品,功用则是盛放香料。当时文人官僚普遍有追随"文雅好古"的风尚,并从"仿古、摹古"到"习古",由此也揭示出宋代到元代仿古玉容器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明志 《东方收藏》2022,(4):114-116
寿山石雕刻技艺作为国家非遗,历经1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形成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气质。本文所说的石壶雕刻艺术,是指选取各类软性石材并运用寿山石雕刻技艺制作而成的石壶,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也可以视为一种“跨界”艺术。  相似文献   

9.
人形柱陶楼定名与年代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中原文物》2001,(5):73-77
人形柱陶楼是极为奇特的汉代建筑明器.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造型特征、装饰艺术、使用功能等方面着手,对其定名、年代及墓主身份作了进一步探讨与推测.  相似文献   

10.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11.
青铜鹰首提梁壶出现于战国早期,但传世的一件铜壶(何壶)却铸有西周早期铭文。本文通过与该壶形制相类的铜壶以及铸有相同铭文的尊、卣相关特征的综合考察,推测这件被诸多著录书辑录的鹰首提梁壶很可能是一件作伪之器。  相似文献   

12.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13.
谈赵孟庎壶与黄池之会谢尧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赵孟壶(一对)是纪年比较明确的标准器,所载铭文与黄池之会密切相关,甚为重要。传出河南辉县,诸家有所研究 ̄①,但认识不同,主要有两种。唐兰等认为它当名赵孟壶,陈梦家等认为当名禺邢王壶。分歧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14.
匏壶是商周时期铜壶中的重要类型,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湖北等地都有发现。本文通过对目前所见该类型壶的梳理,对其形制、纹饰的演变、地域特点、功能用途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昌平  汪涛 《文物》2015,(3):45-47,2,97,98
<正>陈侯壶是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封二∶1、2),早年著录于古董商卢芹斋1924年出版的图录~([1]),并为《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所引用~([2]),其后再无新的信息出现。2012年9月,陈侯壶重现于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3]。拍卖展览中可以近距离检视此壶,因此观察到此壶的一些重要的形制特征,现介绍如下。根据卢芹斋图录,陈侯壶高46.5、口径22、腹围110厘米。此壶器盖已失,但器体在视觉上仍然高大、厚重,这缘于壶的体量较大、器壁较厚,同时壶的圆体较粗,使长颈及扁垂的腹部具有较强的横向张力。壶颈侧设一对兽首衔环耳,颈部到圈足饰五周龙纹构成的蟠螭纹。  相似文献   

16.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17.
赵月汀 《收藏家》2010,(3):95-96
除了以上两大体系的瓷壶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鲁山窑和长沙窑的壶。鲁山窑在北方地区以烧制黑釉泛蓝斑、白斑瓷器而闻名遐迩,为后来烧制多窑瓷奠定了基础。如唐代鲁山窑黑釉蓝斑壶(图1)。此壶除露胎处外,先施黑釉,色黑如漆,再施蓝、白色等颜料,入窑烧制时,釉料熔融流动,泛出云霞般彩斑,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4,(10):93-93
<正>纯正紫砂窑变应视为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使复制性J艮强的紫对?壶变得不可复制,同时增强作品的生命力。紫砂窑变与钓釉窑变所不同的是,紫砂是裸烧艺术,单一的砂料与火的变化,并且所出现的效果千变万化。"紫砂窑变壶"与钧窑之窑变颜色或呈弥漫状或显聚成形,所不同的是,它不仅有着梦幻截:色  相似文献   

19.
王芬 《东方收藏》2023,(5):121-123
2022年,郎溪县旺村在实施污水管道整村推进工程挖设管道时发现一座土坑墓,郎溪县文物管理所随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随葬品的器类主要有鼎、壶、罐、灶、金饼等,为研究汉代时期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多嘴壶是一种以多嘴或多角为主要装饰特征的明器。福建地区墓葬中使用多嘴壶随葬始于唐、盛于宋、没于元。目前福建地区出土的多嘴壶以闽北和闽西地区居多,闽东地区次之,闽南地区较少。从器身、分层、嘴(角)的形制等特征可将其分为唐、宋两个时期。它的器身由宝塔形、蚕蛹形、橄榄形等向罐形发展;分层由明显向不明显仅用浅弦纹分隔或不分层发展;嘴的数量多为五的倍数,且多有开孔,并由长嘴向短嘴再到乳突状嘴发展。多嘴壶独特的造型蕴含了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的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