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兴 《民族译丛》2002,(6):37-44
文章认为,僧泰冲突是斯里兰卡建国初大僧伽罗主义和从事民族分裂活动、恐怖活动的“猛虎”组织双方发挥消极作用的产物;僧泰双方签订永久和平协定和“猛虎”组织从公认的恐怖主义组织到斯政府承认其为合法性组织,既是僧泰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也是斯政府军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准备实施自治政策、国际反恐潮流和印度政府把“猛虎”组织视为恐怖主义组织而不再支持等因素合力的结果;采取某种特殊的联邦制是斯政府解决僧泰冲突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医疗纠纷”愈演愈烈,以致“杀医伤医”事件频发。上月2S日,浙江温岭一位患者刺杀医护人员,造成一死两伤。去年哈医大的“杀医事件”造成一死三重伤。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家医院,在一年之内没有遭遇过激烈的冲突。这是十分不正常的现象。但是,每一次同样的事件引起同样的讨论之后。同样的事件又继续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时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新、吴江、江阴等  相似文献   

4.
离开家乡才可能批评家乡,表明基层官员的权威正在绝对化  相似文献   

5.
1633—1642年间因中国祭祀礼仪而在来华传教士和罗马教会中引起的礼仪之争始终伴随着各个团体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并不因有无礼仪之争而存亡,但它们却深刻影响礼仪之争的形势并成为礼仪之争难以剥离的成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罗马的判决经常被一个团体当然地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康熙谕旨也曾被耶稣会士奉为最有公信力的证据,而当礼仪之争发展到康熙皇帝与教廷使节直接对峙时,即使所有在华传教士停止冲突,争执也无法平息甚至越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6.
记得去年NBA选秀期间,美国头号体育杂志“体育画报”(SportsIllustrated)封面刊出巨幅姚明照片。只见他横眉冷对,两臂伸展,双掌各拈一只细若鸡卵的篮球,号其曰“下一个巨无霸”(NextBigThing)。也不知是哪位智者(99%的机会是一位根本不懂中国历史的美国人),首先用“明王朝”(MingDynasty)来称呼姚明。姚明果然不负众望,首个赛季业绩喜人,并成为历史上第二位打入当年全美明星赛首发阵容的新秀。今年开赛以来,姚风仍劲。根据目前2004年度NBA全明星赛投票记录,姚明坐上了NBA西部中锋第一把交椅。其实,姚明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在美国初建“…  相似文献   

7.
媒体知情权是指公民通过媒体了解知道公共事务,特别是有关国家政务信息,以及与自己利益和兴趣有关的各类社会信息的权利。公民隐私权是指公民对以自己纯个人的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身权利。媒体的知情权与公民的隐私权具有天然的抗争性,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既保护好媒体的知情权,又不伤害公民的隐私权,成为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和合”文化源于中国,并在古代传到东亚。“和合”文化特指中国文化中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等道德思想,一直是东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和建设东亚和谐文化的准则。而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设想当今世界的冲突是由文明的不同而引起的。但是历史证明,国际关系的冲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文化冲突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领土欲望和经济扩张等原因引起的。在21世纪,为了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应该发扬“和合”文化的精神,而摈弃冷战后喧嚣一时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儒家是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经典成为判定是非的标准,也就是引经决事,特别是在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作为判案的依据,就是后世所谓的《春秋》决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春秋公羊传》的部分判例却不符合逻辑。  相似文献   

10.
“联省自治”是陈炯明的重要政治主张,也是陈炯明背弃孙中山的思想渊源。本文试对陈炯明的这一主张及其与孙中山的关系作初步分析。 1920年,陈炯明率粤军回师广东。在褚辅成、汪精卫等人协助下,经过长期酝酿、精心筹划,1922年5月,陈炯明发表了《联  相似文献   

11.
晚明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尤其在思想上探求真知的科学思想逐渐兴起,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与中国知识阶层的传统观念产生了直接的正面冲突,清初关于改订历法的论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在这一论争中守旧派以捍卫"礼法圣教"为借口制造了中国天文历算史上少有的酷烈冤狱。虽然康熙平反冤狱,可保守派却依然占据着道德上的制高点,知识精英没有能够真正冲破礼教的桎梏,最终中西文化上的尖锐冲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有益文明成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国际政治学界引起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中国学者对它的评论大多局限于政策性的评价与立场性的批判。本文认为,“文明冲突”论对于如何看待冷战后全球政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范式。本文试图从学理上与政治思想上对“文明冲突”范式的理论假设前提、该范式的内涵界定以及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做出客观评析。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藏北无人区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全面恢复状态,无数的生命在这里顽强而蓬勃地繁育、成长,羌塘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品种已达1000多种。政府"买单"来解决动物‘肇事'事件  相似文献   

14.
15.
在明清战争史的诸多战役中,发生在天聪三年十月至天聪四年五月的一场战役(史称己巳之役),以往的研究均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从军事角度观察,其重要性可能并不突出,但从文化角度予以审视,此役却有极其深刻之内涵。笔者认为,己巳之役重要性,并不在于满、明之间军事冲突的胜败得失,而是此役诸多事件,反映出满洲贵族内部,以皇太极为首的新贵族与传统和保守的旧贵族之间,在战争理念上的碰撞和冲突,终使己巳之役成为满洲社会新、旧战争理念之分水岭和转折点,并对入关前后的满洲贵族整体之文化嬗变,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821年,美国艾米丽号商船上的水手德兰诺瓦因涉嫌砸死船妇郭梁氏,被广州官方判处绞刑,引发中美两国之间第一次严重的冲突,史称“德兰诺瓦事件”。此事在当时就曾引起争议,并成为列强干涉中国司法独立的借口。中外学者对此事的表述与评析呈现出针锋相对的差异性,争论了近二百年。  相似文献   

17.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发表他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①亨廷顿本人亦在《外交》季刊冬季号再发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后冷战世界的范式》一文进一步作出申辩。国内不少学者对亨氏的所谓文明冲突论也发表了严肃的评论。②1996年亨廷顿又在《外交》季刊冬季号上发表一篇题为《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适用的》的新论文,③对他的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作了部分修改,但仍坚持其基调。看来对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的讨论,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笔者同意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即亨氏的文明冲突论的结论有失偏颇,且有为美国当权者谋划称霸世界策略之嫌,但亦感到亨氏对文明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在学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在现实国际关系中,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重大潜在影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理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以及他最近观点的发展,进而就文明对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北非穆斯林大规模移民到法国以来,法国政府坚持以“共和模式”为标志的移民政策,促使穆斯林移民完全融入法国社会。然而,由于经常与穆斯林移民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习俗“纠缠不休”,“共和模式”成为穆斯林移民融入法国社会的“瓶颈”;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对穆斯林移民及其后代的歧视与偏见,使得“共和模式”面临破产的境地。在新的形势下,法国的“共和模式”和穆斯林移民政策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在二战以后频繁的族际冲突中,一族男性集体地对另一族女性进行性侵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殊的族际性暴力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它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男权性别歧视混合交织的产物,其目的是要摧毁敌对方男性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自尊。对异族妇女的强奸也常被用作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或种族灭绝的手段,通过操控或毁灭对方民族妇女的性和生育行为来征服这个民族。在这种民族主义非理性化的场景下,女性的身体和形象作为民族的象征而承受着敌对双方男性群体的双重压制。  相似文献   

20.
1930年驻锡金政治专员威尔入藏"访问",是英国政府扭转西藏内向政策、制造康藏冲突的重大举措。自1924年藏军总司令擦绒发动未遂政变后,西藏对英态度冷淡,康藏局势平静,英国政府派遣威尔入藏。在"访问"中,威尔努力执行了军火援助藏军分裂中国的政策,宣称要帮助对付"中国人的麻烦",引诱十三世达赖喇嘛实施"大西藏主义"。威尔离藏后,第三次康藏冲突爆发,英国政府乘机提出所谓"英藏协定",其实质与吞并布坦(即不丹)的1910年《英布条约》相同。威尔入藏"访问"和制造第三次康藏冲突,是英国政府在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分裂中国的重要一环,对其如何处理成为国民政府治理西藏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