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袁世凯培植了北洋集团,当凭借其实力走向帝制时,却对部属进行削权和猜忌,遭到了北洋集团内部武将的反帝,这是帝制快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次外,遭到了家庭部分至亲的欺骗,使得袁世凯在决策上出现失误,还有部分至亲的反对等原因共同葬送了袁的帝制梦。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培植了北洋集团,当凭借其实力走向帝制时,却对部属进行削权和猜忌,遭到了北洋集团内部武将的反帝,这是帝制快速败亡的主要原因;次外,遭到了家庭部分至亲的欺骗,使得袁世凯在决策上出现失误,还有部分至亲的反对等原因共同葬送了袁的帝制梦。  相似文献   

4.
保存于民间的民国时期地契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宝贵资料。本文介绍和分析了民国初年的两张“有洪宪”年号的地契,认为其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袁世凯称帝以及皇帝梦破灭的史实,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顺利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但是在其策划变更国体,准备帝制自为的时候,却遭到了北洋系军政要员的反对。本文以洪宪帝制时期的《盛京时报》为主要材料,力求通过《盛京时报》的报道和评论,展现北洋系要员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反对。  相似文献   

6.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09,(3):156-159
眼下,各类造假、贩假之事屡见不鲜,害人不浅,全社会都深恶痛绝。我忽然想起,当年袁世凯也曾经吃过造假的亏,而且受害不轻。不惟如此,给他使坏吃“老鼠药”的不是别人,正是袁家大公子袁克定。所以,袁世凯至死都痛恨不已。  相似文献   

7.
刘宗芝 《文史博览》2009,(10):62-63
“曹十三”一夜连输三幢洋房 曹锟领兵拥戴袁世凯,以一介莽夫从此拥兵自重,擢吴佩孚任第三师长为其羽翼,凭借所谓“直系”乃成为北方一大势力,与皖系、奉系抗衡,火并无已。其后贿选成功,刚做“大总统”不久,被倒戈的冯玉祥囚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获释之后,就此结束其一生。  相似文献   

8.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09,(12):32-34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袁世凯不满足于民国总统的地位,他妄图君临天下,开创“袁家王朝”,在中国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俯从“民意”,接受帝位,宣布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但他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举国一致的声讨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洪宪帝制梦只做了八十三天就可耻地破灭了。  相似文献   

9.
电信虽创办时间较短,但是自创办以来,统治者吸取铁路、邮政部门的教训,极力避免对于北洋时期电信与列强的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列强“利用借款扩大权益,在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方面进行侵夺,使中国电信更加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而“北洋时期各派军阀为获得帝国主义财政支持仍不惜出卖电信权利”。  相似文献   

10.
章立凡 《炎黄春秋》2004,(4):70-70,72
袁世凯自小站练兵起家,创建北洋新式陆军,是继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后起之秀。在顽固派看来,他是一个新派人物,并不值得信任。  相似文献   

11.
承红磊 《历史研究》2020,(3):132-154
护国运动爆发后,护国军方面始终反对帝制,但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因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日本为全面掌控中国,决定利用护国运动之机实施"倒袁"政策,在华扶植亲日势力。日本有意识地密切与护国军的联系,提供借款、军械,增强护国军实力及信心,强化护国军的倒袁立场,以巩固南北对抗的基础。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护国军目标得到部分实现,南北妥协的可能性加大。日本对护国军进一步施加影响,压制英国的调停意向,增大了南北妥协的难度,并致使冯国璋主导的南京会议归于失败,冲消了袁世凯去世前南北实现和解的最后可能。护国战争期间,南北不乏实现妥协之机,双方最终止于局部停战,日本是贯穿其中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郦千明 《文史天地》2010,(10):38-45
在北洋集团内部,与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张作霖等元老级人物相比,官至陆军次长、国务院秘书长的徐树铮只是个小字辈。时人有“大徐”“小徐”之谓,前者指徐世昌,后者即指徐树铮。不过,“小徐”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是段祺瑞最信赖的智囊和助手,在段氏执政时期,呼风唤雨,权倾朝野,亲手导演了一桩桩在民国史上颇具影响的著名事件,引人瞩目。由于他飞扬跋扈,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3.
14.
《文史天地》2013,(1):93-93
民国肇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高瞻远瞩,要求“所有司法人员,必须是法官考试合格人员,方能充任”。  相似文献   

15.
北洋时期中国校园孕育出特色各异的学生亚文化。学生运动与学生亚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亚文化的多元决定了学运起落与内涵差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并不一定处于主导位置;在政党与学运的关系上,学生也并不总是受动的一方。国共两党均重视学运。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如何定性由具有双重身份且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的党人开展的学生工作,还可商榷。学生运动有先天缺陷,政党对学生的运动也与时转移。但认真剖判各界认知,可知时人对学运主流仍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北洋大学堂”一名之使用颇为蹊跷,即便是由“天津大学堂”改为“北洋大学堂”后,民间和官方均有混合使用的情况。本研究借助新发现的中英文文献,拟对“北洋大学堂”这一名称如何出现,何时出现,因何出现作一探讨,以厘清“北洋大学堂”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赵阳 《文史天地》2012,(8):30-33
清末民初的中国,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中,卷起了一些原本是社会底层的草莽英雄于翻覆动荡的时局中呼风唤雨,各显神通。曾治两广、雄踞天南多年的广西大军阀陆荣廷便是其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在北洋时期的多数年份里,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与北京政府都保持着司法统一.南北政治分立使南方各省与北京政府之间的司法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南方各省之间的政治状态以及司法行政与审级管辖的差异导致各地司法关系断裂的不同步.促使司法关系中断的最主要因素,是南方各省建立了最高审判机关.  相似文献   

19.
一提起张勋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张勋的出名,自然是因为1917年由他一手导演的"恢复帝制"丑闻,以及他手下冥顽不化的五千"辫子军"进京。其实,如果认真说起来,张勋的一生倒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他的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在腐败透顶的北洋军阀中间就是一个罕见的"异数"。张勋(1854-1923年),江西省奉新县人。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死后被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