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的预设是制度建立的基础,也是理解、评价和预测政治生活的逻辑起点。中西方的主导人性理论传统是按人性善、人性恶的逻辑理路展开的,形成了德治观和法治观的不同治政理念,德治和法治在最高价值取向和最终理想目标上是共同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也是相辅相成的。治理官僚主义也应坚持德治和法治的统一,德制与法制的兼顾,在治理官僚主义中德治与法治表现为理想和现实、柔性和刚性、治本与治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修思延 《黑龙江史志》2013,(17):240-241
解决国际问题呼唤国际法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单纯的实质法治和形式法治都不足以支撑科学的国际法治。本文通过对气候问题全球化的分析提出了一条结合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但又不单纯是二者折中的理论进路。并设想了实现并支撑这条进路的最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法治意识状况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未来。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应当引起重视,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并对改变这种状况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艳玲 《沧桑》2014,(4):161-163
当前我国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存在诸多缺陷。为防止违法性行政规范性文件损害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妨害行政法治建设,在借鉴域外先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应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周虹 《福建史志》2020,(2):26-30,36,71,72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几千年国家治理的智慧结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也存在自诞生之初就无法克服的不足之处,如强调人治、维护宗法、重刑轻民等。但是,传统法治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改进的有益之处,尤其在教民、治吏与息诉这三点上,对当前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包括福建本地的一些法治实例,阐述传统法治文化的特点和不足,以"从严治吏"为重点,对如何更好的建设地方法治政府提出几点个人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建宁 《丝绸之路》2009,(16):102-104
本文通过深刻剖析中西方不同社会背景之下法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炼出法治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精髓,采取批判、借鉴的态度,作为现阶段我国法治文明建设的参考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指出现阶段我国法治建设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症结,探讨新阶段、新形势下如何让法治文明建设遍地盛开人文精神之花。  相似文献   

7.
齐瑞飞 《神州》2012,(17):168-173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而处于首要地位;和谐社会要求必须是和谐法治,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法治自身的和谐提出了价值目标和要求,也提供了必备条件;法治的价值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构建和谐社会对推进法治建设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围绕"和谐社会——和谐法治——法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为思路,阐述了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张丽婷 《神州》2013,(21):207-207
本文从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状态,即“社会公众能够依法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自愿履行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后能够依法受到公正的审判”的法治状态的角度入手,归纳出法治社会的三个要件: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件;良法——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法律的可诉性一法治社会的行为要件。并系统的论述了信仰、良法、法律的可诉性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高公众对法律信仰.怎样评价一步法律是否良善以及由谁评判.如何提高法律的可诉性等问题。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这三个构成要件出发,结合我国的法治现状,得出了几点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君 《攀登》2010,29(2):119-122
社会主体法治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笔者从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对公民进行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10.
李晓瑜 《区域治理》2021,(3):119-120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法治对于防范应对重大风险能够起到有效、有序和有力的保障作用.运用防范应对重大风险的法治思维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原则,依法行事,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思维.用法治方式推动防范应对重大风险要求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应对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重大风...  相似文献   

11.
宋卫琴 《沧桑》2009,(4):71-72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和谐社会矛盾的协调需要以法治为基础,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同质性,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要将“和谐社会”入宪,崇尚法治精神,完善法律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维护自然环境,赋予自然以“人格”权,以法治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的各种矛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要求,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进的过程。为使这一社会工程顺利推进,必须对法治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法治进程(法治的实现途径)进行规划。笔者认为,法治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生活方式,法治进程是全社会认同、遵从与信仰法律的一个社会过程,是法律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有效运行于各社会生活领域,并最终取得地位的过程,是思想道德建设、法治意识形成的积量达到与之相适应,并对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薛成有 《攀登》2006,25(4):126-127
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发现其根源于中国法制传统中固有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法律思想的综合体在发挥非制度性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与现代法治建设之间产生了人治传统与法治精神之间的冲突、法制的传统道德与法治建设中的法律冲突、革命传统与法治的保守精神相冲突、传统的恶法意识与法治建设的良法要求相冲突、统治工具论法观念与公平正义法观念之间的冲突等。理清这些冲突并寻求解决冲突的良策,是推进法治建设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法律全球化是实现国际法治的基本途径,但法律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国际法治的实现。从目前的国际社会来看,国际法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因此,应清楚看到我国在国际法治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培养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前提。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笔者认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的法律文化进行扬弃,严格依法行政,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树立公民对法律的正确态度等是培养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丁德昌 《攀登》2014,(3):125-130
村民自治是农村法治社会生长的体制基石,它不仅为农村法治社会的生长提供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利益协调机制,而且有利于培育作为农村法治社会主体的现代公民。同时,法治社会为村民自治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人文环境。它不仅为村民有序参与提供内在保障,也为村民自治精神的发育提供土壤,更为村民自治良性运行提供主体性保障。实现村民自治和农村法治社会的共生与互动,不仅要优化村民自治制度,也要培育农村社区法治文化,更要增强政府推动力,促进村民自治和农村法治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照  吴娜  夏雪 《攀登》2023,(5):9-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的报告,首次把法治建设以专章论述,提出来一系列重大法治创新理论,法治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地位更加凸显,也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方向,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法治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影响是深远的,一直延续到美国建国,迄今为止在美国法治法律中尚有很多渊源可寻。概括地说,英国的法治传统对北美殖民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北美殖民地法律建设进程的影响,一是对北美独立战争的催化。  相似文献   

19.
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法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时代主题。建设法治政府意味着我国政府实现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变,这标志着政府治理理念和模式的一个巨大变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法治政府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张洪勋 《沧桑》2008,(3):83-84
本文从法治层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法治为基础。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基本价值是公平正义;和谐法治的基本内容应以权利为本位;和谐法治的实现机制——立法、执法和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