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东汉光武帝的度田是学界近来比较关注的问题(徐畅《从南阳到长沙:汉光武帝的度田政令失败了吗》,《文史知识》2020年第8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就其相关问题再作一些探讨。一、传世文献中的度田记录。关于东汉光武帝的度田,传世文献中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条。建武十五年六月(一说四月),“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十六年“秋九月,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  相似文献   

2.
西汉都长安,以关中为帝国之中枢及根本之地,又徙天下豪强,吏二千石以实三辅,经营关中二百余年。然光武中兴,不沿西汉之旧,建新都于洛阳。此文从物资之补给、谶纬、汉高祖与光武立国之形势及光武之性格考论光武帝以洛阳为首都之原因。并论东汉都洛阳造成关中地区衰落,东汉西北边界乃在戎狄不断向东向南推进之下,渐向东南移,又放弃西域等方面之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如果说秦代和西汉是创始阶段的话,那么东汉时期就是确立和固定阶段。西汉是我国新兴地主阶级继秦王朝后建立的第二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由于秦朝政权很短暂,它所创建的各项封建统治制度,到西汉时期才被继承并逐步得以实施。东汉,是豪强地主势力大发展的时代,西汉时期的各项社会政治制度随着豪强地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开始固定和完备起来。作为封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皇帝陵寝制度也是如此。并且,为了适应大土地所有制和庄园经济繁荣的需要,而又有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群雄逐鹿之时,光武帝建都洛阳,既有河北是其赖以争夺天下的基地这一原因,也是割据之形势使然。天下一统后,面对新的形势与问题以及洛阳本身的地理局限,刘秀的一系列举措清楚地表明,“国家亦不忘乎西都”,而有迁都关中的愿望。但朝廷最终未能迁还旧京长安,这在很大程度上既与关束豪强大族的反对有关,也与儒学及儒家政治势力的影响有关。束汉建都洛阳一事之始末,不仅反映了朝廷与豪族的复杂关系,关西与关东的畛域之分,王道与霸道的政治理念之争,也折射了两汉政治、社会时代变迁的实况。  相似文献   

5.
东汉首都洛阳工商业的畸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大商人地主集团的总代表。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一个大地主兼商人,王莽末年,“南阳早饥,而上,(指刘秀)田独收”(《东观汉记》)。在南阳地区发生旱灾的情况下,刘秀的田地能够单独获得丰收,一定是最好的田地。《后汉书·光武帝纪》也说:“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在饥荒旱灾的年代里,刘秀趁机出高价出卖自己多余的粮食,牟取大利,其身份自然是大地主兼商人。跟随刘秀起兵的人,也多是大商人地主豪强出身。如劝刘秀起兵的南阳人李通“世以货殖著姓。……居家富逸,为闾里  相似文献   

6.
论东汉隐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将司马迁对隐士的这段精彩议论用于东汉,也是十分恰当的。东汉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豪强政治的发展,众多的文人儒士纷纷隐居不出,“设为名高”,这批隐士的最终目的当然还是为了步入仕途,“归于富厚”。这是东汉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风貌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1月26—28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东汉史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与会60多位学者提交论文40余篇,涉及汉光武帝与光武中兴、东汉学术与思想文化、东汉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东汉政治军事、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一、汉光武帝与光武中兴广受关注。夏日新探讨了光武帝刘秀的用人特点和凝聚各类人才的原因。林聪舜认为光武帝刘秀的"柔道",与汉文帝刘恒的"岂不仁哉"  相似文献   

8.
正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光武帝刘秀一次盛宴款待内戚,宴会进行到高潮,皇室宗亲的诸位贵夫人,在向光武帝进酒时,纷纷称道赵熹为人仗义,对人多恩,说当年为躲避赤眉军,她们从长安城中逃出,都是被赵熹救济,才得以存活。光武帝听了,对赵熹非常赞赏。不久,就将赵熹由平原郡太守征召进京,任为太仆。引见之时,光武帝对赵熹说:"卿非但为英雄所保也,妇人亦怀卿之恩。"你不但被英雄男儿敬佩褒美,连妇人们也深深  相似文献   

9.
东汉建立之初,统治体系中地位最高的官职即包括同时任命的骠骑大将军等五位"大"将军,与西汉一朝仅有大将军和骠骑大将军(不并置)的制度差别甚大。云台所图三十二位开国功臣中,担任"将军"者十五人,所任将军号多达十四个,不少是新的有具体名号的"大"将军。"中兴二十八将"在建武年间的任职经历,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光武帝时期将军号设置的具体情况,仅次于大司马吴汉的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等人作为最高级别的将军参与了大量战争的指挥。光武帝时期共设置了近五十个名号的将军,与西汉一代将军号总数相当,其中加"大"者除"大将军"外有九个名号。这是自王莽居摄以来将军名号泛滥的延续,更与东汉建政之初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建武十三年春平定公孙述之后光武帝立即采取了偃武修文、屏退功臣的重大举措,各类大将军及将军名号大多被罢免,其后光武帝朝十余年仅见很少几个将军号,骠骑(大)将军在朝行大司马,伏波将军马援等受命平定南方沿海越人叛乱,战事一结束即被废罢。  相似文献   

10.
正都督最初是监督军队的临时之职,东汉光武帝时因为战争频繁,军队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这就是都督制最早的起源。一东汉王朝是在地主豪强的辅助之下建立的,因此汉光武帝等东汉皇帝都不敢对地方豪强采取过于强烈的打击政策,致使东汉时期地主豪强势力极度膨胀,甚至可以直接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地方军权为私人所用,东汉削减了郡国的国家军力。结果,地方基层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殷志强 《文物天地》2020,(4):107-111
一、传统延续与风格嬗变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加剧,王莽改制失败,长江、黄河流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农民战争的火焰中,刘秀起兵南阳,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公元25年,刘秀重建了汉朝,称光武帝。因建都在长安东面的洛阳,史称东汉,同时又因其在西汉之后,故又称后汉。东汉至公元220年灭亡,历时约200年。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九年四月,在云梦周田发掘了一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出土了随葬器物三十余件.其中绝大多数为陶质模型明器,如:楼、井、仓、灶、磨、碓、鸭、狗等;其次是生活用具,如:四系青瓷罐、方枚半元乳神兽镜己即陶勺、陶耳杯、陶案、陶壶等;还出土了驽机、刮刀等兵器.尤为重要的是这座墓出土了一件作为地主庄园组成部分的建筑模型器——陶楼.这座陶楼的建筑结构新颖,造形完美,是目前少见的出土文物,其建筑工艺颇费匠心.适似一座宫庭建筑,价值不可低估.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反映本时期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代的食封制度,论者着重讨论的是西汉的情况,对东汉则很少涉及。本文就东汉时期封国食邑制度,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期望引起深入探讨。 一 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即诸侯王和列侯的分封。东汉继续实行西汉以来的分封诸侯王制度。建武元年七月,宗室刘茂自号“厌新将军”,率众降,封为中山王。这是东汉分封诸侯王的开始。以后,光武帝及东汉诸帝陆续分封皇子及宗室贵族为王,共有五十人(不包括绍封)。光武帝时二十一人,明帝时八人,章帝时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东汉墓葬的等级差异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与等级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从墓葬形制入手,在对关中东汉墓中的典型墓葬与特殊墓例分别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小型墓与中型墓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墓室形制的复杂程度、墓室尺寸、修造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现有材料,可判断中型墓为高级官员或地方豪强所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东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颇多政策形制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在这里以奏议为例加以分析。东汉光武帝时期群臣的奏议主要围绕着如何消灭割据势力,安邦治国而展开。汉明帝、汉章帝时期的奏议可以看出国家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并且经营西域加强对外关系。汉和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时期,奏议颇多和外戚宦官专权有关。最后,汉少帝、汉献帝时期的奏议大多与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地方州牧拥兵自重,争夺国家权利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大家、中家和小家,都属于政府的编户齐民,其划分依据是家资。大家家资在百万以上;中家为十万以上,百万以下;而小家为十万以下,小家中二万以下的即为贫民。西汉之初政府重视保护中小之家,但因不抑兼并,豪富大家得以发展并出现兼役中小之家的现象。汉武帝时期曾一度采取打压豪强大家的政策,但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豪强大家兼役中小之家的趋势。直到西汉灭亡、王莽代汉,这一问题都未得到解决。东汉之初,政府对保护中小之家格外关注,豪强大家对中小之家的兼役得到一定的抑制。但随着东汉政权的衰颓以及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政府保护中小之家的政策也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汉代史家关注着治乱兴衰。统治者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往往在历史思考的基础上决定施政方针。从西汉政权初建到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 ,从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政策 ,确定封建政权指导思想 ,到东汉光武帝在天下扰攘之后重建统治秩序 ,我们都看到历史思考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汉代云雷纹镜脱胎于战国时期的云雷地纹镜,云雷纹作为汉镜的一种纹饰从西汉中期出现,一直处于陪衬地位。从东汉早期开始,以云雷纹为主纹的云雷连弧镜在各地域广泛流行起来,直至东汉晚期衰退。究其历史背景主要是东汉光武帝崇尚谶纬神学,企图借助云雷纹这个特殊载体,宣传"始正火德"理念,以维护东汉政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在钱币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这一年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后汉书·马援传》对这件事...  相似文献   

20.
论田乞     
田乞(又名陈乞、陈僖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田乞一生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史记》说他曾用小斗收赋税,大斗出贷;另一个是《左传》等书说他曾用武力打败国氏与高氏,迎立公子陌生为国君。据此,许多论者认为,田乞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是他武装夺取政权,最先缔造个封建国家。我认为田乞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而是奴隶主贵族的典范。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