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9月26—28日,中秋之际的武汉桂子山迎来了第十届"海外华人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也是华中师范大学"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德国、丹麦、马来西亚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代表50余人。本次会议在各级侨办、侨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就华侨华人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协调发展、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1999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刘宏博士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邀请,在北京大学举行“东南亚——海外华人问题研究”系列讲座,分“东南亚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的新动态与方向”、“全球化与本土化进程中的东南亚华人社会与文化”、“东南亚华人企业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曾少聪博士的新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丛书之二, 已出版问世。该书是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 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问题, 是中国大陆华侨华人民族学研究的新成果。从华侨华人研究的整体学术史发展来看, 民族学 (人类学) 的华侨华人研究并不少见。西方学者以及台湾地区的学者较早就从民族学 (人类学) 角度进行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奠定了华侨华人民族学 (人类学) 研究的范式。有…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200年间,加尔各答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印度华人社会的家园。尽管在印度其他城市也居住着一些华人家庭,但加尔各答是印度唯一的拥有华人“社会”及两个唐人街的城市。然而,加尔各答的华人社会在海外华人研究中却是一个“被遗忘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1990年11月6日至8日,以“迈向21世纪的海外华人社会”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这是新加坡南洋学会为纪念该会成立50周年而举办的。南洋学会于1940年3月17日成立,是东南亚华人最早的研究南洋问题的学术机构。半个世纪以来,该学会以“研究与发扬南  相似文献   

6.
阿轩 《收藏家》2010,(1):86-86
由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华侨华人慈善文化传播基金主办,旨在传播大陆与海外华人、华侨主流收藏的“龙腾榜2009百名收藏家”评选活动已于2009年岁末启动。特邀《收藏家》杂志作为协办单位。日前,主要由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文博界与拍卖业系统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已经成立。  相似文献   

7.
“华人社团”是普遍存在于各国华人族群中的一种社会组织。笔者以为,“社团”是人际关系结合的实体,并且总是运行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此,其社会功能的基本点,应是在某一特定群体与相对于该群体之整体社会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从这一基本点出发,笔者拟在本文中着重探讨当代海外华人社团在沟通华人族群与当地国大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发挥了哪些特殊的作用。笔者以为,就内涵而言,“血浓于水”实际上反映的是海外华人内心深处对故土中华的依恋,是中华文化的自幼熏陶或潜移默化在华人移民身上留下的痕迹。然而,海外华…  相似文献   

8.
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ISSCO)定于2014年8月6—10日在巴拿马举行“从南中国到南美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是华人抵达巴拿马160周年,并恰逢巴拿马运河百年庆典。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组委会热忱欢迎学界同仁赴巴拿马参会。  相似文献   

9.
建国六十年以来,人类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果把田汝康教授撰写的《沙捞越华人》一书的出版(1953年)当作中国人类学家研究海外华人起点的话,那么中国人类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该书阐述沙捞越华人的移民过程、华人社团的组建、华人社区的性质、农村经济和家族关系、职业和当地市场经济、当地市场经济和橡胶贸易、权力问题、华人与祖国的关系等,是典型的民族志式的海外华人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学者撰文认为,中国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于是越来越多的华人呈现“再华化”的趋势,回归中国的华人日益增多。例如有篇文章说:“在早期的侨居时期,是强烈的‘中国因素’使第一代华人要落叶归根。  相似文献   

11.
由加拿大卑诗大学图书馆和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华人的美洲移民路”于2012年5月16~19日假温哥华卑诗大学顺利举行。18世纪以来,风景旖旎的温哥华即成为华人移美的常经之路;本届会议东道主卑诗大学亚洲图书馆遐迩闻名,馆藏丰富;自2000年美国举办第一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以来,海外华人研究,特别是对北美华人的研究发展迅速。诸多因素使位于温哥华的卑诗大学成为本届会议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12.
论文就中美两国对赫蒙人截然不同的族群界定与依据、赫蒙人在美国的生存适应与族群认同的状况进行了研究。对于20世纪中叶沦为难民后,陆续辗转移居美国的老挝赫蒙人,中国学者将其视为少数民族华人,美国官方却将其确定为与华裔、韩裔等少数族裔并列的独立族裔类别。美国赫蒙人虽然在血统的意义上可归属于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但其几乎不存在华人归属意识,也极少与中国发生社会联系。许多海外华人或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去华人认同意识,并与中国社会浙行渐远。因此建议依据中国血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持、主观认同为华人、与中国社会的联系等“华人性”的几个维度去理解和定义“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人社团的国际化:动力·作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外华人社团的国际化:动力·作用·前景刘宏华人社团传统以来一直被视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并在海外华人的历史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近二十多年来,海外华人社团发生了两个似乎矛盾的新变化。一方面,许多国家华人社团的内部作用逐渐降低,并日益分散化;...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张禹东东南亚华人总数约2000万人,占东南亚人口总数的5%,占海外华人总数的80%,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作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华人及其文化在东南亚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考察了解东南亚华人社会和华人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人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书收集的11篇论文是著名侨史学者颜清湟先生20余年来研究海外华人史的部分成果。该书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新马华人社会组织和社会流动、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秘密会社  相似文献   

16.
再论海外华人资本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92年发表“略论台湾当局引进侨资的措施和成效”,探讨台湾当局引进海外华侨华人资本的措施及侨资与30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的关系。①近年来,台湾当局在继续引导海外华人资本投资高科技领域的同时,将重点改变为利用海外华人资本配合台湾的海外投资,服务于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促成台湾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本文主要论述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利用华侨华人资本策略的根本变化。一引入高科技华人资本40年多来,台湾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2年,在经济规模上,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108.3亿美元,为40年前的1…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有人说,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随着交通发展,海外华人的足迹更加广泛了。所以目前又有人提出,凡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华人居住地域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存武先生夫妇于9月28日访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巫乐华等同志接待了他们。新加坡南洋美专魏维贤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崔贵强讲师于11月3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秘鲁为例,通过定量实证研究揭示了海外华人形象的微观内容构成及其不同维度对于华人群体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秘鲁社会存在十五项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华人形象内容,并在整体上可被分为三个维度:体现华人积极态度与情感的“秘鲁华人热情”维度、展现华人较高能力水平的“秘鲁华人能力”维度以及涉及华人负面形象的“秘鲁华人消极表现”维度。三个维度对于当地社会有关华人群体的好感度、认可度和接受度有着显著却不尽相同的影响,对于中国国家的好感度和呈现的期盼度同样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以国别为研究单元,明确华人形象内容、结构与影响,能够为改善移居国对华人群体的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关于华侨华人学科建设探讨的初步展开,从历史学以外的其它学科探讨华侨华人问题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为适应这种学术形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和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华侨华人研究论坛",于2003年7月11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曾少聪博士在中国侨联作题为"中国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中国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状况,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一些亟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