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19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150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19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1200万一1300万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2008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4500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2.
战后50年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实施的移民入境、国籍归化、经济、教、社会等政策,各有特色;东南亚国家比较严厉,美、加、澳、新等移民国家相对宽松,其他国家则宽严不一。不少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需要,对华侨华人政策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调整,有关政策虽然仍因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时出现反复,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日趋宽松,海外华侨华人的生存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4.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原南洋研究所 ) ,1 956年由当时的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与厦门大学共同创立 ,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问题专门研究机构。早期的研究重点为东南亚华侨华人。 70年代中期以后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还包括了对东南亚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南海问题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并广泛地涉及到对东南亚的社会、文化、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问题的研究。1 996年 ,该研究所扩大规模 ,调整学科 ,更名为南洋研究院 ,现任院长为庄国土研究员。2 0 0 0年初 ,以南洋研究院为主并联合校内其他研究机构 ,由厦门大学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共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如实、客观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宏观水平和微观绩效,本文依托“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重点对1980-2003年在大陆发表的华侨华人研究论文,从年代、主题、期刊、地区、作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代中期论文数量最多,之后处于平稳期;研究主题上,“经济”、“文化”一直是研究热点,华侨史研究数量减少,侨务研究数量增加;研究地区以东南亚和北美为主;载文期刊分布广泛,核心期刊载文率较低;活跃作者群已经形成。由此得出结论,华侨华人研究经历起步、发展、高峰,现处于成熟平稳阶段,其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凸显。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偏食现象”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南亚华侨问题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美对抗格局的形成,使原已存在的东南亚华侨问题更加复杂。美国旋即从遏制中国的角度介入该问题,并制定了详尽的政策。例如,鼓励台湾当局争取华侨支持;排斥中国在华侨教育中的影响;鼓吹“中国威胁论”,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香港在华侨政策中的独特作用;等等。1960年,美国又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了它对东南亚华侨的政策。但是,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变化,其遏制中国的基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社会最早形成的地区,在历史上也是华文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20世纪20-3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曾经出现最鼎盛的时期。不仅华文学校的数量空前增多,教育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日本侵占东南亚时期,华文教育受到严重的摧残。战争结束之后,各地的华文学校纷纷恢复。在战后大约20年间,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华侨相继加入当地国籍,华文教育又逐渐走向衰落。这是战后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半个世纪以来,东南亚华文教育由盛而衰的历史,是战后东南亚华人…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华文教育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各国都有数量不等的华人,而新加坡是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且比重高达3/4以上;华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居主导地位。循常理,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似乎不成问题,而实际上却是有成绩,也有不足,甚至有过明显的失误。一双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的偏差5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多元文化和双语教育政策,这种政策在东南亚诸国中最为宽松。它基本体现了新加坡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战后直至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内外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小国寡民,强族夹峙,邻国民族主义政策的排华浪潮此起彼伏;又被…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东南亚华侨中介商经济地位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介商是近代东南亚华侨的重要经济力量。在 2 0世纪初 ,东南亚各地区华侨中介商的经济实力是不一样的 ,由于受西方殖民统治者的压迫 ,以及当地土著居民经济状况的制约 ,华侨中介商所处的经济地位是被动的 ,他们的经济发展是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东亚地区经济 ,尤其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该地区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探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学术界在探讨“东亚模式”的时候特别注意到华侨华人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东南亚是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 ,其人数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 80 %以上。数百年前 ,来自中国华南沿海的数百万华人移民 ,历尽艰辛 ,至今天逐渐发展成为所在国经济乃至地区性和全球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人成为商业、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诸多经济领域的佼佼者 ,为东南亚各国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华侨华人、港澳同胞与侨乡建设 --梅州市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和评价了东南亚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梅州投资办企业、捐资办学的实绩及其对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梅州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华人企业家与当代东南亚经济发展陈乔之在东南亚地区,华人企业家无处不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至少有2500万,其中至少有1/5或1/6从事工商活动,是大大小小的工商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在东南亚各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侨华人数量的不确定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难题,东南亚地区由于各国复杂的情况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多种因素导致东南亚闽籍华侨华人规模估算的困难。论文在参考国内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汇总东南亚各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年鉴、统计公报和华社会刊等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机构和学者研究的二手资料,梳理和分析了东南亚闽籍华人数量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分布,并对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以及老挝、文莱、东帝汶等国家的闽籍华人数量分别进行了统计和估算。据保守估计,东南亚闽籍华人的总体规模超过1200万。  相似文献   

14.
论东南亚华侨援助新四军的历史成因及其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东南亚华侨与新四军的历史渊源 ,指出东南亚华侨与国内革命血肉相连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中共抗日救国的直接动因、香港“八办”合法地位的充分运用所创造的重要条件 ,是构成和实现东南亚华侨援助新四军的主要历史成因。东南亚华侨对新四军的重大贡献 ,具体体现在财力物力援助、输送人力参加新四军助战、发扬光大新四军革命传统和以社会舆论声援新四军抗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受私有制、资本主义及外资利用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困扰,也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侨情等客观环境的限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华侨捐资兴学政策一波三折。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各级政府才正式出台了鼓励华侨捐资兴学的政策,之后这些政策又因种种原因,在实践中未能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之后,华侨捐资兴学政策重新步入正轨,并体现出注重保护捐赠人、制度化特征明显、地方先行先试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变化最大,影响最为深广的就是在集中其人口85%以上的东南亚。相对于欧美华人社会享有的“人才库”之誉而言,东南亚华人社会堪有“钱库”之称。华侨华人活跃于东南亚经济舞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角色本身也因场景、剧情、执导的不同而随形就势,变化多端。拙文正是力图从阶段、特征、趋势等层面探讨这一地区战后以来华侨华人经济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移居海外有上千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认同于中国,保留中国国籍。这是由于他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愿当外国公民。他们到海外谋生是由于环境所迫,一般只作暂居的打算,一旦稍有积蓄,即在家乡娶妻生子,广置田产,然后衣锦还乡,安度晚年。加以当时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各国多实行双重国籍政策,华侨不加入当地国籍不影响其生存;中国政府当时则实行血统主义的国籍政策。这样,多数  相似文献   

18.
与东南亚各国华侨相比,旅日华侨人数较少,而华侨社会的形成却较早。旅日华侨在日本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地位虽较低下,但在辛亥单命期间却对国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过十分显著的作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往来密切。然而,对于旅日华侨的研究过去很少予以足够重视,近年来虽有不少著作问世,但相对于世界华侨研究的整体来说,还是薄弱的一环。放眼中日两国人民的未来,加强对日本华侨的研究其意义及作用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华侨、海外华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推力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以东南亚为中心的传统华侨社会的转型,华侨落地生根,归化于当地,成为当地多元民族之一的华族;①二是中国人再次掀起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这些新移民②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集中于发达国家,改变了中国人以东南亚为传统移民目的地的布局,为传统的海外华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本文讨论近30年来中国国际移民的动机、规模及中国政府对国际移民的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哈佛大学希根森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孔飞力(PhilipA.Kuhn)教授新著《他人之中的华人———近代以来的移民》(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Modern Times)一书,于2008年由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出版。该书探讨了16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外移民。全书分八章。第一章分析西方海外扩张与中国较大规模移民的开始,第二章介绍鸦片战争前的殖民帝国与东南亚的华人社区,第三章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大规模的移民情况,第四章分析大移民时代(Age of Mass Migration)东南亚的华人移民社区,第五章分析大移民时代华人移民在北美和澳洲等地遭排斥的经历,第六章探讨了华侨与侨乡及祖籍地中国的互动———中国的革命运动和海外华侨的救国行动,第七章探讨了二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化,第八章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情况。孔飞力教授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缘于回应所谓的“中国的冲击”言论进而超越“中国中心观”的局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本书秉承孔教授以往著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