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客观描述瓦希德政府处理华人问题的现状以及当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的政治、文化境况的基础上,论析了瓦希德政府尚未能提出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以及印尼华人及其社会之政治、文化境况尚未彻底改善的原因;揭示了在后苏哈托时代里一套人道的、平等的华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印及华人政治、文化境况的彻底改善,还将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讨论了印尼华人在这一进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宏云的著作——《印尼棉兰华侨华人史》于2017年1月1日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时间为纵线,以重点事件横向铺陈,全面而又有侧重地描述了印尼棉兰华侨华人发展变迁的历史。全书共分五章:日里种植园时代的华工移民与棉兰开埠、二战前后棉兰华侨华人的抗日与反殖民斗争、苏加诺完全领导时期(1949—1965年)棉兰华侨华人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生活、苏哈托统治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与棉兰华侨华人的坎坷前行、民主化改革以来印尼棉兰的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印尼华人社会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变化,以至体现在中文用词上,不应再将印尼“华人”与“华侨”笼统地当作同义词来看待。本文拟就印尼的华人国家认同与政府的有关政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华人社会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末印尼如火如荼的民族民主运动中,随着苏哈托政权的终结和印尼各部族对于民主政治的诉求以及党禁的被迫解除,印尼华人不仅获得建立政党的权利,而且各类社团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还出现了一批新型社团。经实地考察发现,此类社团,具有宗旨的印尼政治性、成员的多元综合性、组织的跨越地域性、活动的社会宣示性、心态的全民开放性等有别于传统社团的属性,而且出现明显的印尼化、高学历化、学术化和年轻化的发展趋势。经比较研究认为,此类社团是印尼华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必然产物,在当今的华人社会与印尼国家重建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尼对华侨华入的现行政策国籍政策印尼对华人的国籍政策,对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战后初期,印尼刚独立,政府为了利用华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民族经济,放松了华人加入印尼籍的条件,当时接受印尼籍的华人仅100万,还有100万人是中国籍或无国籍者。50年代中期,政府为了限制华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颁布国籍法,限制华人取得印尼籍。此外,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于1955年签订双重国籍条约,到1960年12月25日才生效,规定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必须在2年内选择印尼籍或中国籍,尽管有种种限制,当时有80万华人选择了印尼籍。苏哈托…  相似文献   

6.
印尼民族起源于亚洲大陆南部,华人移居印尼已有数百年历史,已形成当地少数民族——华族。苏哈托时期实行歧视华人政策,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较紧张。印尼新政府实行多元民族、多元文化政策,华族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当地民族的关系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7.
论文梳理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反对种族歧视活动和社会慈善活动以及中印尼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认为印尼华人穆斯林社团在印尼1998年以来的民主改革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其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慈善活动,反对种族歧视,塑造华人穆斯林特有的文化认同,在中印尼宗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窗口和示范作用,成为沟通华人社会与当地穆斯林社会、构筑多元和谐印尼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鉴于雅加达是印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人重要的聚集地,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对印尼华人文化传统及其今后的建构方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笔者于1992年7月至9月对它作了初步的实地考察,同时从现代印尼华人文化建构、印尼华人性征的延续和发展以及促成印尼华人融成一个“部族”即华族之可能性的角度,对所搜集到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文化学研究。现将考察所得和研究体会公诸于世,旨在抛砖引玉,就教行家,深人探讨。一文化、印尼华人文化与雅加达华人大众文化文化哲学认为,文化是一个标志着人类在真善美诸方面发展水平的哲学范畴,是…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7日,印尼民族运动的领导人苏加诺和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庄严宣告印尼独立。次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苏加诺、哈达分别当选为共和国的总统、副总统,印尼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本文旨在研究印尼苏加诺政府时期(1945—1965年)的华侨、华人政策及其影响,进而探讨这一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共分五部分)中的第二、三、四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全貌,现将文章其他部分以提要的形式一并撮述: 所谓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指的是印尼华人对自身及自身同中华民族和中国,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族,印尼民族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系的总体观念。它包括印尼华人对华人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对华人外部关系的认识两方面,是两者有机的统一。印尼华人的华人观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末以前华人成批移居的现象尚未出现。自唐末至19世纪中叶印尼华人的华人观逐渐演化发展为二元化的格局:一种是“以唐人自居为荣”的“唐人观”:另一种可称之为“息览观”,它是一批不奉中华文化习俗而改奉当地社会习俗,但又不肯认同于原住民族的华人所持的华人观。19世纪末,“番化”华人虽然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但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并存着“唐人侨生二分的唐人观”和“新客土生的帕拉纳甘观(Peranakan)”。总的看来,19世纪以前华人观多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基本同步于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进程,与国家观念、政治观念尚未发生严重纠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民族观、种族观。  相似文献   

11.
分权印尼:历史的遗难与现实的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比较和历史一制度的观点出发,同时借用葛兰西“被动革命”、“精英融合”等概念,分析了威胁印尼中期稳定的诸种因素及其历史根源。集权体制和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化是印尼独立时期的两份政治遗产。通过探讨苏哈托体制中的政治权威系统及其演变,可看出苏哈托政府不是“发展政府”,而是一个“社团主义”政府,因而暴力横行和军阀政治是印尼可能出现的最糟糕局面,而权力分散将是解决印尼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该书对印度尼西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作了十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书中将华人资本放在印度尼西亚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中加以考察,深刻揭示了苏加诺时期和苏哈托时期印尼对待华人政策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书中还设专章分析“新秩序下主公”制的形成和林绍良集团与谢建隆集团的发展情况。由于涉及某些敏感问题,该书在印尼列为禁书,但印尼学术界却广泛引用该书的材料和论点,东京也出版了日译本。  相似文献   

13.
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人企业集团产生的定要社会历史背景1.苏加诺总统执政期间,由于国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印尼的经济建设虽比过去有些进步,但基本上没有搞上去。1966年,印尼经济百孔千疮,年人均收入只有70美元,通货膨胀率达650%,债务达22.5亿美元。1967年苏哈托上台执政后,他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认为:“1966年以前发生的一系列全国性危机,无论政治上,还是实践上,其根源都是违背了‘建国五基’和1945年宪法。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经历的倒退,是忽视经济建设所造成的。”“新秩序应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的优先地位。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点探讨1966年以后印尼华人经济状况和地位的变化。为了进行对比和说明问题,育必要简述20世纪初期荷兰殖民统治时代及1945年至1965年时期印尼华侨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5.
印尼华人经济活动在民族化和后民族化时期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领域包括13677个岛屿,其中有人居住的为3000多个岛。习惯上爪哇和马都拉岛称为“内岛”,其余则为“外岛”。在全国1919317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爪哇岛面积仅占6.89%,但却拥有全国1.8亿人口的60%。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印尼华人约600万,他们多已取得印尼国籍,成为印尼籍的华人后裔。印尼华人经济事业的兴衰,与印尼全国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其兴衰的关键在于印尼政府对待印尼华人经济采取的政策。荷印殖民时代,殖民政府利用华侨作中介商人,向原住民收购土产品转卖给荷兰人以运往欧洲,同时将由荷兰…  相似文献   

16.
以印尼客家人这一华人次族群为个案,以身份构建为视角,论文通过考察印尼华人再华化的内生动力,揭示了再华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认为,再华化本质上是印尼华人在民主化改革后进行身份重构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赋予"印尼公民"以文化多样性和政治包容性的内涵。协调中国移民后裔与印尼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印尼华人身份重构的根本任务。印尼客家人通过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的复兴,为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印尼华人的再华化与身份重构都是未完成的事业,二者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印尼国内政治的变迁,也取决于印尼华人社会的选择与内聚力。  相似文献   

17.
1945年以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拙作《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讨论了自汉代至1945年印尼独立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1945年印尼独立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华人观是对1945年以前的沿袭、发展与调整。由于荷兰殖民统治的结束,印尼政府推行日渐严厉的同化政策,致使1945年以后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  相似文献   

18.
印尼“9·30”事件后,苏加诺总统下台,结束了其被称为“旧政治秩序”的20年统治时期(1945~1966年)。由苏哈托执政开始进入了“新政治秩序”时期(1966年~现在)。迄今为止,在同样是20年的时间内,其国民经济已由原来濒临崩溃的状态变为国  相似文献   

19.
以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生活习俗,以及华人社团的宗旨及活动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印尼棉兰华人族群目前已处于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中,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个缓慢渐进的社会过程。这种融入是一个非强制性的行为,是双向的、群体性的运动,其程度和速度受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利用巴斯的族群边界维持理论分析了华人族群性的多个层面,并从原生性华人族群性、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语言和风俗习惯、民族主义等方面,考察了印尼华人不同层面族群性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印尼华人族群性的行为体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21世纪后,印尼华人族群性的复苏,不仅是华人被压抑的族群认同的外在表现,更是华人追求享有与其他族群平等权利的重要体现。这种"再华化",与20世纪初以中国为中心、视中国为自己归属的"再华化"有本质区别。现在大多数印尼华人都已加入印尼国籍或出生于当地,在政治上认同印尼。华人文化的复苏和华人意识的觉醒,是为了凸显华人与其他族群的边界,表明华人族群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诉求。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在印尼生存发展,而不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再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