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傈僳族聚居的怒江两岸,每到三、四月和七、八月间,经常听见两种鸟叫着:“阿喔罗!”“古多罗!”“阿喔罗!”“古多罗!”声音凄惨悲凉。傈僳族人民十分同情它们,经常讲述它们的遭遇: 从前,在一个山区的村寨里,住着一户傈僳族农民。这家人除了夫妇俩外,还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媳。布谷鸟叫了,家家户户都忙着种麻了。老倌和儿子把地挖好后,老太婆就准备了麻种,叫儿媳和女儿去种麻。这老太婆心肠不好,平时对儿媳不打就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1,(2):32-33
刀杆节是傈僳族最富盛名的传统节日。每年二月初八这天,几十里内外的傈僳族人聚集起来.围着刀杆场中央明亮的火堆.跳起轻快的三弦舞。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跳火海”开始:五个赤着双脚的傈僳汉子闯入火海.在里面不停地弹跳.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飞溅的火花。再迅速地手捧通红的火炭.在脸上和身上擦洗.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快地翻滚。直到火炭被踩成碎粒.火焰奄奄一息时方告结束。  相似文献   

3.
罗艳 《巴蜀史志》2014,(4):59-60
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南部的德吕县,是四川省傈僳族最多的县。县境内有金沙和南山两个傈僳族聚居乡,汉区的巴洞乡同结村、宽裕乡新裕村、乐跃乡沙坝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至2013年德昌傈僳族人口已有7500余人。  相似文献   

4.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是又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节日。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内容极其丰富。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中国古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龙头节、青龙节等。很多习俗都与龙有关。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在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不许动剪刀,说是怕剪断了"龙脉"。明清时代还盛行家家户  相似文献   

5.
从前,亚瓦玛村有两个姑娘,一个叫片普玛,一个叫甘普玛,她俩长得很漂亮、很结实,她俩善于绩麻,善于织布,在附近寨子里都出了名。在傈僳族村寨,每年的织布月(约当于冬、腊月),是妇女们最忙碌的日子,大家忙着纺麻、煮麻、洗麻、织布。有一年,片普玛和甘普玛绩得很多的麻,纺成了线,煮了又煮,然后一人背着一背,到村边的河里去洗。她们一面洗麻一面高兴地唱: 滑石板上来洗麻呃, 脚踩麻线如跳两步舞; 手扶栎本脚踩线呃,  相似文献   

6.
《山茶》2011,(2):30-31
傈僳族是古羌人的后裔,族名最初见于《新唐书.南蛮传》,当时被认为是“乌蛮”的组成部分。傈僳族先民早在八世纪以前便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金沙江两岸,十六世纪中叶.由于丽江木氏土司与藏族统治集团发生战争,傈僳族人进入怒江地区。此后陆续有大批傈僳族往西或往南迁徙。  相似文献   

7.
龙头节     
农历每年的二月初二为龙头节,2016年的龙头节为公历3月10日. 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龙王抬头之后,雨水逐渐增多.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相似文献   

8.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傈僳族山寨。那里山青水秀,泥土黑黝黝的,五谷瓜果样样都有。那里的人们和睦相处,过着快快乐乐的日子。邻村有个叫木嘎扒的山官,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对这个山寨早已唾涎三尺,只是害怕山民们,才不敢轻易下手。有一天,木嘎扒独个在喝闷酒解愁。这时,他那东赂西赌、无恶不作的干儿子来拜访他。看到他心情不好,就问:“干爹,什么事这么愁眉苦脸?”木嘎扒就  相似文献   

9.
印象二月二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而且只有三天,可互助人说,“不过‘二月二’,这年就还没过罢”.这“二月二”在互助人民心目中何以有这么神圣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那是因为传统的“二月二”物资交流大会,俗称“交流会”,或干脆就叫“二月二”.可以这样说,正月里人虽在过年,可心早就盘算着赶交流的事了.  相似文献   

10.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傈僳族夫妇,生了九个儿子。年复一年,不知不觉,九个儿子都长大了。一天,阿爸把他们叫到身边,吩咐说:“你们都长大了,应该各自谋生,现在都出门去学谋生的本事吧,一年后回来见我。”到时候,九个儿子都回来了。老大学会耕种,老二学会盖房子,老三学会打猎,老四学会编箩箩,……直到老八每人学会了一种生产技能,唯有小儿子只学会唱歌、跳舞和弹琵琶、口弦。阿爸对大的八个儿子说:“出门一年,你们八兄弟学的满不错。现在你们就凭自己学到的本事去谋生  相似文献   

11.
在距离华坪县城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傈僳族与苗族杂居的松竹山寨。在靠寨子的山路边;紧挨白云缭绕、青松掩映的青龙山旁,矗立着两座大山,两山相距不远,活象一男一女,默默相望,象在互相守候,又想亲近的样子,人们把坐落在上头的那座山叫公寨山,坐落在下头的那座山叫母寨山。母寨山旁边还有一座小山,象一个小孩。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绕着母寨山潺潺流过,汇入下面的青龙河。关于这三座山和这条河,在这里长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腾冲县西北边境的古永公社有个傈僳族聚居的寨子,寨里的傈僳族都姓余,传说这“余”是从“鱼”演化来的。很久以前,这支傈僳族原来聚居在六库一带。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怒江边,以打猎和耕种为生,生活非常艰苦,吃的是黄鳝藤、马蹄根,穿的是野兽皮、破麻片,垫的是苦蕨叶、响铃草,住的是树杈棚、石头窝,祖祖辈辈没有住过木房。高黎贡山的雪化了又堆,堆了又化,怒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先民高勒趣生了四个儿子。老大名叫美,老二名叫和,老三名叫由,老四名叫苏。由娶了个傈僳族姑娘,生了一个孩子叫露鲁。不久,由就去世了。因为露鲁很小就失去父亲,跟着母亲生活,所以纳西话也不会说了。他性格孤僻、粗暴,经常对母亲发脾气。平时上山种地,母亲为他送饭,他不是说送早了,就是说送迟了,甚至常常用赶牛的青柳条打母亲。  相似文献   

14.
余敏 《神州》2013,(18):41-41
通过对怒江州泸水县,泸峰艺术团的田野调研,探析傈僳族古老仪式——上刀山、下火海的文化内涵,揭示傈僳族社会形态的发展,了解其原始宗教的意韵。  相似文献   

15.
转亲戚     
在广大农村,人们把相互拜年拜节叫转亲戚.过去,每当农历五月端阳、八月十五和过年时,阿舅外甥、岳父女婿等贴骨挨肉的主要亲戚都要转.现在大多数人家只在过大年时转一次,其余节日已不再转了.不少人家在农历二月田社后开始祭祖烧纸时,还要给主要亲戚家送两个馒头.  相似文献   

16.
在远古的时代,高黎贡山的灰坡梁子上,有个叫皮欧铺的小山寨,它是附近一带的人们赶街的地方。傈僳族英雄密罗沙,就生活在这里。许多年后,村寨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赶街的石坪子,密罗沙养的蜜蜂还在悬崖上嗡嗡地飞着。密罗沙,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好猎手。他本领高强,胆量过人,喜欢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他只身四处闯荡,数月半年才回到悬崖上的岩洞里,把每次劫来的金银珠宝,尽数倒在里面,任穷人取用。这一年,他在深夜里抢了上江土司的金  相似文献   

17.
娘花     
侗家为哪样要在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架桥修路、吹芦笙、斗牛呢?老年人经常兴高彩烈地讲起一个动人的故事。为民除害从前,在偏僻的侗家山寨里,住着一户人家。两老口只有一个女儿,她聪敏过人,长得象鲜花一般,人们都叫她娘花,两老口认为这名字有意思,也就叫她娘花了。娘花的补老有一身好武艺,他喜欢女儿才智过人,爱如掌上明珠,把自己的武艺统统传授给她。娘花长到十五岁,补老的十八般武艺都精通了。山寨是个坡高缺水的地方,寨子对面不远的石山上,有个烟  相似文献   

18.
很多很多年以前,傈僳族并不是象现在这样都住在怒江两岸。住在哪里呢?当时傈僳族住在三塔江的岩坡,上有九天九夜走不出去的原始森林,下有大片大片的坝子。坝子上有许多大村寨,寨子里住着不少外族牧主和农奴主。他们都很富有,饲养着成圈成圈的牛羊。牧奴替他们放牧。种着大片大片的稻田,农奴替他们栽插。傈僳族的村寨住的都是同一氏族,有木氏族,荞氏族,猴氏族,鱼氏族等等,  相似文献   

19.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等县,也有部分聚居于德宏、大理、楚雄、丽江及四川的盐边、西昌等地。这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与汉族、白族接近的地区,受到汉族、白族影响,已进入封建地主社会,如丽江、大理、保山和西昌之傈僳族即是。解放前,交通极其不便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的傈僳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阶段,有了阶级分化,但好些方面都还存在  相似文献   

20.
奥登 《世界遗产》2014,(9):24-28
一年之中,哈尼族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过节。逢节日必有祭祀,必有祭祀的神灵。 哈尼族最重要的两个节日,一个是二月节“昂玛突”,意思就是祭祀寨神,在农历二月的特定日子,元阳哈尼族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一系列的公共祭祀活动,村寨内的各家也会举行家庭祭祀活动。祭祀神灵是以寨神昂玛为主,其他的一些神灵比如地神咪收、天神摩咪、火神、水井神以及祖先神也被祭祀。二月节在寨神林举行,祈求神灵保护自己的村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