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西行漫记     
柳笛 《中国旅游》2000,(3):67-69
  相似文献   

2.
牦牛群在山坡上静候。 格拉丹冬在天的尽头静候。 草坂上一片忙乱。收帐、分装、托带。两个藏胞将把其中十人带到姜古迪如冰川。 天气阴晦,仿佛要给这支队伍的出行平添几分悲凉。 人一个个走了,远远的已是一个个小黑点,后面的还在眼前检查牦牛……,都走了。  相似文献   

3.
西行漫记     
女人创造的神话这是青藏公路边的日月山垭口。日月山是祁连山的支脉,山顶部由第三纪紫色砂岩组成而呈红色,古时称“赤岭”,藏语称“尼玛达娃”,即太阳和月亮之意。青海的日月山正如甘肃的天水一样,在自然地理上有着独特分界作用。天水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甚至有同一屋檐阴阳两坡的水分注黄河长江的景象,而日月山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站在日月山上,东侧阡陌纵横,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场辽阔,却是一幅塞外景色,这一短距离内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时空错位的虚幻感。更重要的是,它在人心理上形成了某种意味深长的暗示。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前,日月山尚不足以言人文底气深厚。公元!世纪的一天,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外嫁吐蕃,对国家而言这是崇高的,甚至是神圣的,对文成公主个人而言,至少暂时是委屈的。这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男女联姻,它与其说是爱情之旅,倒不如说是外交之旅。文成公主在赤岭拿出了一面日月宝镜,因为她太思念故土了,她的宝镜上出现了八水绕长安的美景和皇宫中的舞榭歌台,公主哭了。再向西一步就是吐蕃的土地了,她当然得哭上一哭以示委屈。当年的文成公主在这座...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记     
选择青海作为目的地,是为了避开当时上海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而为了配合自己仅有的十天假期,本着经济实惠的基本原则,最后决定来个包车大环线。包车费用八干,车况是十四座的丰田海狮。可出发一个月前约定要前往的人最终是一个都未成行,最终成行的却是临时在新浪微博捡入网上捡来的,貌似这个网还挺靠谱的。尽管在出发时因为各种原因,让我们原计划的八人变成六人,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08,(1):142-151
摄影大师庄学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视的。他将一种文明与尊严的力量赋予他所关照的边地人民,无论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还是纯真无邪的嘉戎少女,无论是目光深邃的班禅大师,还是蒙古、撒拉、土族一张张生动的脸庞,他们都超越时空的边际,骄傲地与我们目光交汇,情感相通。他们挺拔的生命也因这些图片的传世而不朽。  相似文献   

6.
三线建设时期,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响应国家部分大学迁至建三线的号召,惜别唐山,千里搬迁至峨眉。全体师生面对挫折与恶劣环境,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白手起家艰辛创校;因陋就简教书育人;创造条件,不懈进行科学研究。后又为平衡教育格局,服从国家安排留在四川,迁址成都,牢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继续弘扬"实扬华、自强不息"之交大精神,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添加了色彩。  相似文献   

7.
开发西部是今天的热门话题。旧中国的西部是什么样子?现发表季方同志的遗作《我的西行漫记》以飨读者。大革命时期,季方同志曾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特别官佐,后又与邓演达一起组织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反蒋。1987年去世,生前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季方同志曾说:“有铁路直达,当不再有‘蜀道难’之感了吧?不知道现在这一路的风光怎样?很想有机会再到西北去看一看。”读者正可实现他的愿望,拿今日西北与他所记述的70年前的西北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8.
9.
60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本文记述了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流传的曲折动人的传奇式经历。  相似文献   

10.
《南方人物周刊》2011,(42):65-65
有人说,葡萄酒是酿出来的,然而,真正的葡萄酒专业会告诉你,“七分原料三工艺”,一流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极大成功,作为纪实性、报道性作品,也以优美文笔见长。作者、译者、出版者、宣传者都功不可没。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部向海内外(特别是西方)广大读者真实介绍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和未来将要成立新中国的书,恐怕就是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写的《西行漫记》了。该书不仅发行面广,而且影响很大。国内有一批进步青年读了这本书,十分  相似文献   

12.
吴殿尧 《百年潮》2013,(7):15-19
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大都读过《西行漫记》(亦名《红星照耀中国》),也知道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在国民党高压封锁下真实报道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袖、将领,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轰动世界的不朽名著,却曾因采访资料的丢失险些未能问世。那么,《西行漫记》的采访资料是如何失而复得的呢?  相似文献   

13.
《沧桑》1994,(4)
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国际友人中,有一位叫埃德加·斯诺.斯诺之所以在中国和世界上赢得广大读者,享有崇高声誉,最根本的还在于他能够通过极其艰辛、深入地考察中国社会的实际,考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壮举,发表了一系列客观公正而脍炙人口的新闻名作,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了正在急剧变化的古老中国,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其中《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就是斯诺为人类文明建树的具有历史意义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论及该书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时高度评价道:“在人们政治上陷入思想苦闷的情况下,斯诺的《西行漫记》就象焰火一样,腾空而起,划破了苍茫的暮色.……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  相似文献   

14.
安广禄 《文史春秋》2005,(10):36-36
《西行漫记》原名为《红星照耀中国》,它是第一本向全世界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以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军事、经济状况方面的书籍。该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高度评价说该书的出版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而这本书的手稿曾失而复得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7,(8)
正80年前,1937年10月,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埃德加·斯诺的代表作《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由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次年2月,在上海地下党和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又以"复社"名义出版中文本。在这部被聂荣臻誉为"帮助人们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之书"的不朽名作中,有许多关于东北抗战的记载。毛泽东纵论东北抗战《西行漫记》的精华和主干,正如斯  相似文献   

16.
夏雨 《湖南文史》2014,(5):22-22
1936年6月,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和上海主持教会工作的王先生等人帮助下,冲破重重封锁来到了西安,准备深入陕北苏区进行采访,以便了解一个真实的延安。 在西安,斯诺很快就结识了张学良。一天,他向张学良提出,希望能乘坐张学良的飞机到肤施(今陕西延安)。张学良听罢表示非常乐意帮助斯诺实现这个愿望。几天后,张学良秘密指示驻扎在洛川的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用军车将斯诺安全送到肤施。  相似文献   

17.
《西行漫记》中有一段是专门介绍新民学会的。毛泽东对斯诺说:参加过新民学会后来成为著名的共产党员人的有罗迈(李维汉)、夏曦、何叔衡、郭亮、萧子暲(萧三)、蔡和森。毛泽东介绍了他们在党内的职务(有的已牺牲),也谈到了后来离开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当时第一个秘密寻访苏区的外国记者,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几乎所有的红军领袖人物,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  相似文献   

19.
正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广为人知,正是在他的启示和引导之下,1937年4月,北平燕京大学学生、"民先"队员、地下党员赵荣声(1915—1995年)牵头,组织了10名同学,以"利用春假到西安旅行"为名,沿着斯诺的足迹,踏上了中共领导的陕北延安之旅,随后曾出版书籍公开报道,但少有人知。由于燕京大学是教会学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使他具有某种特殊地位,如"一二·九"运动后,国民党军警抓捕进步  相似文献   

20.
在1938年出版的《西行漫记》中,斯诺写的自序有一段称赞许达的文字:“最后,我还得感谢我的朋友许达,当我在北平最不稳定的状况下,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曾经跟我一块儿忠诚地工作。他不仅是一个第一流的秘书和助手,而且他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革命青年,现在正为他的国家奋斗着……”许达是一个化名,他的真实名字是谁,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经证实斯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