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云  李新 《文史月刊》2004,(5):40-47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新国家缔造者的中国共产党,如旭日东升,光焰万丈,其威望之高是任何党派也无法比拟的。人民感谢她.人民拥戴她,人民崇拜她,这种热爱之情不仅变为为祖国繁荣富强所进行的经济建设的各类创造性劳动,而且化为浸渗着挚爱情感的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创作。应该说,建国初期文坛艺界及其作家艺术家是跟党走的,其绝大多数作品也是  相似文献   

2.
《华夏人文地理》2013,(2):38-55
法国人类学者庄雪婵从2000年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戏剧,她以江西南丰的几个村庄为据点,自2002年以来每年前往进行田野调查,她发现7传统戏剧在乡村得以保留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浅论新时期的戏剧表演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 《神州》2013,(23):136-13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化实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在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的投入。而戏剧作为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又赋予了戏剧新的内容与含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创新,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相似文献   

4.
韩路 《神州》2013,(32):217-217
近年来,李碧华的作品纷纷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登上荧屏。在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戏剧性因素,这些元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悬念、戏剧场面等等。这样的作品既可以让读者享受戏剧般的矛盾和立体感,又可以让导演有的放矢。本文就以李碧华的经典之作,也是几部被搬上荧屏之作为例,探究李碧华作品中的戏剧元素的形成原因以及这些戏剧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浅议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梅 《丝绸之路》2009,(24):79-80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戏剧如何走出国门,为西方观众所欣赏和接受,成为跨文化工作者面临的研究课题之一。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跨文化传播方面,应该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促进文化融合,将中国传统戏剧打造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不断深化实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在注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的投入.而戏剧作为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又赋予了戏剧新的内容与含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创新,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  相似文献   

7.
近来读报,看到戏剧、报纸创新各有一例,印象颇深。先看戏剧创新。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洛阳牡丹”、以8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马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是“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带上《穆桂英挂帅》进京,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戏剧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进行了宣传和评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领导、专家观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成绩。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种行当?”马金凤一下子被问住了,她思忖片刻后说:“我演的是帅旦!”在戏剧的行当中,有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等,从没有听说过“帅旦”。但仔细一想,这个叫法也挺贴切。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程式,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行当。这个新行当的创造是她虚心好学、不断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馨和石可是校友,两人在1994和1995年分别入读北大英语系和光华管理学院。十几年后文馨从华尔街归来转身为戏剧制作人,石可则在英国拿到戏剧博士学位,回国当了大学教师。文馨将石可介绍给她的搭档张子一,后者由此读到石可写于2003年的剧本《新青猿》,她认为这是个好故事。一番合计后3人决定将此剧搬上舞台。  相似文献   

9.
阿姐加萨———是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美称,意为汉妃姐姐。为了赞美她在藏汉关系史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藏族人民用歌舞颂扬她,用绘画再现她,用故事传颂她,用藏戏塑造她,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热爱和崇敬。10多年前,我曾3次到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考察唐代...  相似文献   

10.
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文化生活特别丰富,那里的人民有享受文艺生活的传统,城市中有许多博物馆和展示大厅,全面呈现着白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戏剧舞台演出民族的和世界古典歌剧和芭蕾舞,以及现代文艺。正如东方区居民楼墙壁上的镶嵌画所寓意的:明斯克是科学的城市,是文化艺术的城市,也是英雄的城市,她远不是商业发达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研究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国戏剧美学,都避不开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中国戏剧是怎样形成的。研究中国戏剧是怎样形成的,元杂剧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因为元杂剧是中国第一批定型的、成熟的戏剧,它既集过去戏剧艺术之大成,又以自已独特的创造完成了中国人民戏剧观的根本转变,以大量的优秀创作将元杂剧推向了中国戏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中国戏剧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又为后来中国戏剧的发展开阔了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元杂剧是怎样成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戏剧艺术本身发展的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革命戏剧事业非常幸运: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之一、人民敬爱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在辅佐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总是  相似文献   

13.
舒绣文自30年代起便驰骋于我国戏剧舞台和银幕,她以自己那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及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使无数观众为之倾倒。她那对艺术最高境界忘我的追求,及对同事朋友的真挚友情和无私的帮助,更是令接触过她的人们难以忘怀。然而,她却在无情的政治运动折磨下过早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舞台与人生,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演艺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八个样板戏,她在与文艺界人士交往,进行戏剧改革的同时,给人改名也成了她的最大兴趣。她给当过我们评剧院领导,后调北京京剧院当领导的薛恩厚,改名为薛今厚;给京剧演员钱浩梁改名浩亮;给钢琴家殷承宗改名殷诫忠,还给很多人改过名,当时很轰动。  相似文献   

15.
她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甚至连初中也没有读完的母亲,却凭借自学成为国家一级编剧,其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田汉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提名奖”等多个奖项;她的好学精神、言行举止和道德准则深深地影响了下一代。她的两个孩子先后取得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女儿郭颖颖15岁考入中山医科大学,18岁入党,21岁考取美国全额奖学金赴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目前已取得毒理学和医学双博士学位;儿子郭聪聪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考取美国全额奖学金,目前正在休斯敦大学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其本人被评为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长”。她就是濮阳市文化局的安克慧。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年近九旬高龄的著名话剧艺术家朱琳,在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献礼大戏《甲子园》中登台,扮演王奶奶。这是朱琳最后一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坐着轮椅的她坚持完成了演出。她说:"我快90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至此她完成了自己的谢幕演出。"中国话剧皇后"之誉的朱琳,1923年5月出生在江苏连云港,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淮阴长虹剧社、武汉抗日救亡演剧队、新中国剧社、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等,曾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协会常务理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早期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余上沅先生逝世已经20多年了。笔者和余上玩是邻居,对他的生前事了解较多,现综述于后。 上沅是湖北沙市人。1897年生,自幼爱好文艺,醉心戏剧。1920年就读北大,专攻西洋文学,1923年和梁实秋等赴美进修。两年后回国。他曾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我为什么要学戏剧?》的文章,叙述自己学戏剧的缘由:“许多朋友很疑惑为什么我要学戏?其实这也用不着详细解释,简单一句话:因为我爱‘她’。我在武昌念书时对政治的兴趣非常浓厚。……谁知一到政治中心的北京,我反而和文学结了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美国进步作家、世界名记者、著名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是美国密苏里州北部的一个贫苦矿工的女儿。晚年因贫病交加 ,于 1 95 0年 5月 6日病逝英国牛津 ,但她却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史沫特莱极为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 ,支持中国人民的斗争 ,她始终如一地与战斗中的中国人民紧紧地站在一起。早在 1 92 8年中国大革命高潮时期 ,她就以《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 ,到过武汉 ,为该报工作到 1 933年。 1 938年至 1 941年间 ,她又担任《曼彻斯特卫报》的驻华特派记者来到中国。日…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初期,邓颖超和周恩来曾在武汉生活、战斗了10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她和武汉人民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在她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正>陈世美已经成为负心男人的代名词,那是因为戏剧《铡美案》的深远影响。《铡美案》又名《秦香莲》,极受民众喜爱。上世纪70年代末,刚结束"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很多传统戏剧又重现舞台。湖南衡阳市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