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绀弩是竹林七贤一流人物,周恩来戏称他为“中国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其人落拓不羁,口没遮拦,处逆境仍吟咏啸傲,却守住一条人格的底线:不卖友求荣,不落井下石。绀弩老人时有惊世之语,或评说三十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是正确的个人(指鲁迅)和错误的组织之争;或向党汇报自己的思想:把我划为“右派”,开始想不通,现在通了,既然冯雪峰是“右派”,我自然也是“右派”,我是“雪峰派”嘛。不过我不是资产阶级右派,而是无产阶级右派。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为胡风的文风辩护:有人说,胡风的文章晦涩,别别扭扭,不明白晓畅。我说这些人都不懂得什么是文章。鲁…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人,他与其他的"胡风分子"不同,既未与胡风有任何的来往,也根本不知道有个什么"胡风集团",更不知道这个集团里的任何事情,只是因为在查获的欧阳庄给胡风的信件里提到了他——"苏州有一同志",也就无辜地受到了牵连和迫害,成为整个案件受到牵连的2000多人中唯一的一个"无名者"。  相似文献   

3.
不比不知道     
牧惠 《文史天地》2003,(8):44-46
曾在《随笔》上读到过绿原同志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他曾被蒋政府分配到中美合作所工作。得知此事后,在胡风等人的帮助下,他逃跑到一个地方教书,根本没有去中美合作所报到。十年之后,胡风“反革命”案发,绿原当年因此事向胡风求助的信,被加以删节后,成了他当过“美蒋特务”的“罪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位当过国民党大特务的人,居然出面证明绿原“确是中美合作所的人”。其实,当时绿原并不叫绿原而是另一个名字。我这番转述可能不够准确;但是,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极深。绿原虽经公安部门查实他根本没有进过中美合作所,连一天译员也没当过,…  相似文献   

4.
打算腐化     
苏生 《江淮文史》2001,(2):112-112
1934年,范澜任北京大学女子理学院院长时被特务逮捕,北大校长蒋梦麟向国民党要员陈立夫、陈果夫求情,要求释放他。蒋梦麟说:“范澜这个人正直,生活很艰苦,他平日常从自己的薪金中捐出一部分钱,给学生买书。”二陈答:“这就更说明他是共产党,否则,哪能这样做?”  相似文献   

5.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说:"还有个王实味,是个暗藏的国民党探子。在延安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题名《野百合花》,攻击革命,诬蔑共产党,后头把他抓起来,杀掉了。那是保安机关在行军中间,自己杀的,不是中央的决定。对于这件事,我们总是提出批评,认为不应当杀。他当特务,写文章骂我们,又死不肯改,就把他放在那里吧,让他劳动去吧,杀了不好。"  相似文献   

6.
人人都知"斧头帮"帮主王亚樵笑傲江湖数十载,英勇无比,却不知道他"十步一计",智谋超群;更不知道,他也有政治靠山,他与西南派"大佬"胡汉民、陈铭枢等人交往密切,特别是与李济深(爱国名将、民革中央第一任主席)亲如手足、生死相依。王亚樵遇害20多年之后,李济深还在《李济深略历》中扼腕长叹:他在梧州被军统特务暗杀,"我们那时警惕性非常不够,真儿戏得很。"  相似文献   

7.
一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国运昌隆,突然掀起一场整肃胡风及其友人的政治风暴,从城市到乡村,有人可能没听说过鲁迅,但没有人不知道胡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悄悄卷了进去,严格说,他还不是文学圈子里的人。二1955年6月10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三批材料》26节收了欧阳庄写给胡风的信,信上有这么一句:“苏州有一同志可谈(在市委工作,党员)……”《人民日报》编者在按语中不客气地指出:“他们已经称这人为‘同志’了。”于是,“苏州一同志”名扬天下,这在小小的苏州引起一阵惊慌,深恐此人就在自己身边,沾亲带故,那就说不清楚了。三“苏州…  相似文献   

8.
张平 《贵阳文史》2008,(4):24-27
胡风与乔冠华最初认识是在太平洋战争前的香港,两人正式建立友谊则是在撤退到重庆以后。胡风还记得,自己与乔冠华的初次见面。那是在一次迎接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的茶会上。这次茶会是由乔冠华出面布置招待的,这时的乔冠华年轻干练,富有活力。不过胡风对此印象不深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乔冠华设法营救胡风。在那大动乱的日子里,乔冠华不顾个人安危,  相似文献   

9.
2004年3月15日,胡风铜像在他的母校南京师大附中揭幕。胡风铜像作,中央美院雕塑家张润恺教授崇敬胡风的人品、文,他所塑造的是受难中的胡风:冷峻深邃、洞若观的眼睛,坚忍不拔、紧抿嘴唇的脸颊,再现了胡风直、不屈的人格特征。铜像正面基座上刻着胡风的词:“学习鲁迅精神”。这句题词出自胡风1981年同题文章。胡风在文章中说:“在我们应该学习、学、再学习的宝贵鲁迅精神里面,有一个本质的核,那就是对于受压迫、受摧残,甚至精神上受着奴的劳动人民的爱。……我们活在一个能够用我们己的手扭转乾坤的伟大时代。这正是鲁迅先生在艰难困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赵威 《环球人物》2013,(21):82-83
他认为,要让先发展起来的经济去哺育发育不良的文化朱大可本人通相学,据他说自己天生有个"猪鼻"。因此,他的性情与文章完全不同:文章一出,霸气天成,满是傲气与威风;性格却是猪的笨拙与朴实,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闲聊的他便是如此。"我的精神摇篮是70年代"1956年,朱大可出生在上海。7岁时,他上了当地一所有名的小学,却不怎么被老师喜欢——成绩最好、不听管  相似文献   

11.
范美忠是一个声言誓死捍卫自由主义立场的人,一个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才子,一个有浓厚精英意识的知识分子,一个心怀启蒙国民信念的中学教师。他还是个球迷。他说,"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两件事情:看书和踢足球,连西乙联赛的替补球员都能背出来。"网上流传,他的爱情宣言里有一条:找个看球时不打扰他的女孩。他每周都要带着自己的学生踢两次球。但在"5?12大地震"中,他却抛下了自己的学生,独自一人跑到足球场上。更让人意外的是,事后他洋洋洒洒地为自己辩护,说"即使我的母亲我也不会管"。  相似文献   

12.
胡风的1949     
胡学常 《百年潮》2004,(5):36-42
进入1949年之前,大约有十年时间吧,胡风在左翼文化战线一直被视作一个"异数".党当然不怀疑他的革命立场,但革命是分阶级的,有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也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胡风不是中共党员,他的文学理论富于"五四"气质,鼓吹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反对过分美化工农大众.这些都使他具有了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嫌疑.  相似文献   

13.
他是"中国首席变性手术大师",他成功完成了人体的性别重塑,却在人道和伦理的天平上挣扎;他是整容界的"刀客",女人身体在他眼里只是材料;他带给人美丽,自己内心却千疮百孔……如今他说:"我比任何时候都相信真爱。"  相似文献   

14.
60多年前,延安曾发生了轰动一时的"王实味案":1942年,延安中央研究院特别研究员王实味,因"托派分子、国民党特务、反党集团成员"罪被开除党籍,后康生下令将其逮捕。1947年暮春,王实味在山西省兴县蔡家崖被秘密处决。当年中共的"特务王"李克农因曾经手此案,以至于成为他心中一段抹不去的隐痛。  相似文献   

15.
胡风事件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常 《百年潮》2004,(11):36-41
重庆的胡风给了延安 一个含混的身影 最早,是鲁迅将胡风与毛泽东联系起来.胡风是鲁迅的学生,一直以传承鲁迅精神为己任;而毛泽东,也始终认定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当时商定的治丧委员会名单里,就有胡风和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1942年,康生在延安大搞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严寄洲起初还天真地认为自己太不警惕、太没头脑,竟然没发现周围有那么多的特务。可没过几天,他自己也竟然成为了“特务”,被迫苦思冥想地编造“特务材料”———接头的暗号是“大米饭好吃,小米饭不好吃”……好一幕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好一场让人悲痛不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文革”前(聂绀弩写给我)的少量信件当然全部不存。自1979年秋,曾卓来沪说胡风尚在世(那时讹传胡风已死),并携带绀弩赠胡风诗抄件,我就想到从绀弩处打听胡风的消息,因不知其地址,为了保险,我发了同样的两封信,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聂绀弩,一由民革中央转周颖。信均收到。绀弩立即回信,告诉我胡风、梅志均在成都,胡风已被定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信中亦简述他自己的近况。此为第一封。此信因贾植芳欲知胡风情况,交给了他,未取回,已丢失。  相似文献   

18.
1981年,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收到一封署名"奥朗德"的来信。这个年轻人称自己已获提名,将与他竞争议员席位,恳请安排一场辩论。希拉克根本不认识这人,随手就把信撕了。那之后,奥朗德又来电话,催问希拉克辩论的事。希拉克都以公务繁忙拒绝了。他在公众面前直言不讳地说:"奥朗德很勇敢,可他太没名气了,跟我竞争简直是鸡蛋碰石头。"  相似文献   

19.
龚育之 《百年潮》2001,(1):20-24
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是1954年冬天大规模开始的。接着,又开始了批判胡风思想的运动。那时,胡绳还在中宣部,应该处在批判运动的指挥岗位上。但是,我不记得他作过怎样的战斗部署和方针指导,只记得他在一次会上讲到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刚批胡适,又批胡风,批胡运动,伊于胡底?  相似文献   

20.
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作为枪手被急召入京,打出的"炮弹",经毛泽东点评,置恩师胡风于死地,开了新中国政治斗争抛私人信件的先河!他,就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舒芜。2009年,随着他的离世,他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那刻在历史深处的烙印,让人长久喟叹……无论如何,他始终是"胡风反革命集团"中的一个沉重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