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布儒 《文史博览》2014,(11):24-25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随即取消了德国根据不平等条约所获取的部分特权。8月14日,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奥宣战。鲜为人知的是,从中国宣战到正式参加一战,孙中山起初是反对中国参加一战的,但后来又支持对德奥宣战。  相似文献   

2.
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曾经对同盟国中为首的德国宣战.按参战的先后顺序,对同盟国德意志、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作战的有俄、法、比利时、意大利、美、中等24国.然而,当中国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宣战时,欧战正酣,中国并没有派一兵一卒、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工业发达.经济繁荣.但陶醉在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中的德意志帝国.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中学生行刺奥王储事件为导火线.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等组成军事同盟.向以法、俄、英为主的协约国相继宣战(随后,日、美、中等参加协约国),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范围的军事冲突。长达4年多无情的大规模血腥战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卷入国家达33个.涉及世界15亿人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秋阳 《贵阳文史》2011,(6):36-41
拒签对德和约改变“弱国”地位 徐世昌既重视国内的和平统一,又关注国家的对外关系。他之所以主张和平统一,目的就是要各派消除隔阂,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一方面组织南北和谈,一方面将一份《对德、奥宣战咨请同意案》,提请国会通过,使中国成为协约国的成员,从而取得参加国际活动的资格。也就是说,实现国内和平统一和在国际上争得地位,是徐世昌想要办的两件大事。  相似文献   

5.
黄金凤 《民国档案》2004,9(2):128-135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当即向日、德、意正式宣战,并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军事同盟,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及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事实表明,国民政府的对策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因此大为提高。然而,这些成功也是有限的,中国只是取得了名义上的大国地位,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大国。  相似文献   

6.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主要交战国都在中国占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使中外关系呈现极其复杂的局面,而日本乘机侵略山东,更使中国主权及领土受到战争的侵犯。在美国的怂恿下,中国最终对德宣战,站到了协约国一边,中国参战与美国的关系极大,但中国参战却并不符合美国政府的初衷。何以出现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只有对一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及中日关系及美日关系等进行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现在让我们把思绪回到100年前的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然而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这民族存亡的时刻,5月4日,  相似文献   

8.
北京政府参战问题再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于参战案的探讨,以往较多集中于府院之争、派系之争、南北之争上,对参战一事颇多贬斥。从外交史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实有必要。欧战爆发之初,北京政府宣布中立。这一政策看似稳妥,但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境况下却蕴藏着危机。虽曾有人提出对德采取积极进取政策的建议,惜未被采纳。1915年末,北京政府暗中与协约国有接洽之举,但在日本的反对下退缩。1917年,转机出现。围绕着中国是继续保持中立还是对德绝交宣战,外交家、政治家、军事将领及社会各界都卷入了争论。总体而言,主张对德绝交的力量超过了主张中立的力量。北京政府不仅希望通过参战获得战后处分权这一远期利益,还希望获得延付庚款、提高关税等现实利益。以参战为筹码,北京政府与协约国列强展开了并不轻松的谈判。中方的要求获得了部分的满足。可以认为,参加欧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一个重大转变,北京政府后期的积极外交可说由此而发端。  相似文献   

9.
章百家 《百年潮》2004,(11):20-27
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并宣布与德、意处于战争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方广锠 《文献》1999,(4):8-24
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反帝运动,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行镇压.八国联军攻陷紫禁城,大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第二年,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意、法、西、荷、比等十一国签定屈辱的《辛丑条约》.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神术”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前,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义和团运动及清廷同时对英、美、德、俄、法、日、意、奥八国宣战的事件。这两起事件,因其事涉中外,复杂错综,迷离扑朔,引起了中外学者浓厚的研究兴趣。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为收回山东主权斗争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钰 《文史精华》2001,(5):11-17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6月28日,战胜的各协约国代表,聚集在巴黎凡尔赛宫隆重地举行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出人意外的是,协约国之一的中国代表拒不出席,并向大会主席递交了拒签和约的声明。中国此举使“和会各国为之震惊”。 中国之所以拒签对德和约,是由于在这次会议上,欧美列强与日本帝国主义相互勾结,违背公理正义,推行强权政治,蛮横地拒绝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合理要求,竟然把德国原在山东掠夺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如今,重新回顾这一段重大历史斗争仍具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13.
1938年9月 1日德国闪击波兰,3日英、法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侵略者为配合德、意行动,尽快解决中国战争,遂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任命西尾造大将为总司令官,坂垣征四郎为总参谋长,全盘负责对华战争。他们就职后的首要的军事行动便是发动对湖南长沙的进攻,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长沙——这个扼两广之咽喉、控四川之门户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为了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1939年——1944年,日军先后发动了4次长沙战役。 长沙,系湖南省省会,位于湘水下游,在洞庭湖湖滨平地之南,处粤汉铁路与京滇国道…  相似文献   

14.
建立俘虏收容所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6日,袁世凯颁布大总统令,宣布“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一战爆发后不久,日本即以英日同盟的名义对德国宣战。1914年11月,日本攻占青岛,强占胶州湾。德国在山东的部队有4500人成为日本俘虏,并被押解至日本收容,有少数德国海军水兵选择向此时尚为中立国的中国投降,以获取保护。  相似文献   

15.
解读一篇宣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读一篇宣言朱正(一)“1919年7月25日,俄国苏维埃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俄国在中国的特权。宣言说:‘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国人民那里掠夺的或与日本人、协约国共同掠夺的一切交还中国人民’。‘请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德奥宣战历史意义新探吕茂兵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颁布大总统令公告,宣布即日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一方,与德奥处于战争地位。随即先后成立了临时国际政务评议会、战时国际事务委员会和参战督办处,并着手组建了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所谓参战军...  相似文献   

17.
<正>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北方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帝国主义列强借此扩大对华侵略,纷纷调兵前来中国,主要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军队参加,故称八国联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公历)初,各国军舰聚集大沽口外,继而北犯张家口,东占山海关,南侵保定、正定。俄国又在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研究》2021,(2):45-6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京政府鉴于罗马教廷在国际调和中的角色,决定借助与教廷通使,在战后和会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而制衡日本。法国获悉通使事后,托辞此事有违中法《天津条约》保教权条款,且教廷存在亲德嫌疑,试图强行阻挡通使。英、美、日等协约国集团成员基于各自的政治利益,积极附和法国,逼迫北京政府暂缓乃至取消通使。在法国的催逼和协约国成员的附和之下,北京政府为了避免开罪法国,顺利参加战后和平会议,在交涉过程中步步退让,导致通使尝试以失败而告终。此次通使的失败,昭示着北京政府联合教廷制衡日本外交策略的破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处境的预演。  相似文献   

19.
随着直皖矛盾激化,段祺瑞为了维持在北京政府中的地位及完成南北统一,以中国对德宣战参加一战为契机,在日本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下,编练了参战军(一战结束后改称边防军)。约同一时期,皖系干将徐树铮编练了西北边防军。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边防军和西北边防军均不同程度卷入。皖系战败后,两军除少数阵亡,部分被遣散外,余部被直奉瓜分,最终归于消亡。  相似文献   

20.
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抗日战争王彦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100年间,列强强加给中国近千项不平等条约,因此,中国人民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清末改良派、戊戌维新派曾明确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1901年,重庆人民成立“废约促进会”。同年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