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山碑材为南京的明代重要物胜迹,本就其规模尺寸,开凿时间、弃之不用的原因及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南京阳山碑材岩体病害的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维修加固方案及采取相应技术保护措施,并对文物维修工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南京阳山碑材岩体病害的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维修加固方案及采取相应技术保护措施,并对物维修工程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乘车出南京中山门,沿东郊宁杭公路行近一小时,便到了著名的世界之最——阳山碑材所在地,江宁县汤山镇坟头村的阳山。 据有关史料介绍: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长子朱标早在战争年代牺牲,按照传统,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即建文帝。四年后,朱元璋四子建文帝之叔、封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服,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了  相似文献   

5.
沉睡的巨石     
《风景名胜》2009,(6):130-140
在南京市郊的阳山山谷内,静卧着三块人工开凿的巨石,它们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开采出的最大石材。经过考证,这是600年前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他的父亲造碑用的。  相似文献   

6.
出土于2000年的正定巨碑,经考证为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本文在此基础上,引述史籍中的有关资料,对该碑的名称、立碑时间、历史背景及残碑文字等再作探讨,并就碑文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真定的政治、军事、历史情况及成德军与后唐、后晋、契丹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相传1921年前后,有不法古董商窃得两座大型造像碑,一为北魏薛凤规造像碑,一为西魏巨始光造像碑。二碑将被偷运出国时,被海关查获,经当时主管机关批准,拨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前身)收藏。二碑曾在短时间内展出,但不为世人注目,因此知道这两座碑的人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妥善保护,将这两座碑用木板罩护了起来。几年前,笔者对巨始光造像碑曾作过初步研究,考定碑石原应在今山西稷山县。薛凤规造像碑不仅形制与前者十分类似,而且二碑均有少见的巨姓和行姓的题名。如巨始光碑有巨天祖、巨解愁、巨令(?)、巨银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7,(5)
居士山摩崖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南的居士山山脊,碑体由突兀于岭脊的一块石灰岩质巨岩修整而成,碑面经凿刻、打磨。该碑于1923年被发现,由于石碑碑文漫漶,学界对于该碑碑主、碑文所载内容始终未有定论。2015年9~10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定襄县文物管理所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运用三维数字技术,对该碑实施了数字化考古调查。2016年5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根据三维数字化成果,对碑文重新逐字识读,确定该碑为西晋胡奋重阳登高纪功碑。  相似文献   

9.
<正>2000年6月22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旧真定府衙南百米处路西一建筑工地,一尊重约107吨的巨型青石赑屃碑座并18块大小不均的巨碑残块重见天日。有关巨碑名称、碑之主人、刻碑年代、碑文内容、毁埋原因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  相似文献   

10.
钟维 《文物春秋》2004,6(6):125-129
大名五礼记碑是国内现存唐宋碑刻中最大的石碑,始立于唐,原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改刻于宋,由蔡京篆额。本文考证和记述了该碑的历史沿革、巨型碑材的产地、所涉史实及其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17,(1):69-71,112
惠觉禅师碑原立于河北省沙河市广阳山漆泉寺,是关于新罗入唐僧人惠觉的重要资料。在已有学者对之展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纠正谬误,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惠觉禅师碑并非《沙河县志》中记载的唐漆泉寺碑,惠觉禅师碑的刻立时间在贞元十年之前,邢台开元寺中出土的两块与惠能有关的残碑都是惠觉在参拜神会以后刻立的。  相似文献   

12.
空气里还残留着夜的气息,山坡上参差错落的房屋在黎明中刚刚露出剪影,我们的两辆越野车便离开普兰县城,沿孔雀河两岸,向东驶去。昨天晚上,听巴桑副县长说,在普兰境内发现一块刻有观音佛像的古碑。据当地群众讲,此碑非人工凿造,是天赐之物,尤其那观音佛像自然成形,被当地人  相似文献   

13.
郭春梅 《沧桑》2009,(6):54-55
乡约对地方民风的形成具有非同一般的导向作用,高平乡约以碑刻的形式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对当地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内容有禁约碑、禁凿窑碑、禁赌博碑、禁樵牧碑、禁堆柴草碑、禁娼妓碑、议工价碑等。这些乡约碑刻的内容和类型反映了民间自治的程度和乡约在当地民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7年8月上旬,靖江09号地块平整场地时,在原孔庙的地下,露出一块硕大无比的巨碑。此碑材质坚硬。非一般石碑可比,重约8-10吨,碑体连基座高4.4米,宽1.68米,厚0.4米,碑面满汉双文,分左右排列,其文字埋前已被糯米汁拌灰浆涂平。此碑露出地面后。因无人问津,被重型机械压碎、砸断、分离成四块。从依稀露出的部分汉文内容看,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  相似文献   

15.
正初识皇令2012年初春,笔者听闻清代的皇令碑残碑还在,特意赶到望亭镇,来到312国道边牡丹行政村一个叫大沟头自然村的一户农户家中,三十多岁的主人小吴把我们引到南面的院子,但见一块青石巨碑横卧在地,上下都已残缺,隐隐可见密密麻麻的字迹。据其介绍,前后已有多拨人来此考证,此碑宽149厘米,厚49厘米,高度应为239厘米,现存残碑最高处约180厘米。为御碑制式,完整的碑重五吨。此石为糯米青石,采自太湖西山,为青石极品,无任何血丝、瑕疵。  相似文献   

16.
1984年,我们在吴县通安乡青峰村,发现石刻一方.青石质,高143.5、宽68厘米,额趺已失,碑体完整,个别字迹已漫漶,碑文阴刻竖行楷书17行,满行55字,碑右首行镌“龙柏亭记”,碑左下侧落款:“王稚登撰长洲杜大绶书郡人陆士仁篆额镌刻于明万历乙巳年(1605)”.该碑虽是一方始建阳山龙柏亭的记事碑刻,但碑文却涉及到王稚登的籍贯、出身等历史问题,具有史料价值.同时,该碑是当时声著吴中的王、杜、陆三人合壁而成,又是一方书法艺术珍品.原石现已镶嵌在吴县文管会无梁殿碑廊,供人观览.  相似文献   

17.
阳山问碑     
<正>到过南京多次,看过很多景点,却没有去过阳山碑材公园。大概是它离市区太远,实在不适合快节奏的旅游线路安排,去过的人也不多。加之它又隐藏在郊野的"深山老林"之中,与玄武湖、中山陵、夫子庙等市区内的"大牌"景区相比名头也不大,其貌也不扬,在这个"看脸"的年代,想大红大紫自然也很难。但它却镌刻着朱  相似文献   

18.
阳山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东邻英德、乳源,西靠连南,南接怀集、广宁、清城区,北与连州、湖南宜章接壤。据《县志》载,阳山之名,源于秦末于此设立阳山关。汉破南越后设县,以关名县,故日“阳山”。因而,阳山关就是阳山历史文化的源头。与其他历史元素联系在一起,阳山也就有了“战国侯邑,秦关汉县,韩愈贬地,明代铁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试就秦关这一层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北魏霍扬碑1920年出土于山西省临晋县东霍村,在历史、书法、文字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录文至少有近十种。但因原碑剥蚀较甚,各家录文误读之处颇多。文章对各家录文作了汇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霍扬的家世,认为霍扬很可能是晋交州刺史霍弋的后代。  相似文献   

20.
白勇 《文物世界》2007,(5):17-19,22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现有两通碑,它们是研究华严寺历史的重要资料。关于金大定二年碑专家早有研究,此碑详尽叙述了辽金之际华严寺的兴衰沿革。另一通至元十年碑则是研究元代华严寺历史最重要的依据。碑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