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陈岂凡  谭特立 《纵横》2000,(5):13-14
60年前,日本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五二四团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孤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成功地掩护了数十万大军撤退的事迹,传遍了海内外,被誉为“盖世的英雄”。“八百壮士”后来的命运怎样?他们又有哪些曲折悲壮的经历?本文系由谭特立同志在多次采访“八百壮士”中的一位幸存者,湖南省攸县渌田镇陈岂凡老人之后整理而成。陈岂凡老人在淞沪抗战时,是谢晋元所部一营三连三排的少尉排长。现以其口述的亲身经历,首次披露了“八百壮士”撤出战场后,继续与日寇作斗争的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2.
<正>“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八百壮士”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英雄群体的赞誉,对英雄群体的褒扬。在全民浴血奋战、抗日救国的时代背景下,先后涌现出3个“八百壮士”英雄群体,知名度与影响力较高的是1937年在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与日军孤军血战的国民党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的全体官兵。另外两个鲜为人知,本文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60年前,日本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谢晋元团长率领的“八百壮士”,孤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成功地掩护了数十万大军撤退的事迹,传遍了海内外,被誉为“盖世的英雄”。“八百壮士”后来怎样?笔者曾多次采访一位幸存者——湖南攸县涤田乡横街组的陈岂凡老人,他在深沪抗战时,是国民党八十八师(孙元良部)二六二旅谢晋元所率五二四团一营三连三排少尉排长。老人以他的亲身经历,谈了他们撤出战场后鲜为人知的遭遇。一、租弄内的升旗风波震惊中外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了,“八百壮士”撤出阵…  相似文献   

4.
闻名中外的淞沪战斗中“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早已为大家熟知,“八百壮士”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长期被囚禁在南京,达3年半之久。这些威武不屈的官兵利用做苦役的机会,组织了多次越狱、逃脱行动,先后有100余人成功地逃了出去。也有近百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5.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0月26日晚,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八百壮士”孤军奋战4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取得了“四行保卫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我叫田际钿,1917年腊月二十日出生在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中伙镇烟墩村,家境贫寒,幼年失学,最为不幸的是10岁左右父母双双病故,甩下我这么一个儿子撒手而去。于是,13岁起便给人家放过牛,帮客栈当杂役,在勤坊铺当过学徒,在酒馆、茶社跑过堂,也帮人家烧过火,给富户人家做长工,小小年纪便品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及世间的冷暖。  相似文献   

7.
1937年10月26日,淞沪战场上日军突破大场防线,我军腹背受敌不得不西撤,留下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一营的数百名官兵担任掩护任务,坚守苏州河以北的四行仓库,他们号称“八百壮士”。他们在团副谢晋元的指挥下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取得了“四行保卫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深蓝 《文史月刊》2011,(2):15-16
《英军关于建立集中营,拘留四行孤军的密令》中记载:"‘八百壮士’进入四行仓库的第二天,工部局便向租界各地段的军事指挥官下达密令‘:负责各个地段的指挥官有责任收缴中国士兵的武器,并护送他们进入集中营……’"  相似文献   

9.
9月18日15时,伍绍祖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采访过老头丽次,都在他南沙沟社区的家中。邻居大部分是省部级高宫,也有一些文化名人,比如钱锺书的夫人杨绛。采访很愉快,几近无话不谈,出乎我的意料。  相似文献   

10.
1944年10月,日军9万余人从灵川、高田、海泽、灵田、大圩分路进逼桂林。桂林守军只有两个师,不足3万人3守军官兵皆知此战敌强我弱,凶多吉少,纷纷遗书家人,誓死报国。战斗异常惨烈,日军使用毒气弹等杀伤性武器,守军拼死坚守,与敌人短兵肉搏,上至将军,下至战士,八百壮士战死孤城,壮哉!  相似文献   

11.
王泓 《炎黄春秋》2006,(1):24-31
读了季羡林的《沧桑十年·序》,他说:“‘文革’浩劫才过去二十年,人们已经淡化了,给年轻人再谈,已被看作是‘天方夜谭’、‘海客谈瀛洲’;我们许多人的血白流了,应得的教训白白放过了。”对此,我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想到“大跃进”,它对“三农”的破坏、摧残,决不次于“文革”,真使农村到了古人所说的“人亡政息”的境地。对历史负责,就应把它的教训很好的传给后代,不使他们重犯。怎么办呢,李锐的意见我  相似文献   

12.
全国昆曲从业者约八百人,在“非遗”前一直苦苦支撑,所以在昆曲界一直有个说法,称昆曲从业者为“八百壮士”。围绕昆曲“非遗”十二年来的变化以及昆曲未来发展之路这两个问题,七大昆曲院团负责人分别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感受(以采访时间为序)。  相似文献   

13.
孙元良 《纵横》2010,(10):58-64
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日之役,国军坚强抗战,日军屡攻不逞,相持三月。10月26日,我大场阵地失陷,迫得国军于当夜从第一线转移到沪西。11月12日更向后总退却。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五期发表《八百壮士后来的悲壮》五文后,顷接若干读者来函询问“八百壮士”事迹情事。这里再刊发前文作者陈岂凡的战友、当年坚守“四行仓库”之五二四团谢晋元长勤务兵万连卿老人的回忆文章,以使读者对当年“八百壮士”抗日壮举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采访伍绍祖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第一次我一个人先去聊聊,第二次带上摄影同事,均在老人北京南沙沟社区的家中。他的邻居大部分是正部级官员,也有一些文化名人,比如钱钟书的妻子杨绛居住于此。采访进行得很愉快,老人几乎无话不说。后来拍照片,  相似文献   

16.
这方传国玉玺,从卞和献玉时起,便沾满了血腥。除了表示皇权天授之外,对于老百姓说来,除了祸害,还是祸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粤港澳风靡“太史菜”,什么“太史蛇羹”、“太史鸡”、“太史豆腐”……等等,成为“食在广州”的重要菜式.这中间有许多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8.
广州“陈李济”药厂创建迄今已四百周年。如今,这个与北京同仁堂并称为“南药”和“北药”的老字号,愈来愈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四个世纪栉风沐雨,也使这一蜚声中外的老厂,蒙上了几分神秘的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9.
田亮 《环球人物》2013,(4):80-82
他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1月18日,88岁的郑哲敏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在无数个摄像机镜头面前,郑哲敏把双眼眯成了一条线,以此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由于喉咙不适,医生建议他尽量少说话。那本红彤彤的证书大得几乎可以覆盖他的上半身,也把他映得满面红光——这个奖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总结。评审词写道:郑哲敏院上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解决了火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红都瑞金,人们最初的印象大都缘于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故事让新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红井"。在井旁的石碑上,"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