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潮》2000,(5)
我和水拍认识是在1950年7月,我调《人民日报》文艺组做编辑工作的时候,他是我的顶头领导,时任文艺组第二组长。第一组长是李亚群,李很快调离报社,水拍成为文艺组组长。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由4版扩为6版,后改为8版,文艺组改为文艺部,水拍任副主任、主任。我们一起共在报社工作10年。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初几年。那时文艺组的主要任务是编每周一期的副刊《人民文艺》和编文艺评论文章发其他版面。当时《人民日报》编辑部在王府井大街西侧的平房里,文艺组最初只有三四个人,最多时为五六个人,大家挤在一间座北朝南的屋子里办公。屋北有爿大玻璃窗,窗  相似文献   

2.
元三 《湖南文史》2010,(4):49-50
我1960年春进上海解放日报社时,开始尝试写些杂文。八届十中全会于1962年召开后,我根据全会精神,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精神,撰写了一批杂文,有的发表在《朝花》上,有的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副刊上。  相似文献   

3.
张育瑄 《江淮文史》2012,(3):102-110
1979年以前的20年里.我一直在黑龙江工作,从事新闻报道和报纸采编。1979年夏天.我被调入安徽日报社文艺部.担任副刊编辑,同时也作为文化记者.写一些文化消息和文艺通讯。那时,《安徽日报》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后,正处于整顿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我的第一份工作有一些特殊的时刻:在特别重大的日子,头版编辑得等《人民日报》传版过来,再据此安排自己的版式。这个时候,我所敬重的一位前辈就会感叹:80年代的报纸好看,连头版都好看。  相似文献   

5.
孙伏园(1894—1966)是以其文名和主编报纸副刊为人所知的。上世纪20年代初,他一面主编《晨报副刊》,一面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听课,以后又主编《京报副刊》和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他还曾参与发起创办和编辑《语丝》周刊。由于长期成功编辑副刊,他获得了"副  相似文献   

6.
刘仁文 《名人传记》2022,(10):69-73
认识法学家刘仁文先生有很多年了,当时我正在一家报纸编副刊,时常跟刘仁文先生约稿。他像一位老到的民国笔杆子,既给评论版写评论,也给副刊版写随笔,笔锋变化多端,常有惊人之语。我在报社服务七八年后离开,之后和刘仁文先生就少有联系了。  相似文献   

7.
陈宇蛟 《百年潮》2023,(8):69-72
<正>经过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已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实现全国解放已经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在这历史转折关头,古都北平第一张真正属于人民的报纸就此诞生,这就是《人民日报(北平版)》。1949年2月2日傍晚,“北平版”创刊号开始发售。报童的叫卖声传遍古城的大街小巷,市民们闻声而至,报纸很快被抢购一空。《人民日报(北平版)》书写了首都新闻事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第3期《炎黄春秋》刊有《"异化"问题的讲座和周扬的遭遇》一文,追叙了周扬同志晚年的一些遭遇,读了令人感慨万千。文中插了一张照片,文字说明是"1983年4月8日周扬与人民日报同志交谈"。我初看时有点诧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在报社文艺部工作,除十年动乱时期外,同周扬同志常有接触。多次听到他在大会小会上的报告和讲话,报纸文艺宣传计划和重要的文艺评论请他审阅,在他晚年也有不少  相似文献   

10.
副刊,一般指报纸上专门登载文艺作品、消闲文字或有关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 我国报纸的副刊,发韧于19世纪末期,至本世纪30年代,一些有名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益世报》等,都同时附有十几种副刊。副刊的内容设置,除专门的文艺性副刊外,还有大量政治、经济、工  相似文献   

11.
我长期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最后从《解放军报》副社长的岗位上离休下来。“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作为党中央派出的工作组的一个成员,曾在《人民日报》社主持夜班工作两年半之久,当时的处境至今记忆犹新,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在那个狂热的年代里,出一张报纸,实在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夜班工作又是出版的最后一关。一个标题、一幅照片、版面设计、内容取舍………,哪一个环节处置不当,就会带来滔天大祸。在近一千个日日夜夜里,为了完成《人民日报》的出版任务,我精神上担惊受怕,高度紧张;工作起来又是通宵达旦,疲惫不堪。对个…  相似文献   

12.
五十五年前的1951年5月20日下午,我正在上海《解放日报》总编室上夜班,编第一版要闻。那天是星期日,没有什么要事,也不开每天下午四时例行的编前会。我就处理新华社白天发来的电讯稿,挑选晚上要发的新闻稿。忽然从一堆稿件中发现一份用电讯发来的当日《人民日报》社论,题目是《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厚厚一叠,字数很多。  相似文献   

13.
唐明 《世纪》2022,(4):86-89
<正>著名历史学家黎澍先生(1912—1988)是我父亲唐振常先生(1922—2002)最尊重也是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于1943年底认识,至1988年底黎澍逝世,交往达45年。记者与主笔编辑1943年11月间,黎澍到重庆,准备担任《华西晚报》主笔,兼为《华西日报》编文艺副刊。12月底,黎澍到成都正式上任。父亲为这两家报纸的副刊写稿而和黎澍多所往还,又因一些他们共同的朋友的关系,更趋熟悉。父亲常去他们的住处五世同堂街谈天,也常一起坐茶馆,吃小吃。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九年,我曾访问当年左翼剧联领导人之一肖之亮老先生。肖老当年已七十高龄,不久因病逝世。时过十余年,我重新翻阅过去的资料,有的文章就提及肖老。如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学史料》八月号,陈沂撰文《1931—1932年的北方左翼文化运动》: “……同时也为了统一文化工作的领导,遵照党的指示,成立了北方文总,在文总中建立了党团,我于一九三二年六月,奉调去担任文总党团书记。同时调去的有肖之亮(组织部长),张磐石(宣传部长)、马致千(研究部长,原北大副校长)、陆万美(出版部长)……”。又人民日报一九七九年八月八日第六版,陈沂文章《向鲁迅先生的一次汇报》:  相似文献   

15.
刚读完2003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从维熙的《悲歌一曲送公刘》,紧接着,老校友高梁告诉我,刘粹带着哭声打来电话:"我相依为命的父亲,在1月7日匆匆地走了。"一位青年时即已成名的诗人,三年大学同窗好友的诸多往事,一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相似文献   

16.
李克西  喻名乐 《神州》2013,(13):43-43,45
上海著名大报《申报》的副刊《自由谈》,长期由"鸳鸯蝴蝶派"主编,副刊内容多以风花雪月为主调。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决意革新《申报》以及《自由谈》,将其主编成进步刊物,"鸳鸯蝴蝶派"主编周瘦鹃被黎烈文替换,此后《自由谈》不断发表进步作家的文稿,鲁迅、茅盾、巴金、陶行知、曹聚仁等进步作家均在此处发表过作品,黎烈文时期的《自由谈》除了在推动中国现代杂文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之外,其在中国报纸副刊史上也有着无法企及的地位,它被誉为五四时期最兼容并包的副刊。周瘦鹃掌管《申报·自由谈》12年之久,却最终被黎烈文所替代,历史的选择与两者之间迥异的编辑特点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读懂《人民日报》透露的信息1976年10月12日,早晨一上班,我习惯性地拿起《人民日报》,刊登在一版头条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醒目的主标和副标,报道的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索马累到北京,华国锋总理和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前,创办的报纸,影响力最大的恐怕要算《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两种了。《解放日报》在延安,自然好办;但《新华日报》办在重庆,其困难就可想而知了。一份在国民党中央政府眼皮下办的共产党报纸,既要坚持说真话,又要对付国民党新闻检查官们,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就是当年参与办报的老报人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被列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一些集报界朋友很想得到创刊号,但《人民日报》到底创刊于何年何月何日,哪一期是创刊号?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也有一些朋友很想了解这个党中央机关报的创刊史。我做为这个报纸的创刊参加者有责任提供一些准确情况。党中央对创办《人民日报》这个中央机关报,非常重视。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从酝酿、讨论、做决定、建机构,从考虑报纸的名称到组织创刊,开会多次,费时半年,有些重大措施,都是反复筹谋,亲自动手的。近来,我回忆创刊前后那一段经历后,越想越感到党中央对于创办中央机关报是…  相似文献   

20.
丁杰 《百年潮》2000,(1):64-70
最近几年,我和朋友一起编过几本书,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下面说一说编书过程的前前后后。一、关于《顾准日记》顾准这个名字我在80年代就听说过,当时我所在的《晋阳学刊》发表过他的《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但真正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