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奠定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测定节气,不误农时,是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国在很早以前,便产生了测量节气的古老天文仪器——表。表有时又称作竿、臬、槷、椑、碑、髀,是用木或石制作成一个竿子,观测它在阳光下的投影;用圭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合称作圭表。判断方向,测定节气,是圭表的重要功能。南京博物院于1965年在江苏仪征汉墓中发掘一件铜圭表,为我们研究汉代圭表及附属结构提供了迄今所知最早的实物证据(图一、二)。  相似文献   

2.
登封观星台     
《文物》1976,(9)
登封县告成镇位于河南省嵩山之南,箕山之北,濒临颖河与五渡河的交汇处。在这里有一座元初兴建的古建筑物登封观星台。它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天文台(图见封底)。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需要,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早的部门之一。恩格斯指出,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测定和农业生产密切有关的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精确时刻。进行这种测定所用的仪器叫做"圭表"。  相似文献   

3.
一、清宫紫禁城内的钟表制作 计时器在我国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器,而机械钟表的使用,则成为人类社会一大进步的重要标志[1].机械钟表最开始是由欧洲人所发明,明末清初才进入到我国.据史料记载,1601年明万历皇帝得到了两架自鸣钟,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进贡的.从此,我国便开始了使用机械钟表作为计时器的历史[2].  相似文献   

4.
一、清宫紫禁城内的钟表制作 计时器在我国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器,而机械钟表的使用,则成为人类社会一大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文物》1991年第1期所刊李强《仪征汉墓出土铜圭表属于道家用器》,引《抱朴子》一段文字作为旁证,显系误用。引文出自《抱朴子·内篇》卷10(李文误注为卷15) 《明本》,云:"夫得仙者,……出携松羡于倒景之表,入宴常阳于瑶房之中,曷为当侣狐貉而偶猿狖(李文引作"穴")乎?"按"倒景(影)"为道家语,指天上最高处。《汉书·  相似文献   

6.
<正>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比较确切的计时方法,有刻漏,有圭表日晷,有钟表。刻漏的制作,由来很古。《隋书·天文志》说黄帝创漏水,《周礼·夏官司马》有挈壶氏掌漏刻。这类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40年来福建田野考古的发现.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谈谈先秦至宋元福建人民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成就.一1、稻作经济的起源水稻种植是农业生产中有决定意义的部门.考古发现表明,百越先民有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1949年以来.先后在长江下游及我国东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江西、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省区)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栽培水稻的遗址,其中尤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最为丰富,时间也最早,据碳14测定.距今约7000年.说明了居住在这一区域的百越先民是稻作的发明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汉口之有西医始于清同治年间.1858年(咸丰8年)天津条约后,汉口辟为商埠.于是英、法、德、日租界相继产生,外国传教士大批拥入汉口,他们一面宣传洋教,奴化愚弄我国人民,一面借助行医治病来笼络人心,于1864年(同治3年)在汉正街开办了第一个教会医院——普爱医院,1866年(同治5年)又在花楼街居巷开办了仁济医院,随后我国人自办  相似文献   

9.
<正>王维达编著的《古陶瓷热释光测定年代研究》(下简称《古陶瓷》)一书已经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王维达研究员是我国古陶瓷热释光测年领域的老专家、老前辈。本人踏入工作岗位之际曾有幸得到王老师的热情指导,并协助其翻译发表于《中国科学》英文版上的"古陶瓷热释光测定年代的研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农历为壬申猴年,在十二生肖中,大概数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了,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猴的故事也特别多.生物学上有“灵长目”一类,下分懒猴科、卷尾猴科、猴科(以猕猴为代表,盛产于我国华南及西南,如一类保护动物金丝猴等)、长臂猿科(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省有黑长臂猿)、猩猩科(有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前两者产于非洲)及人科.由此我们明白,猴与  相似文献   

11.
一、原理常规的“C 测年方法已为我国考古学家所熟悉.加速器质谱“C 测年(AMS-~(14)C)是8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两种方法测年的基本原理都是依据被测样品中~(14)C 同位素的原子数目因放射性衰变而随时间指数衰减的规律.常规方法是通过β衰变计数,测量一段时间内样品中发生衰变的~(14)C 原子数;而 AMS 方法是计测样品中现存的~(14)C 原子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测定样品中~(14)C 与  相似文献   

12.
论村规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可 《民俗研究》2005,3(4):16-28
一、村规民约的概念   有个别学者持“大村(乡)规民约“概念,即将存在于乡民社会中的所有习惯法规则都称为村(乡)规民约.这样,民族习惯法、家法族规等都可以收入村(乡)规民约这一概念的帐下.①本文反对这一做法.不仅因为这一做法不符合行之已久的学术规范,而且它也不利于人们对我国的习惯法作出历史地、理论地考察.……  相似文献   

13.
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宁波城西月湖边,有"南国书城"之称。阁原系明范钦的藏书楼(图版捌:1),创建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1561—1566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天一阁现存建筑包括大门、尊经阁(图一)、天一阁、天一池以及有嵌壁的"明州碑林"和亭榭假山等。占地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珍藏古籍达八万余卷。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化史和文化学的研究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成果累累.1984年10月,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丛书编委会、北京市历史学会曾联合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化史、文目录汇编稿》(20世纪初至1983年,内部发行)一书.本文有意补充1984年以后的有关书目.故文中所收资料时间起于1984年1月,止于1989年12月,以公开出版,并多以“文化”命名的论著为收录标准,目的是让有关研究者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有个一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其中如有遗漏者,盼识者予以补充.所收书目以年代先后为序、编辑体例为:书名、著译(编)(?)、出版单位、年限、页数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茅山是我国道教名山,地跨江苏句容等县,道教称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历史上有不少著名道士隐于此山修炼。南朝齐梁道土陶弘景是其中最著名者。陶弘景(公元452或456—536),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禄,隐于茅山立馆修道,至梁大同二年(536)逝世于茅山北部的朱阳馆(弘景曾在此道馆修炼),其间居茅山达四十余年,死后窆于朱阳馆东南约二百米的雷平山(茅山北部的一座小山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云南省地震局大力支持下,由云南省地震局主办的中国第二次热释光(TL)和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定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5月7—12日在昆明市召开。云南省地震局局长、云南省地震学会会长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云南省电视台和有关报刊对这次会议作了报道.出席这次讨论会的代表有来自全国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和各部委所属研究所以及文博系  相似文献   

17.
"牒"是我国古代通用的一种政府公文。宋时常有"勅牒"、"公牒"等名称。"补中太学生牒",则是一种证明取得太学生资格的正式文件(凭证)。国子监给监生(太学生等)发牒,据现在所知,在五代后唐天成五年(930年)曾"勅准往例,凡监生有愿修学者,始给牒收补"。至于"往例"起于什么时候,就不清楚了。到了北宋,"给牒"有了新的规定,如庆历年间,扩大太学,学生入学后,"岁一试补",凡补中的才"疏名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经亦随之而来。当时的佛经都是手抄本。唐代发明雕板印刷以后,佛经就有了刻印本。大量的佛经,经过历代的翻译、汇集、编次,形成了经、律、论三藏,即大藏经。刊刻汉文大藏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官刻大藏经开始于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971年)下令雕造我国第一部大藏经。以后有辽代的《契丹藏》,金代的《赵城藏》,元代的《普宁藏》,明代的《南藏》与《北藏》等。清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敦煌文献的发见,距今已经过半个世纪了。由于当时清朝政府的腐朽无知,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散佚到世界各国,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损失。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一年,我有机会遍阅了藏在英、法二国的敦煌钞卷,并将变文、有关文学的和其他的资料,重点拍了一些照片。现在,仅就我所见到的一些情况,介绍出来。斯坦因(A.Stein)于一九○七年骗得的七千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自1875年使用卷烟机生产卷烟后,雪茄烟、斗烟丝、水烟丝及旱烟等都受到排挤.由于卷烟工业兴起,生产规模扩大,卷烟(也称香烟、纸烟)在烟草制品中占首要地位.1889年由英商老晋隆重洋行经营品海牌卷烟输入我国市场,1890年卷烟运到汉口市场.当初外国烟商千方百计地宣传推销,卷烟销售高达100万两银子.英商烟草公司看中了我国这个有潜力的大市场,抓紧时机,于1902年,在上海浦东陈家咀设英美卷烟厂,生产卷烟,销售我国,远比舶来烟的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