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面的普宁寺内,有两座记载清朝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石碑。其中一座名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五月平定达瓦奇后而立的。厄鲁特蒙古以伊犁为中心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1745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策凌死后,为了争夺统治权,封建贵族之间进行了长达八、九年的残酷斗争,闹得民不聊生。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达瓦奇夺得  相似文献   

2.
一、准噶尔汗国的兴衰准噶尔为我国厄鲁特蒙古四大部落(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之一,四部中准噶尔部势力较强。特别是经过部落首领哈刺忽喇(1606—1634年)、巴图尔洪台吉(1634—1653年)和僧格(1653—1671年)三代的努力,准噶尔部在厄鲁特各部加强与清政府交往和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为以后汗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671年僧格被刺杀,其弟噶尔丹乘机夺取了洪台吉的位置。噶尔丹上台后,为了加强对各部的控  相似文献   

3.
五、清朝时期清朝对新疆的军政管辖一般分作前后两个时期,亦即军好制时期和建省以后。清王朝对天山南北广大地域的统一始于康熙,起因于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贵族的叛乱。蒙古准噶尔部是清代厄鲁特(一称卫拉特,明代历史文献里的瓦刺)蒙古四部之一(其他三部分别是杜尔伯特部、土尔扈待部、和硕特部)。十七世纪,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在位时期,该部实力逐渐强盛,天山北部请地皆已为准噶尔部所统辖。但是,直到增格在住时期,准噶尔部与清朝间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康熙九年(1670)噶尔丹继汗位后,形势急剧变化。噶尔丹野心勃勃,在兼并…  相似文献   

4.
<正> 普宁寺是承德外八庙中一座较大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普宁寺兴建的时代背景 普宁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天动工,二十四年(1759年)竣工,占地面积三万三千平方米。这座寺庙是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割据势力后兴建的。 位于我国西部的厄鲁特蒙古,由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构成,所以又称卫拉特四部。后因准噶尔势力强大,统一了四部。土尔扈特被迫西迁,其游牧地区被杜尔伯特的一支辉特部占据。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13,(1):134-143
乾隆十八年(1753年)起,清高宗发动平定北疆(新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与南疆回部的战略,史称乾隆“西师”。清朝与准噶尔帝国绵延近百年的战争,终于以清朝的胜出而落幕,中国极西的版图得以确定。清高宗为了勒纪这再造帝国的伟大功绩,命西洋传教士画家郎世宁(意大利)、王致诚(法兰西)、艾启蒙(波西米亚)、安德义(意大利),用写...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至清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政府为完成国家的统一,同国内各种分裂势力,以及外国势力的侵扰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外国矿张主义势力插手边疆民族地区。使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的民族矛盾与问题,改变了以往的性质。从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为解决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问题,前后历时一个世纪,其间经历了多次大战。如若从康熙二十九年门69O年)乌兰布通之战算起,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啊睦尔撤纷走死俄国,也有七十余年,历…  相似文献   

7.
清康熙年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与北方沙俄侵略者勾结,从东北黑龙江流域、北部喀尔喀蒙古西部厄鲁特蒙古直逼清王朝,割据北方。康熙皇帝两次御驾亲征,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将其击败。康熙帝准其入朝谢罪。同时命理藩院等,自独石口到宁夏一线,沿途设驿站以示迎接。然而,噶尔丹却拒绝招抚。  相似文献   

8.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前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他所取得的历史业绩,彪炳于史册。其间,自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他曾三次亲征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是同沙皇俄国支持下的民族分裂势力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斗争。噶尔丹志大力强,久历戎行,叱咤风云二十余年,为漠北枭雄,他与康熙角力斗智,进退周旋,康熙视之为劲敌。而康熙三十五年的昭莫多之战,则是击灭噶尔丹的决定性一战。本文拟就这次战役康熙的决  相似文献   

9.
铜版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战争组画,它再现了清乾隆时期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维吾尔大小和卓部叛乱的战争的场面,对研究当时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兵马阵式、攻防设施、作战方式、后勤供给、军事地理等战争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普宁寺座落于河北东北部素有"紫塞明珠"之美称的承德市内,是清政府平定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封建割据势力后,乾隆皇帝利用蒙古各部所敬仰的藏传佛教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特仿西藏三摩耶庙,在承德营建的第一座寺庙。始建于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9月6日,1759年竣工(乾隆二十四年)。占地33000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性质的寺庙,其规模  相似文献   

11.
杨珍 《清史研究》2013,(3):151-156
上个世纪80年代,孟昭信先生发表《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时间问题》一文。孟文指出,康熙帝为抗击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进犯,先后四次出塞,即二十九年(1690)七月进至博洛和屯(今河北隆化),三十五年春出师漠北,三十五年秋鄂尔多斯之行,三十六年  相似文献   

12.
正乾隆帝平定准噶尔与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天山南北1644年八旗劲旅攻入北京,击败了推翻明朝的李自成农民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清廷入主京城的第二年,远在西陲的厄鲁特蒙古(西蒙古)和叶尔羌汗国可汗先后派出贡使前往京城,请求按照明代旧例继续朝贡,获得了允准。清廷封赏各部首领,予以笼络和安抚,以便集中力量解决以南明小朝廷为代表的抗清  相似文献   

13.
1989年7月,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统一部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对其科研人员近十年来的工作成果进行了评选,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认真评审,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有5位同志的8项成果获奖。现对这8项获奖成果做简要评述如下:1、马大正与马汝珩(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合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1984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收论文15篇,按内容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分别论述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后一部分则是对厄鲁特蒙古历史研究的评述。蒙古史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重大社会现实意义的工作,而其中的厄鲁特蒙古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13,(9):50-52
一、西北威胁 从明朝以来,准噶尔汗国一直是中原帝国的威胁。 准噶尔蒙古是一支古老的蒙古部落,长期生活在新疆、青海一带,它和今天外蒙古、内蒙占的蒙古人分别叫做漠北、漠南、漠西蒙古,它还叫做“西蒙古”、“厄鲁特”、“卫拉特”、和“瓦刺”。明朝,其首领也先,曾经发动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俘虏了明英宗。  相似文献   

15.
张晋藩、郭成康著《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发行后,引起清史界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清入关前史研究成果较多,先后有《清朝开国史研究》等多部专著问世。但尚无制度史方面的专著问世。而《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的出版,则填补了清史研究的这一项空白。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经过长期潜心钻研,对前人  相似文献   

16.
雍正年间清朝首次遣使俄国的史事,打破了人们关于清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传统认识。清朝遣使俄国的动因,学界多关注俄罗斯、土尔扈特在清朝对准噶尔军事政策上的意义,忽视了清俄之间再三交涉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的弟弟罗卜藏舒诺,尤其是在准噶尔政策中他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就清朝首次遣使访俄的动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崔岩 《清史研究》2007,(1):110-113
噶尔丹是清初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族首领。康熙十八年(1679)自称博硕克图汗,后引军东向,侵喀尔喀。康熙帝乃三次亲征,噶尔丹兵败而死。噶尔丹死因问题,于史事关系颇大,而且牵涉清代史料应用上的思想方法,值得加以深入探讨。一、关于噶尔丹死亡问题的不同说法噶尔丹具体死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说  相似文献   

18.
十七世纪后半期,我国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政权,其首领噶尔丹与清遣使贸易,在政治经济上与清保持了十多年的友好关系,但随着准噶尔政权实力的增强,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严重威胁清朝的北部边境,康熙帝充分利用、发挥宗教上层人物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影响和作用,力图使准噶尔和平归顺。由开始的“柔远”“安抚”到最后的“剿抚并用”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这一政策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最终清朝统一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十七世纪后半期,我国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政权,其首领噶尔丹与清遣使贸易,在政治经济上与清保持了十多年的友好关系,但随着准噶尔政权实力的增强,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严重威胁清朝的北部边境,康熙帝充分利用、发挥宗教上层人物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影响和作用,力图使准噶尔和平归顺,由开始的"柔远"安抚"到最后的"剿抚并用"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这一政策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最终清朝统一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十七世纪后半期,我国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强大政权,其首领噶尔丹与清遣使贸易,在政治经济上与清保持了十多年的友好关系,但随着准噶尔政权实力的增强,噶尔丹东进喀尔喀,严重威胁清朝的北部边境,康熙帝充分利用、发挥宗教上层人物和当地民族上层人物的影响和作用,力图使准噶尔和平归顺,由开始的"柔远""安抚"到最后的"剿抚并用"是由许多历史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促成的.这一政策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和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反映了清朝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最终清朝统一准噶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