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和教导我在作家队伍中成长的有两位良师。前者是谷牧同志,后者是茅盾大师。1935年,我20岁,流浪北平,住在不花房租的宣武门外潮州会馆。虽然贫穷,一日两餐以两个包谷面窝窝头度日,但精神振奋,酷爱文学,去大学旁听,到图书馆看书。在北平众多文艺刊物中,我最爱读《泡沫》。我忍受着饥肠辐键,给《泡沫》寄去了我的处女作《窑工》。没有想到几天后,我忽然接到《泡沫》编辑部的信,约我面谈。我激动得心跳。《泡沫》编辑部在城东北,我住在城西南,相距十几里。编辑部约谈,这对初学写作者来说,是一桩天大的…  相似文献   

2.
连心之桥     
正编辑部:各家媒体编辑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各有不同,《旅游纵览》编辑部采取《编读往来》专栏的形式,我觉得很有特色,像一座连心之桥,贴近读者,内容丰富,有声有色,我期期必读。《编读往来》带有一定的知识科普性,读后能从名词、术语的辩证中有所收获。如《"红外触发相机拍摄"误为"红外影像"的说明》(见2015年第11期),文章缘于一个编辑部自查出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2016,(11)
正《百年潮》编辑部:非常感谢贵刊发表拙作《从接触"红档"到研究红旗史》!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有一处史实错误,即《百年潮》今年第8期第16页右栏第15行"毛泽东给哈工大的题名和题词"是错的,正确的表述应为"毛泽东给哈工大的约稿信"。之所以发生这个错误,是因为我在撰写本文时,查阅了我保存的《红旗》文书档案目录,看到  相似文献   

4.
《尼山萨满》是满族惠赠予世界的一篇极为优秀的"萨满教文学"。我作为一个专攻满洲语的日本人,奇缘般地比较早地接受了这篇文学的魅力。但我生而不敏兼有怠情,既无语言学之能也无文学之才,因而我的理解实只限于我学力所能的范围之内。即使这样,这篇作品之扭力本身还是紧紧地萦绕着我的心田,不能离去。以下便是我读《尼山萨满》的一些感想。因水平所限,愿就正于方家。尼山萨满是"尽职的巫女"之义。她为追寻已死的色尔古代费扬古的灵魂,竟敢赴阴间与阎罗王的亲信蒙古勒代斗争,机智、巧妙地从他手中夺回了少年色尔古代费扬古的性命。这…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即将问世,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说几句话。提起笔来却又颇费思量,说什么好呢?按照常规,无非是办刊宗旨,服务对象,办刊原则,所设专栏,最后是希望大家订阅、写稿,共同把刊物办好等等。这些话最好由编辑部自己来说,或者干脆登一篇启事什么的,也免挂一漏十。思之再三,我想还是就从《文史天地》这名称说起吧,当然是一管之见,仅供参考了。《文史天地》四个字分开来剖析一下,这“文史”两字有点象平时写登记表中的姓名和性别。说明此刊物并非文学、美学、自然科学等专业刊物,而是文史类的综合刊物,而且是政协主办的。这就…  相似文献   

6.
正我个人觉得冯玉雷先生这本《野马,尘埃》是中国文坛和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种"博学小说",或者说是"学者型小说"。中国文学史上我们很难找到这样的作品,说李汝珍的《镜花缘》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或许可以算一点,擦一点边。我们最近在重庆举行了意大利符号学家-作家艾科(《玫瑰之名》、《傅科摆》的作者)学术讨论会。筹备时我就提议搞一个圆桌,"当今中国学者型作家圆桌",  相似文献   

7.
《史记》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巨著,标志着我国传记文学的开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同时,《史记》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时间,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本文只从《史记》的语言方面出发,对它语言的张力之美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与吴奚如老人缘分甚浅,只见过一次,但他至今留在我脑海中。1979年冬,我从一所中学调入正待创刊的《芳草》文学月刊编辑部。《芳草》主编武克仁是位老革命、老作家;编  相似文献   

9.
徐晶 《神州》2011,(16):98-99
初闻《千雯之舞》是在一档读书类的电视节目中,光听名字已经足以吸引我,更不论还有于丹教授的强力推荐。起先,我并不知晓这是一本小说,只是隐约了解与"文字"有关。若说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对我有什么培养的话,那便是对文字的热爱。这也成为我与《千雯之舞》接触的起因。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百年潮》2016,(12)
正为加强《百年潮》杂志编者与读者的联系,本期刊发几篇读者来信,除表示检讨之意外,还兼作勘误。读者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编辑部工作的改进具有极大的意义。我们将参考这些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细化工作,把《百年潮》办得越来越好。我刊2016年第7期《我登上了末班车—最晚的中宣部科学处成员》一文中明廷华在谈及"您到科学处后,聂老总管科学处吗?"(第60页)这个问题时的回答应是: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  相似文献   

11.
王梦奎 《百年潮》2012,(12):11-15
我1964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报考本校国际政治系研究生被录取。后来没有读成研究生,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持证报到后才知道,是到中宣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内部未定稿》工作,行政编制在红旗杂志社。对内对外都称《红旗》八组,因为先前《红旗》杂志编辑部已经设有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12.
《磁县发现“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及铜印》作者的来信编辑部同志:转来的信收到了,有人提出我在《中国钱币》1993年第一期发表的《磁县发现“至元通行宝钞”铜版及铜印》一文中,“提举至元宝钞通行之印”一句有误,我完全同意,并请编辑部同志协助予以更正。照那斯图...  相似文献   

13.
十年三感     
有幸参加了《文博》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因会上发言时间有限,只有借助笔端,抒发自己对主丕忠副主编及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崇敬之情,及深深的谢意。十年中,感慨万千,深感有三。 一感良师。《文博》杂志是我的必读刊物之一。它是我的良师益友,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受益匪浅。我在学术上的成长与进步,得力于《文博》者多矣。 二感敬业。编辑部的先生们在条件极差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底,我结束了在中央美术学院6年的学习生活,到全国美协报到后,就成为《漫画》编辑部的正式成员。 当时的《漫画》编辑部地处东单沟沿头二眼井,大约在今北京火车站出口处附近。围墙之内是一座二层小洋楼。编辑部占据整个楼下几个房间。楼上住了米谷一大家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6月23日,应《东南文化》编辑部之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研究员在南京博物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期刊中的考古插图——一个《东南文化》考古读者的视角"的讲座,《东南文化》编辑部全体编校人员及南京博物院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参加了讲座。方老师认为,学术期刊刊发的考古简报、报告以及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考古报告一样,本身也是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正1997年7月大学毕业,无数次向别人解释"三个韦"涵义的我,踏入许多南宁人不知道的康乐小路,走进许多人不知道的广西通志馆大门,从事许多人不知道的方志事业。我最初的工作岗位是《广西地方志》编辑部,之后,转到市县志指导处,现就职于古籍整理处。初到期刊编辑部,有点失落,因为自己不能从事主业,如市县志、通志编纂。同时,又听说某领导强调,必须让我这个初上路者先到期刊编辑部工作,从期刊入手,掌握了方志理论与编  相似文献   

17.
正一座古都,可说道之处定然颇多。历来写南京的书籍堆叠层积,在我目力所及,读过的六七种里,我以为,程章灿先生的"南京三书"应属上品。所谓"南京三书",包括《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山围故国:旧闻新语读南京》《潮打石城》三种,原是程章灿为《凤凰周刊》撰写的历史掌故随笔专栏,汇集成书后很受好评,时隔十余年,南京大学出版社有意重版。前年,我读了《山围故国》后,甚是喜欢,写过褒扬的小评,于今再读新版《旧时燕》,喜爱如故。  相似文献   

18.
樊小菲 《神州》2013,(13):150-150
方文山,从发轫之作的《娘子》到舒缓忧伤的《半岛铁盒》,到古意盎然的《东风破》,到红极一时的《菊花台》,再到新鲜出炉的《青花瓷》,他几乎包揽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此外,他还为吴宗宪、SHE、蔡依林等超人气歌手写歌,在极短的时间迅速蹿红,成为当今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我的词会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9.
黎澍老夫子     
"在我心目中,黎澍在亦师亦友之间"我最初认识黎澍是1938年在长沙。他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的总编辑。我刚刚高中毕业,在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做救亡工作。像我这样的小青年很敬仰他,严格说来恐怕算不上认识,不过见过几次面罢了。建国之初我们都到了新华总社。他当资料室主任,我有点儿奇怪,太大材小用了。原来,是当时担任社长的陈克寒提出两个工作让他挑,一个编辑部,一个资料室。他对我说:"每个老单位都有许多习惯办法,或者叫不成文法,我想我新来乍到,当个资料室主任比较好一点。"他真是老练,叫我  相似文献   

20.
<正>转眼,骆文离开我们已经10年多了。每当我回忆起这位1933年就参加中国左翼戏剧联盟,1941年奔赴延安,把一生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的文艺事业的"老延安"、老领导,心底的景仰之情就油然而生。我1980年元月从武汉大学毕业来到省文联《长江》丛刊编辑部,骆文是时任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长江》的主编。从那个时候算起,到他逝世的2003年,我认识骆文,在他领导下工作,与他相处,整整23年。对骆文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是不断有变化的。因为,历史是要回头看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现在,我也到了怀旧的年龄了,经常会想到一些过往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