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乐大典》收录的《新安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新安志》。此志久已亡佚,《永乐大典方志辑佚》收录该志的部分佚文。本文从现存徽州方志中摘录了几条朱同《新安志》的佚文,以为辑补。  相似文献   

2.
曾育荣 《中国地方志》2015,(2):38-41,63,64
《寿昌乘》系南宋晚期寿昌军(今湖北鄂州市)方志,大致散佚于明清之际,清末文廷式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柯逢时刊刻文氏辑本,是为武昌柯氏息园刻本,此即"宋元方志丛刊"影印之底本。《寿昌乘》是唯一存世的宋代湖北方志,所载内容,如寿昌军沿革、军制与军学等,均仅见于此志,史料价值弥足珍贵。然而,该志的辑佚却未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漏辑、文字舛误与体例混乱三方面。翻检《永乐大典》残卷,可新辑出《寿昌乘》佚文四条,且可纠正文字传抄之误;分析辑本纲目间的层级与隶属关系,则能恢复此志体例原貌。  相似文献   

3.
张国淦从黑龙江步入政坛起,便开始了修志实践活动。嗣后历任北洋政府总理府秘书长、总统府秘书长,农商、教育、司法、内务总长及北京图书馆馆长等职。1926年,退出北洋政坛,弃官从文,潜心治学,开始对中国古方志进行考证钩稽,成绩斐然,积稿三百余万言,并完成了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方志的工作。他著有《中国古方志考》《〈永乐大典〉辑本方志》《黑龙江志略》《历代石经考》和《辛亥革命史料》等,是一位博学卓识、著述等身的方志学家。  相似文献   

4.
根据书名、方志编修源流和其他文献资料的佐证,《永乐大典》收录的《旌川志》应该是宋代绍熙年间李瞻编修、绍煕三年谢昌国作序的八卷本的《旌川志》,此志早已亡佚。李瞻所著的《旌川志》是安徽旌德县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其内容具有开创性价值。《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4条《旌川志》佚文。笔者从现存安徽方志中查找到21条李瞻《旌川志》佚文,作为对该志佚文的补辑。这些佚文包括19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资料,2条经济类资料。这些佚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存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具有如下特点:参考资料丰富,辑佚内容全面,保持辑佚内容的原始性,方便实用。此书的出版开创了研究和利用《永乐大典》中方志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缪荃孙认为,《嘉定维扬志》等六种大典本是四库馆臣辑出而为《四库全书总目》失收者。这一观点在四库学及《永乐大典》研究者中影响颇大。事实上,《嘉定维扬志》应为大典本《维扬志》,并不是四库馆臣辑出的,而是阮元于嘉庆十四年冬在全唐文馆中辑出的,包括:《通州志》一本、《嘉定重修真州志》一本、《嘉泰广陵续志》一本、《宝祐惟扬志》六卷(两本)。这四种方志均为明初扬州府所属地区的方志,故均收于《大典》"扬州府"中。阮元从《大典》中将这四种旧志辑佚出来,以作为扬州府之宋代旧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大典本《维扬志》因阮元家遭火灾而被焚毁。至于缪氏提到的其他五种大典本,可能多为四库馆臣私辑之大典本,而作为私辑之大典本,当然也不会被《四库总目》著录。  相似文献   

7.
根据徽州府建置沿革、徽州方志编修源流和佚文提供的时间线索可知,《永乐大典》收录的《徽州府新安志》应该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新安志》。朱同的《新安志》在《永乐大典》中有三个书名,《永乐大典》存在着著录文献不严谨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南京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残页是明代《永乐大典》劫后余生之珍宝,经研究,发现此残页内容属于古代易学类文献,从中可窥《永乐大典》中易学内容。现存《永乐大典》中仍有七十余种已佚《易》学著作有待辑佚、整理和研究。试举例金元时期《四尚易通》《周易经义》《大易图说》《周易经义》四种书评述之。  相似文献   

9.
南京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残页是明代《永乐大典》劫后余生之珍宝,经研究,发现此残页内容属于古代易学类文献,从中可窥《永乐大典》中易学内容。现存《永乐大典》中仍有七十余种已佚《易》学著作有待辑佚、整理和研究。试举例金元时期《四尚易通》《周易经义》《大易图说》《周易经义》四种书评述之。  相似文献   

10.
一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残本《永乐大典》中,所存《宋会要》引文107篇,除去非宋代事而《大典》误标《宋会要》书名的4篇外。其余103篇,本人已据以写成《宋会要辑稿校补》一文,收在《宋会要辑稿考校》中,共补佚文44篇,校舛误者59篇。1984年,中华书局又将搜集到的残本《永乐大典》67卷影印出来,因得接续取校。共得《宋会要》引文18篇,其中17篇见《宋会要辑稿》,一篇虽不见于《宋会要辑稿》,但《辑稿》中却有出自《永乐大典》他卷更详细的复文,所以没有辑补的必要。这次校勘的主要收获,除校正一些文字上的舛误外,还搞清了《辑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明初所修《永乐大典》,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它汇集了先秦至明初的大量古籍,特别是宋元人的著作最多。清代学者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胡澹庵文集三十二卷补遗一卷》、《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本)以及宋元明清有关文章选集辑出胡铨诗歌12首,订补《全宋诗·胡铨诗集》11首。  相似文献   

12.
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曾从《永乐大典》中辑集宋元及明以前亡佚和世所罕见古籍,.或收入《四库》,或列于“存目”,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统称为“永乐大典本”.然辑得的数量,自《四库》问世二百多年来众说纷云,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永乐大典》辑得金代21人90首诗,为《中州集》、《全金诗增补中州集》、新编《全金诗》等失收。  相似文献   

14.
李晓明 《文献》2001,(2):184-192
文津阁《四库全书》集部宋别集类共收书396种,经与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核对,发现有236种书存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辑佚书抄录的不同.这里所讲的辑佚书,即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失传之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注"永乐大典本".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9,(6)
重庆图书馆藏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十二卷,实为《永乐大典》辑佚本。其证有三:其一,《注韩居书目》卷一著录此书系"四库馆抄出",《永乐大典书目(残本)》著录"杨简《春秋传》";其二,郑氏注韩居抄本《慈湖春秋传》中僖公、襄公合三十五年经传皆阙,而这是《永乐大典》辑佚本《春秋》经解著述内容上的共同特点;其三,更重要的是,《永乐大典》残卷今存《慈湖春秋传》原文十一条,而此十一条皆在郑氏注韩居抄本中,文辞几乎全同,仅有数字讹脱之异。特别是郑氏注韩居抄本所载双行小注,尤为其从《永乐大典》辑抄的确证。同样是《注韩居书目》卷一著录"四库馆抄出"的敬铉《春秋备忘》,亦当为《永乐大典》辑佚本。  相似文献   

16.
陈瓘一生著作丰富,然而大都亡佚,其诗文创作及生平事迹散见于《永乐大典》各卷.今从中华本《永乐大典》辑补出陈瓘六言佚诗一首,以及墓志铭、祭文、谢表、书启、跋文等佚文十二篇,并予以标点和进行必要的考辨,以供研究者参考.陈瓘诗文的辑考有利于补《全宋诗》、《全宋文》收录之阙漏,对深入研究陈瓘生平、思想、交游及其家族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会要辑稿》可以称之为宋代史料的渊薮,研究宋太祖至宋宁宗这十三朝历史不可或缺。然而,“书经三写,鲁鱼帝虎”。现行的《宋会要辑稿》,经历了由《宋会要》编入《永乐大典》,又由《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过程,其间脱衍舛误,比比皆在。近年来,我在作《宋宰辅编年录校补》过程中,有机会较多地翻检了《宋会要辑稿》的《职官》部分。比勘群书,校出《宋会要辑稿》的一些讹误。《宋会要辑稿》中的脱衍舛误,虽多系传抄而生,固未可苛加指摘。然而,有关乎史实之误,则不可不正,以免贻误。这里列举出的三十余条,以宰辅罢免的时间讹误居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7,(6)
四库馆臣以两淮盐政采进本《江湖小集》为参照,将《永乐大典》中引载的不见于《江湖小集》的江湖佚诗辑录出来,形成《江湖后集》二十四卷,入编于《四库全书》中。将四库本《江湖后集》所载诗歌逐一进行检核,可发现其中存在许多漏辑、重辑、误辑之处,这些疏误的造成不仅由于辑佚过程安排不够妥善,或者四库馆臣工作态度不够认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永乐大典》编纂和抄写过程中存在误抄、阙抄等情况。认识清楚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整理和利用四库本《江湖后集》。  相似文献   

19.
缪荃孙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和方志学家。他十分重视地方志文献并参加编修了多种地方志。其中《光绪顺天府志》最为人称道,并且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永乐沪州志》和《万历顺天府志》。缪荃孙在编纂地方志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材料的搜集和文献的考订,能把自己的治学与方志的编纂相结合,并且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肃政廉访司”条记载:“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至元)十三年,以省并衙门,罢按察司。十四年复置,增立八道:曰江北淮东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东海右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东建康道,曰江西湖东道,曰岭北湖南道。”按:元至元十四年所立江南八道之一为“山南湖北道”,而非“山南江北道”。1.辽宁省图书馆今藏有清文廷式由《永乐大典》辑出《经世大典》(抄本),其“官制·肃正廉访司”条(辑自《永乐大典》卷一一一九,今本《永乐大典》不存)记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十三年十二月,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