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史博览》2007,(7):32-32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就把资金存入当铺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把受骗叫做"上当"。其实"上当"的原意是指到当铺去典当东西。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  相似文献   

3.
古代典当业     
《文史天地》2009,(1):70-70
中国古代的一种信用行业。以收取粮食、衣物等动产或不动产作为抵押,对押当人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当铺在历史上有诸多称谓,如质库、质铺、质肆、解库、解铺、解典库、解当铺、典库、典铺、典当铺、长生库等,最早的典当为南朝时寺庙所经营的当铺。典当规模大小参差,分大当和小当,也有的称为“巨典”和“短押”。  相似文献   

4.
典当史话     
典当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英国的典当业可追溯到15世纪前。美国第一当铺创立于1849年,至今已有160年的历史,而美国建国也不过200多年。被誉为法国第一当铺的“巴黎市信贷行”是根据国王路易十六1777年所发的圣谕建立的,  相似文献   

5.
典当行,亦即当铺,其经营业务.就是收取典当人的衣、物、首饰诸般实物作为质押放款;从贷款人的角度而言.就是用衣、物、首饰等实物典押给当铺以贷出现金,按约定期限再到当铺赎取实物并支付贷款本息;如逾期未来赎取者,当铺就没收抵押实物变卖以抵偿贷出之现金。  相似文献   

6.
钱庄是我国旧社会的一种信用机构,有的地方称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早期的钱庄大都为独资或合伙经营,规模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放款业务、开发庄票外,少数还发行银钱票.小的钱庄仅从事兑换业务,俗称钱店.当铺亦称典当,是旧中国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作质押,向劳动人民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典当中规模较小而取利重者,称押当铺.亦称小押典或小押当.在乡镇中领用典当之款以作资本,押得物品再转押于典当者称代当.  相似文献   

7.
董宝光 《纵横》2009,(7):50-52
过去老北京有句俗话:“穷死不典当,屈死不告状”。说明旧社会典当行业对典当者剥削得极其残酷,使人无法承受。所以从1949年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即下令取缔典当行业。传统相声《当行论》中,模仿当年当铺的营业员长声慢气地和顾客讲话,以及报账时好似念昆曲韵白,故意拿腔作调贬低典当物品的情况。虽然艺术表演有些夸张,但大体上符合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8.
如今。人们已很少注意和了解当铺和典当这类事物了,在影视或小说里却每每有之:困窘孤苦无靠无奈的人于典当时遭白眼受奚落的场景时可看到。当铺是有着剥削的不光彩的一面,但在没有近代新式银行的出现.新的融资形式和融资渠道产生之前.当铺的开设.实际上起到过活跃小商经济和调剂人民生活的作用:作为经营各种物品(物产)抵押放款的信用机构,本身也是以一种商业形式而参与商业活动,其积极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山西当铺     
左宝 《文史月刊》2004,(9):49-51
山西商人在张家口贸易活动,历经明、清到民国,达二百余年,先后开设大小店铺千余家,除经营大宗商品的店铺外,还有多家当铺。如榆次车辋村常家在张家口开的店铺有50多家,经销的商品上至茶叶和绸缎,下至油盐和葱蒜,几乎无所不包。开当铺也是晋商生财之道。旧社会的当铺,也称“典当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旧中国,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镇,市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上总少不了当铺。当铺以现金借贷为手段,但借贷者以相应的实物作抵押,名曰当。对抵押品的估价,金银首饰之类为最高,但最多只能估到抵押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其他东西则更低。一旦典当成交,由当铺付给典当人现钱,坐收二分高利。押期一  相似文献   

11.
民间典当业早在南北朝时期(303—589年)就已有存在。清代、民国时期,已具相当规模,尤其商贸繁盛之地,民间当铺遍布城乡。当铺又称典当铺、质当铺或质押店等,其主要业务是收取质押,发放高利贷款等。质押物品,主要有衣物、金银首饰、字画、古董及家具等。当铺在收取当典物时,要付给收据或票据,即所谓“当票”。而当票,又是抵当者在抵押或赎取物时的惟一凭证。当票上所印当铺名称、地址、当物名称、数量、质量、典当金额以及抵押期限、抵押利率和成交日期等,都是我们研究当时、当地典当业历史发展情况的重要信息。本文附呈一张民国时期安徽省芜湖县“信诚质”当票,并借此对清代和民国时期芜湖典当业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钱币》2006,(3):51-51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上海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傅为群编著的《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一书,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典当是抵押贷款的一种方式,作者以上海晚清以来当铺发行的当票为主线,配以历史照片、碑拓、文献,包括口述历史,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向读者演绎了一部老上海百年典当史。该书彩印,开本890×1194,定价68元(含邮费)。需要者可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办公室张先生联系。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357号,邮编200050。《老上海的当铺与当票》  相似文献   

13.
田房典当,是指一方支付典(当)价,占有另一方的土地房屋,使用收益,而另一方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回赎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民间私人之间进行的,没有商业性机构(如当铺)和官府的介入。清律明确规定:“以价易出,约限回赎,曰典,此仍还原价者,如典田宅也。”~①虽然律中只言及典,但在民间习惯上,往往称典为当,或称当为典,或典当并用,二者并无严格界限。有的学者认为典当有所区别,如台湾法学家史尚宽认为:“以习惯言之,典指移转占有而言,当字用于不动产,则系不移转占有之担保,用之动产担保,则系移转占有之担保。”~②大…  相似文献   

14.
毛予菲 《环球人物》2013,(25):54-56
提起典当行,人们总会想起影视剧中的情形:黑漆大门前挂着大大的"当"字牌匾;昏暗的大厅里,木质柜台高高在上,来典当的人要双手托举才能把抵押品递进窗口;戴着瓜皮帽的朝奉(当铺店员)在柜台内站着,居高临下地接过抵押品仔细打量一番,又瞥一眼柜台外的人,故意把价格压得很低。所以有人会把典当行与"剥削"、"欺压"这样的词联系到一起。  相似文献   

15.
明代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其典当业在中国典当史上表现出了独有的特点:地域性典当业行帮、当票、隐语行话的出现;典当业与商业经营相结合;典当业主的地主、官僚、高利贷者三重身份以及明代典当业虽高度发展但却不很规范等。文章还探讨了明代国家对典当业的政策,即从明初的禁止到万历年间的认可,对典税采取“分征”,对典商利率及计利方法做出法律上的规定、禁止官吏经营典当等。同时又论述了明代典当业“济他人之急、图自家之利”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张素英 《文物世界》2006,(2):63-64,69
“寿”通常指人生命的年限,也有年岁大或寿辰、生日之意。自古以来,长寿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的祈愿。在历史上有些帝王甚至请方士为之炼丹制药,以求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尚书·洪范》也把“寿”放在了“五福”之首“: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已成为中国传统幸福观之一,并且在民间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寿”文化。一“、寿”文化首先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一种精神寄托千百年来“,寿”反映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命的美好向往和崇拜,就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例,从孩子一出生,便进入了“寿”文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论文主要依据《公案簿》第13、14辑的资料,从吧城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原因、基本程序和吧国公堂经营房屋典当的风险控制、相关收益等方面,梳理研究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情况。结果显示,当时巴达维亚华人典当房屋的情况较为普遍,其与爪哇的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及荷印殖民者长期实施的殖民剥削政策对吧城华人的经济生活所造成的双重压力有关;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程序较为复杂;吧国公堂采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为其开展房屋典当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活动,不仅对稳定当地华人社会起到了正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堂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相似文献   

18.
清代、民国时期,平定人在外埠从贾,经营有钱庄、当铺、铁货店、煤栈、砂器、陶器、制革、染坊、百货、运输等行业,其中最大的行当就是染坊,当地人称“走染坊”.是当时平定人谋生的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货币流通结构除法定货币制度规定的白银和铜钱这两种金属货币外,还一直在流通支付领域中大量使用商办信用机构发行的信用票据(俗称“私钞”)。整个清代发行“私钞”的民间商办信用机构颇众,其中最名的除“银号”、“钱铺”、“当铺”外,尤以“钱庄”的影响最为久远,其金融业务经营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后。  相似文献   

20.
质铺(典当)无疑是徽商从事的最重要的行业之一。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对徽州典商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加以论述,以求将这个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我国典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滥觞于南北朝时期佛寺开设的“质库”或“长生库”,以后逐渐得到发展。迨至明清,随着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贫困化,典当业更有了长足发展。各地当铺林立,明代一段时期,南京城里就有当铺500家①,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清代更盛,从京城到各省省会,乃至县城集镇,典当铺肆,比比皆是,其数量十分惊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