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一重大决策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也必须看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中无论哪一个,实行起来都是非常艰巨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目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大观念转变的力度,积极创造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2.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能否认识“两个转变”的意义,适应“两个转变”的环境,推进“两个转变”的过程,成为酒店业新形势下再发展的重要课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要通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实现,那么作为第三产业的  相似文献   

3.
落实“四动”战略措施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文/程三昌加快实现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确定的战略方针,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走上市场经济轨道,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从漯河建省辖...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中国为什么在 5 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陈甬军  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首先 ,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 ,需要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其次 ,为了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需要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再次 ,是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产物 ,在资本极度匮乏和生产要素不足的国情制约下 ,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才、资金和投资品进行重点建设 ,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要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全面转变政府职能,使原来基本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传统政府职能整体地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现代政府职能一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目标,研究可以从政府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三个方面展风一、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有效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着哪些方面的矛盾,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回答的。况且,这一系列矛盾的处理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一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把农村改革作为突破U,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体制压抑最严重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传统体制下发展程度最低、最薄弱的环节。选…  相似文献   

7.
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经济体制在20世纪的后50年里,就经济运行来说,经历了一个由计划与市场并存向计划经济转变、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的20年里,尽管它在集中资源加快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基本保持了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而这正是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系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也是迈向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终奋斗目标,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青海作为一个牧业省份,如何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使市场机制在牧区经济发展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交: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对此进行了探索,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我们党的八大决议也确认过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等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国后一直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人事行政管理体制也实行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无疑,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政治稳定、社会事业的发展,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与其相适应的人事行政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所以,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针对这种新的经济体制形式的特点对人事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一、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体制已与市场经济的法制原则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民族地区与全国发达省区一样,也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民族地区经济过渡包括:发展和改革双重模式的过渡,即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渡,也就是二元经济结构模式的转换;经济运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即新旧双轨体制模式的变革.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是民族地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之间的矛盾是过渡时期民族地区的基本矛盾.抓住这一过渡时期的基本矛盾,我们就找到了民族地区发展和改革陷入“放—乱—统—死—放”怪圈循环的根本症结,就找到了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就明确了现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主题,这就是努力促进二元结构转换与双轨体制变革的协调配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  相似文献   

14.
<正>地域经济发展的记述是志书记述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何记述地域经济发展的轨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从总的时间序列上看,可划分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导,强调发展速度;战略推行的结果虽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在产业结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增长方式、增长的波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与此相适应建立起来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集中力量搞建设是起了作用的,但从效率上讲是失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对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对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日本国家经济计划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实现赶超战略,需要市场经济制度高效率运作。市场机制虽能提供一定的效率,但不能自动地从战略角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而来自国家的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就成为弥补这一不足的有效手段。  一、日本经济计划性质的转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张不要经济计划,新古典综合派则主张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行经济计划以弥补市场经济之缺陷,因此,就经济计划而言,新自由主义学派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是完全对立的,而新古典综合派则在某种意义上采取所谓“中间立场”。战后日本经济计划正是基于这种“中间立场…  相似文献   

17.
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建设的方针是以重工业为主,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这种战略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相应的政策体系要求,直接导致了经济管理权力回归中央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加固与最终确立。为了适应资源的集中配置和管理,中央加强了经济管理权力的集中,高度的集权一方面使“一五”计划取得了  相似文献   

18.
李宏 《攀登》2001,20(1):37-39
面对即将要制定、实施“十五”计划,有必要重新认识计划,并把计划与计划经济区别开来,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及与其相配套的计划经济体制同市场经济中宏观控制下的指导性计划及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经济区别开来,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中计划及计划经济的作用,发挥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呈现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全面保持和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综合得好,社会主义能够坚持,我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光明灿烂,中国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20.
翁礼华 《古今谈》2006,(3):67-70
新中国税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税收制度基本上顺应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到1978年,建立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及调整、简并税制的阶段;1979年到1993年,两步利改税及税制全面发展阶段;1994年后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改革税制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