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庶吉士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庶吉士述略耿清珩明代翰林院置庶吉士。明庶吉士教育以科举制为基础,命新进士进学,是培养高级官吏的重要途经。此中造就人才很多,“贤相名臣多出其间。”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文学家、思想家王廷相、理学家湛若水、科学家徐光启、书画家董其昌、复社首领张博、奸相严...  相似文献   

2.
庶吉士制度是明代开创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它创立于明洪武六年,至洪武十八年正式定名,并于有明一代一直延续下来。明代庶吉士选拔的对象基本是新科二甲、三甲进士。其考选一般由内阁会同吏部、礼部考试,最后由皇帝定夺。与明代士人为求应试而专习八股文相比,庶吉士学习和考试的范围有所扩大。庶吉士平时的学习和考试状况均有档案,是散馆授官的依据。翰林院官职是庶吉士散馆后的主要流向,其次是在京各种官职,外放为官者人数比较少。明代庶吉士制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庶吉士制为明代所首创,它既是历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明代翰林院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庶吉士的选拔教习是皇朝“储才馆阁”,培养高级文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邹长清 《清史研究》2013,(3):141-150
翰林院庶吉士制度是清代重要的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制度,对清代政治、文化诸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清代翰林院庶吉士人数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问题的提出及统计的依据有关清代翰林院庶吉士人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5.
自官窑制度建立以来,到明清时期官窑制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官窑制度的巅峰。明清时期,官窑制度之所以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与御窑的兴起、当时社会发展以及最高统治者对官窑瓷器的重视都分不开的。明清时期御窑的兴盛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从御窑的兴起、发展和终结来说明明清官窑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分派庶吉士学习清书,是清代特有的政治制度之一。其起自顺治,迄于道光,发展过程本身反映了满语在清代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朝廷内部的满汉关系。清书庶吉士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便利满汉之间的交流。初选时,对人员的年龄、体貌有一定的要求。其数量随着朝代更迭发生变化,由于汉语的普遍使用,每科人数由最初的数十员减少至四五员,皇帝对其考查也日益松懈。乾隆之后,清书庶吉士的实际效用日益减少。清书庶吉士与汉书庶吉士在馆选、教习、考试、散馆上均有不同,但出仕后升迁状况并无明显区别。学习满语的汉族庶吉士的满文水平不一,优者足可召对,亦能翻译书籍;劣者往往因此被黜,遂对此政策有所怨言。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8,(3)
  相似文献   

8.
卫所制度是有明一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帝国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然而,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到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关于家族历史研究,最完整最典型的个案莫过于“阙里人家”——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俗称孔府)了。对此,已有学者分别从儒学思想、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方面作过探讨,但对其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重要问题——孔府所特有的继承制度,却迄今未见专论。所谓孔府的继承制度,确切地讲,应该是以衍圣公为核心、涉及衍圣公近支子弟以及普通孔氏族人在内的完整的继承制度体系。明清时期是孔府最兴盛、制度最健全的时期,保存下来的原始资料也比较多,本文仅以这一时期为主,分宗祧继承和家产继承两个方面作些考察。  相似文献   

11.
明清傣族贵族的礼仪制度主要包括:朝贡、朝贺、服饰、宴会、车乘、婚丧节庆等几方面。它既是一套维护贵族阶层利益的"阶级性的礼",又是一套"既民族又国家"的礼,充分体现了傣族社会的二元性。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统治.承袭汉代以来的羁糜制度.建立完善了土司制度。本丈就明清西南土司承袭制度和土司承袭文书进行探讨研究.以揭示明清封建中央政权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统治措施。明朝统治者在经营西南地区的过程中.“磁元故事.大为恢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土司官僚体系。明初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任用元代的少数民族士官。明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c’其二是新增设的主官。《土官底簿》卷下贵州部分记载:明代该地交职土官15人.其中巡检7入.全系新设…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朝贡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探索中国外交文化的路径。在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历史里,探清中国在东亚范围内的地位及作用,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东亚历史,而且可以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中国在当前世界形势中遇到的一些诘难。而深入了解中国的朝贡制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对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政治地位都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及其政治功能,正是本文旨在探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土地的买卖起源很早。周秦以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日益频繁。最初,买卖土地只需买卖双方订立契约,作为凭证,未见有向官府履行任何手续。据《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  相似文献   

15.
在唐宋以来的桂西地方历史中,统治阶层演化的历程是以姓氏集团为中心的,这一脉络在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下被延续并得以强化。明中期以后,随着全新宗法思想在帝国内的兴盛,桂西边陲的土司阶层亦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宗族化过程,既满足了朝廷重视系谱的需要,也为其统治提供了新的组织架构。更重要的是,宗族话语已成为土司表达国家认同、创制汉人族群身份、控制地方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卫所制度是明清时期的一项军事制度,正式创立于明代,并延续至清前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重要力量,也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对象。有关卫所制度的研究可谓滥觞已久,既有制度史、军事史的考订,也有经济史、民族史、文化史、边疆史方面的论述。已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卫所制度本身的探讨(如制度、屯田、军户、赋役等),且讨论对象多是汉区腹里卫所,少数民族地区卫所制度研究目前较为薄弱。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南和西南),随着卫所制度的实施,逐渐形成了多层次、  相似文献   

17.
官御并存的明清官府窑业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明清两代的官府窑业管理制度、资金来源、产品流向、生产流程等方面入手,考证明清两代,在传统的官府窑业制度外,又新出现了专门生产御用瓷器的御窑,从宣德初年御器厂出现开始直至清宣统三年御窑厂终结止,官窑与御窑一直并存.  相似文献   

18.
水乡拾零     
王金 《丝绸之路》2004,(4):61-63
在上海浦江及周边地区的乌镇、西塘、同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国际大都市的现代风貌和江南古镇的宁静秀美,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一幕幕美丽的瞬间。  相似文献   

19.
日喀则拾零     
日喀则,我去过不止一次,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加起来不过10天。总想多了解了解那古老的城市和威严的礼什伦布寺,却无奈身不由已。去年夏天,我又一次到了日喀则,离前次已是时隔5载了。这次我是“将在外”,所以打算多待几天,何况又赶上一年一度的展佛庆典。日喀则变...  相似文献   

20.
湟水拾零     
湟水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大坂山南麓,全长374公里,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湟水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2%,孕育出了灿烂的马家窑、齐家、卡约文化,养育了青海省约60%的人口,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